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0-12-14朱艳霞王晓春丰惠艳
朱艳霞, 王晓春, 丰惠艳
(焦作市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河南 焦作 454000)
心绞痛主要是指一时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暂时性缺血、 缺氧而引起的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 一般稳定性心绞痛多在患者体力活动时发病, 若转为不稳定性, 可导致猝死,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极大[1-2]。 临床治疗时需消除或避免诱发因素, 改善冠状动脉血液供给, 缓解临床症状, 避免反复发作。 因此, 分析影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反复发作的因素, 对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基于此, 本研究分析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4 月我院收治的 82 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 入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4], 其中男性 35 例, 女性 47 例; 年龄 41 ~ 82 岁, 平均年龄 (55.23 ± 2.36) 岁。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收集其基本资料, 包括性别、 年龄、 体重指数(BMI) 等; 详细了解其病史, 包括高血压史、 糖尿病史、 冠心病史等; 采用日本东芝TBA-2000FR 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其胆固醇、 甘油三脂水平。
1.3 评价指标
根据患者心绞痛是否反复发作分为反复发作组 (n =42)与未反复发作组 (n =40)。 记录两组的基本资料、 实验室相关指标水平, 分析影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反复发作的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 χ2检验; 多因素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 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反复发作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的年龄、 性别、 糖尿病史、 胆固醇及甘油三脂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 反复发作组的 BMI、 高血压史占比、 冠心病史占比均高于未反复发作组 (P <0.05)。 见表 1。
表1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反复发作的单因素分析 [n (%)]
2.2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反复发作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BMI、 高血压史、 冠心病史是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反复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 P <0.05)。 见表 2。
表2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反复发作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心肌负荷增加而引起心肌急剧、 暂时的缺血和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是冠心病较为常见的类型[5]。 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其发作的部位、 性质、 持续时间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由于可数天或数周发作1 次, 亦可1 天内发作多次, 对患者的工作与生活造成严重影响[6]。 相关研究[7]表明, 了解引起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 对减少发作次数, 稳定患者病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82 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基本资料、 实验室相关指标水平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反复发作组BMI、 高血压史占比、 冠心病史占比均高于未反复发作组 (P <0.05), 表明BMI、 高血压史、 冠心病史可能是诱导稳定型心绞痛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 因而肥胖、 伴有高血压史、 冠心病史者若出现心绞痛需引起格外注意,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降低体重。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BMI、 高血压史、 冠心病史是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反复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 分析其原因如下: 肥胖者在进行体力活动时, 活动受限较为明显, 心率加快, 可导致冠心病发作[8-9]。 有冠心病史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管腔狭窄或堵塞或痉挛, 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 情绪激动、 心动过速等因素均可引起冠心病的复发, 从而导致心肌急剧、 暂时性缺血、 缺氧, 从而增加患者心绞痛反复发作的可能性[6,10]。 而高血压者血压严重升高时可伴靶器官急性损害, 使管状血管粥样硬化, 从而引发心绞痛、 心肌梗死等[11-13]。 因此对诱导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反复发作的因素需积极进行防控, 保持良好情绪, 控制血压水平, 并遵循医嘱积极治疗, 改善冠状动脉的血供, 降低心肌耗氧症状, 缓解时需进行运动锻炼, 减轻体重, 增加免疫力。
综上所述, BMI、 高血压史、 冠心病史是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反复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 需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危险因素, 控制病情, 减少反复发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