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镜辅助下上血管神经复合体显微解剖
2020-12-14肖连东
肖连东
(潍坊市中医院,山东 潍坊 261041)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15个成人头颅标本,他们都灌有乳胶,而且利用了10%的甲醛固定。这些标本都是安徽医科大学提供的。
1.2 器械
借助了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需要的显微镜以及高速动力系统头颅固定架和数码相机等等。
1.3 方法
尸体头部标本固定在头颅的固定架上按照侧卧的方位进行固定,头部要下垂15度左右。在突出的最高点,要保持水平平整。在发迹内部的0.5厘米左右,形成一个纵向的切口。钻孔和咬骨现出圆形的骨窗。我们还要把硬脑膜剪开。借助脑压板。朝着小脑部分的中线牵向,这样血管神经复合体,就能够被暴露出来。之后我们借助显微镜以及手术内镜,对表面以及不同的层面进行深入的观察。
2 结 果
2.1 三叉神经与小脑上动脉的解剖关系
小脑的上动脉大概在动脉顶端的周围。一般和动眼神经是结伴而行的。都是从大脑后的动脉近端开始的。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对这15颗尸体头部的小脑上动脉进行研究发现有33支没有出现上动脉缺失的情况。大多数都是单干,少数出现了双干,我们对相关文献检查之后能够发现出现过三干的状况。但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形大多数小脑上动脉比较恒定。从起始部位开始不会直接接触身三叉神经。但到了分叉前后,这个部位就会和三叉神经有所接触。我们经过实验调查,能够发现三叉神经的根部经常会受到压迫。之后会出现程度不相同的尾袢。可以分为主干以及头侧尾侧这三个部分。小脑的上动脉朝着小脑上面这个过程中会接触到多个部分例如三叉神经的上方,以及上内侧等等,我们能够发现非常明显的压痕。在研究的过程中,有16支小脑上动脉都产生了压迫。影响到了三叉神经。还有十支小脑上动脉有非常明显的压痕。还有一条小脑上动脉产生了两次压迫,两次压迫分别是对内侧压迫以及对外侧以及外侧压迫。
2.2 三叉神经与小脑前下动脉的解剖关系
小脑浅的下动脉大多数都是基底动脉单干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会在面听神经以及外展神经附近进行围绕。在听神经和外侧一些神经脉络周围都会围绕很多的支系,之后再围绕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绒球的结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针对30个标本进行研究发现其中有三支小脑下的动脉对三叉神经根产生了压迫而且都是主干。
2.3 三叉神经与岩静脉的解剖关系
我们简单的理解岩静脉可以得知是在后颅窝区域的静脉。可以分为岩上以及岩下这两种静脉。我们可以大致分为单干,双干,三干等多个类型。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这30个标本里都出现了岩静脉。其中有八个单干,16个双干,还有六个三干。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能够发现比较常见的就是双干型。沿静脉一般会对三叉神经产生一定的压迫几率大概是10%。主要压迫的部位就是在三叉神经的上半部分。
3 讨 论
3.1 责任血管的认定
我们在认定血管责任痛的过程中大多数都是单条动脉或者是多条动脉,有极少数是静脉。国外的一部分专家学者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解剖学进行了仔细的探究。也证实小脑上动脉是主要的责任血管。因为涉及到的神经根部有很多都会对脑干产生一定的压迫,所以我们尽可能的避免和三叉神经并列在一起。否则也会对三叉神经的血管产生一定的压迫。在三叉神经腹部内侧有一层比较厚的蛛网膜。这些蛛网膜包裹了很多血管动脉。在研究的过程中很容易被我们遗漏。在研究的过程中,选择了15具尸体头部。进行责任血管认定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有73%左右的责任在小脑上动脉上。其余的就是小脑下的动脉,以及岩静脉,本人由此总结出。在手术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意外或者是无法进行责任,血管的认定。我们必须要让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加清晰,能够更加仔细的进行蛛网膜的分离。要尽可能的不能损害到小脑半球,相关的组织或者是颅内神经对脑干血管等多个部位做好保护工作。这样才能不损害患者的神经功能。
3.2 神经内镜辅助下手术优势
我们利用神经内镜能够真实的观察到三叉神经复合体内部血管神经不同的错落关系,这样在解剖的过程中也会更加细致。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手术的观察操作。能够对神经的背面和一些比较难以观察到的部位进行仔细的观察,防止出现血管遗漏。与此同时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分支和血管袢都能够进行保护。而且神经内镜有非常独特的优势,能够对神经进行保护。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大的难度。要避免损伤到神经和血管,这就需要操作者有非常熟练的操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