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伊适应模式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中的应用
2020-12-14范晓青
范晓青
(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心血管综合二, 河南 郑州450003)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严重冠心病类型, 发病急且死亡率高,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极大。 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虽可控制患者病情, 然而恢复期阶段心肌耗氧量较大, 依然存在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的可能, 且患者住院期间需要卧床休息, 可能影响其血液流动, 进而引发其抑郁、 焦虑等负性情绪[1-2]。因此,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临床意义重大。 罗伊适应模式护理围绕人的适应性行为采取护理措施, 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可提升其适应能力, 有利于保证患者平稳度过恢复期, 促进患者康复[3]。 基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讨罗伊适应模式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 自我效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6 例, 根据恢复期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93 例。 对照组男 52 例, 女 41 例; 年龄 36 ~ 68岁, 平均年龄 (46.42 ± 5.57) 岁; BMI 18.9 ~ 24.3 kg/m2, 平均 BMI (22.43 ± 1.02) kg/m2; 发病时间 6 ~ 23 h, 平均发病时间 (15.63 ± 4.35) h; 心功能 Killip 分级: Ⅰ级 56 例, Ⅱ级 37例; 梗死部位: 左心室高侧壁 11 例, 左心室膈面 23 例, 左心室前壁 59 例。 观察组男 50 例, 女 43 例; 年龄 35 ~ 69 岁, 平均年龄 (46.55 ± 5.61) 岁; BMI 18.8 ~ 24.4 kg/m2, 平均 BMI(22.50 ± 1.10) kg/m2; 发 病 时 间 5 ~ 21 h, 平 均 发 病 时 间(15.55 ± 4.80) h; 心功能 Killip 分级: Ⅰ级 54 例, Ⅱ级 39例; 梗死部位: 左心室高侧壁 16 例, 左心室膈面 22 例, 左心室前壁55 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 ①符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4]中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②发病时间≤24 h;③心功能Killip 分级为Ⅰ~Ⅱ级; ④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排除标准: ①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②合并严重精神障碍;③临床资料不完整。
1.3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在患者发病后7 d 内指导患者卧床休息, 并进行皮肤清洁、 肢体护理等, 7 d 后指导患者取半卧位, 活动四肢与身体, 10 d 后指导患者下床进行适量运动, 指导其适当进行行走并逐步增加步行距离。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罗伊适应模式护理, 内容如下: ①一级评估: 对患者进行行为评估, 在与患者的交谈中对患者进行观察, 收集并记录患者角色功能、 自我概念、 生理功能等资料, 判别患者无效性反应或适应性。 ②二级评估: 对患者进行影响因素评估,护理人员对固有刺激、 相关刺激、 主要刺激等资料进行识别与收集。 ③根据一级评估与二级评估提出相应诊断。 ④制定并实施目标, 改变无效的适应性反应, 将其变为适应性反应。 ⑤根据护理诊断结果, 以罗伊适应模式护理观点对相关刺激、 主要刺激等进行合适的护理。 ⑥根据上述护理步骤进行护理评估。
1.4 观察指标①护理前与护理15 d 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 与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估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SAS 共 20 个条目, 标准分分界值为 50 分; SDS 共 20 个条目,标准分分界值为53 分。 评分越低表示心理状态越佳。 ②护理前与护理15 d 后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 评估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 2.5 分为中间标准分, 评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越佳。 ③护理前与护理15 d 后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表(ADL) 评估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评分范围0 ~100分, 评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强。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以 n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护理前, 两组的 SAS、 SDS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护理后, 两组的 SAS、 SDS 评分均低于护理前, 且观察组的 SAS、 SDS 评分低于对照组 (P <0.05)。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 SAS、 SDS 评分比较 (, 分)
表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 SAS、 SDS 评分比较 (, 分)
注: 与该组护理前比较, *P <0.05。
组别 n SAS 评分 SDS 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93 56.36±2.25 49.68±2.74* 58.64±3.58 51.29±2.64*对照组 93 56.42±2.33 53.46±2.63* 58.47±3.49 55.35±2.59*t 0.179 9.598 0.328 10.587 P 0.858 0.000 0.743 0.000
2.2 自我效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护理前, 两组的 GSES、ADL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护理后, 两组的 GSES、 ADL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 且观察组的 GSES、 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 2。
表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 GSES、 ADL 评分比较 (, 分)
表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 GSES、 ADL 评分比较 (, 分)
注: 与该组护理前比较, *P <0.05。
组别 n GSES 评分 ADL 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93 2.05±0.55 2.95±0.24* 52.54±8.01 80.36±11.25*对照组 93 2.07±0.52 2.46±0.31* 53.69±9.95 71.42±11.33*t 0.255 12.053 0.868 5.400 P 0.799 0.000 0.386 0.000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冠心病类型, 在恢复期时仍存在发生ACS 的风险。 患者在度过急性期的危险后, 仍需面临延长生存时间、 提升生活质量等问题, 因此恢复期的治疗及护理极为关键, 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罗伊适应模式护理可指导护理人员通过系统对不同患者的各方面刺激因素进行了解, 从而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促进患者病情缓解[5]。 罗伊适应模式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护理, 可通过各方面对患者适应水平进行评估, 指导护理人员进行框架化、 系统化、 标准化的护理干预, 从而促进患者恢复[6]。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病情反复及突发性的特点, 其无效反应为心绞痛频发, 罗伊适应模式护理可据此指导护理方向, 指导护理人员进行疼痛护理, 并采取相应措施对原发性疾病进行控制。 由于病痛、 卧床休息等因素, 患者可能存在焦虑、 烦躁等负面情绪, 构成患者的固有刺激。 在罗伊适应模式护理指导下, 护理人员可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护理, 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减少刺激, 从而有效促进患者适应能力及自我效能的提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后, 观察组的SAS、SD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GSES、 ADL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表明罗伊适应模式护理在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 促进其自我效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升方面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罗伊适应模式护理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心理状态, 促进其自我效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