APP下载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2020-12-14赵志伟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32期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农业

赵志伟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因此,农业的发展始终是我国的民生大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业发展的最终方向。在农业发展历程中,从原始的毁林开荒到现如今的退耕还林,充分呈现了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和自然的博弈过程。当前,我国的经济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探寻新的出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让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减轻农业污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主要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原则以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与应用策略,这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应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均资源匮乏的当下,为农业农展谋求新的模式,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我国的农业资源发展的现状,决定着我国要采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最大程度上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经济效益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模式,实现对特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农业,本身就是生态的一部分,在农业中落实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具有天然的优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便开始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从农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来说,每一个地区都带有自身的特点,有的多山,有的多水,这些不一样的自然环境特征,决定了在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个性化,从实际出发,才能够让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落到实处。

一、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

我国是农耕文明国家,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和农耕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注重精耕细作,经营分散,劳动力生产低下。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开始利用机械、化学等措施来提升农业的效率,但是也为自然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开始反思这种高投入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循环经济由此开始萌芽。在此后的农业发展中,开始平衡自然和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不破环大自然的前提条件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对自然环境的高效利用。

(一)有利保护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有着一定的自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承受人类的破坏。但是,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速度加快,已经超过了自然界的承载能力,人类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梯级利用,把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效的结合起来。从农业的生产模式出发,倡导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存,从提高农作物品质等方面,实现单位面积产量的提升,而并非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总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环境保护,是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式。

(二)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发展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增加农民收入,也是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时所要思考的。在农业的长期发展中,存在粮食比重偏大、经济作物比重偏小、中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限制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民增收的可能性。将农业循环经济落实到农业发展之中,让农业结构合理化,将农业种植转向经济作物,比如果树、花卉,养殖业等,让农业的发展为当地村镇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发展。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将农业的发展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效结合起来,做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苹果”,让农业发展走向集约化、高效益。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环境也得到了保护,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农业循环经济,不仅仅是农业的发展,而是搭建在农业基础上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让农业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效结合起来,实现整个系统的资源置换。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构建节约型社会。

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地大物博,地貌特征差异性大,从高原到山体到平原,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到温带季风性气候,造成了地理资源的差异性。因此,在落实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落实因地制宜原则,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比如农牧渔的发展模式,就比较适合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平原地区。因地制宜,是建立在当地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的农业开发利用,能够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力度。

(二)再利用原则

在循环经济发展中,需要对所产生的废弃物实现再利用,对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这也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之一。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产品实现自身价值之后,重新成为可利用的资源,而并非废弃的垃圾,这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目标。因此,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时候,需要对涉及到种植品种、养殖品种等进行考量,详细的考量期间存在的废弃物,并演变出相应的产业,让再利用原则落到实处。在贯彻落实再利用原则的时候,应该尽可能降低过程性的服务效率,比如一次性污染物,这主要是针对农作物产业发展之后。

(三)减量化原则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利用一定的资源实现相应的生产目的。但是在这些资源中,有些是属于可再生资源,而有些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或者是对环境有伤害的资源,这些便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考量。减量化原则,便是针对农业生产做减法,消除一些化学农药、过度包装等,降低整个生产投资成本,让一些可再生的资源,利用阳光、空气等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的同时,实现整个农业产值的提升。从减量化原则出发,也需要对当前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生物品种进行考量,确保有效控制資源的投入。

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与应用策略

(一)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发展优势产业

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每一户农民资金薄弱、信息获取量少,对宏观环境了解不够,政府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以及资金优势为农民提供可靠保障。首先,政府要积极调研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解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优势,选择适当的农业产业,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加大思想宣传力度。通过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势、价值,特别是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进行阐述,获取农民的支持。另外,便是加大资金支撑,充分利用政府担保,引导一些小额贷款流向农业发展。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的种种问题进行前置性思考,为农民走向农业循环经济奠定基础,推动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便能够实现农业、农村的良性发展。

(二)加大科研投入,控制农业的消耗性投入

在農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投入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环境资源的,比如阳光、土壤等,另一种便是可再生资源,比方说生物肥料等。在农业循环发展模式中,需要为这些资源做减法,实现对环境资源最大程度的保护。首先,加大科研投入,充分利用农业生物在种植过程中相生相克的原理,对光照、水源等方面实现控制,最大程度上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提升农业种植效率奠定基础。其次,开展技术性立体农业,比如早期比较火的虾稻田,让农业的生产脱离单一的种植业,走向立体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业产值。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是开展该模式的支撑,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提升对资源的利用率。加大科研投入,也应该建立在当地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是发展模式执行层面的考量,通过科学技术为其保驾护航。最后,便是对废弃资源的利用,也需要相关技术作为支撑的。农业发展带来的不仅是化学农药污染,还有生物资源燃烧带来的污染,这些都对当地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发展科学技术,能够为废弃的资源找到新的利用方式。比如秸秆是比较好的生物肥料,但是任由其分解,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将秸秆变成饲料,降低焚烧秸秆所带来的环境伤害。

(三)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在当前农业发展中,提高农业收入,是摆在三农问题上的重要挑战。因地制宜,从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出发,搭建立体农业,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收入。从大农业系统出发,对当前农林牧渔等子系统进行综合考量,实现废物交换、循环利用,组成有机统一体。比如农渔结合,在一定量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当前产业发展适宜度进行统筹。现如今比较突出的便是农牧渔立体农业,将人工养殖、植物以及微生物有效匹配起来,综合利用各种可饲养资源,将有限的自然资源进一步拓展,实现较高价值转换。让经济、生态、环境三者建立在同一高度之上,形成综合的养殖体系,提升农民收入。在整个子系统的配置过程中,应该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利用,切实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对当地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

四、结语

循环经济,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进行必要的选择。当前,生态环境日益严峻,尊重自然,和自然和谐共处已经成为人类的处于与自然关系上的核心原则。循环经济将传统的农业消耗、生产等转向生态、环保的方向,实现对物质的反复利用,将排泄到自然环境中的污染物降到最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模式,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发展模式,从大量的化学污染到全程控制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想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对当前的发展模式进行重置,帮助农业的生产、发展、利用模式进行调整,让循环经济贴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王永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J].农业工程技术,2016,36(08):40.

[2]鹿彦,胡晓霞,李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与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5(07):476.

[3]刘大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4(07):245.

[4]李峰.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5]韩苗苗.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问题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

[6]夏蕾.中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保障措施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0.

[7]刘贵清.循环经济的多维理论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0.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邑县仲村镇财经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