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学术视角下13所“双一流”行业特色型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优化策略研究*
2020-12-14田瀚琳尚晓倩
田瀚琳 尚晓倩
(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 天津 300300)
在数字化科研(e-Research)和大数据环境下,开展科研支持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深化服务的趋势和必然选择[1]。在数字和数据环境双驱动下,图书馆传统的科研服务模式亟需改革与创新,数字学术服务作为一种学术服务新模式出现在大众视野。
数字学术(Digital Scholar-shi)是将新技术、数据分析工具应用于学术研究的理念[2],发展至今已广受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认可。2016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ACRL)发布的《2016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报告中指出数字学术服务将成为图书馆十二大服务趋势之一[3]。同年,第十三届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研讨班上,我国首次提出“数字学术和公众科学”的主题,探讨了21世纪学术服务的新模式[4]。董薇等人分别从高校图书馆人才、资源与空间方面论述了支撑高校开展数字学术服务的因素[5]。涂志芳、徐慧芳也指出数字学术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相得益彰[6]。一方面,图书馆作为数字学术的孵化器,推动了数字学术的发展[7]。另一方面,数字学术又作为图书馆的新引擎,驱动着图书馆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并塑造了图书馆空间、资源与服务的新形态[8]。基于此,在数字学术视角下探讨科研支持服务,以助推高校图书馆具备全方位深度参与科研活动的能力,并形成科学有序的科研支持服务体系,为高校图书馆整体服务的发展创新与转型变革赋能。
1 数字学术与科研支持服务的内涵及联系
1.1 数字学术与科研支持服务的内涵
数字学术作为一种新兴研究领域,其概念仍在不断完善当中。各学者分别从教学研究、学术生命周期、学术交流模式、技术和产品等视角诠释了数字学术定义,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类:数字学术一是一种数字技术[9];二是一种数字产品概念[10];三是一种学术交流模式[11];四是一种教学研究范式[12]。
目前,学术界对科研支持服务尚无统一的界定。有学者认为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是指为科研人员提供诸如科研选题、文献获取、数据管理、存储成果、科研支持设施与工具、专题培训等服务或嵌入科研课题过程中提供文献查阅、科研数据管理、文献计量分析等服务[13-15]。也有学者以科研生命周期为视角对科研支持服务进行定义,即依据科研活动不同阶段的知识需求,为科研人员提供相应的研究性支撑服务[16]。还有学者将科研支持服务划分为三类,分别为以文献检索为主的传统科研服务、以数据分析为主的创新型科研服务以及以工具和空间服务为主的科研服务的拓展[17]。
1.2 数字学术与科研支持服务的联系
当数据成为科研的驱动力时,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学术必将成为高校科研支持服务模式变革的新趋势。在e-Research环境下,一方面,科研需求随之转变,学术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需要依靠数字技术,依托数字平台进行聚合、存储、管理、分析与利用。另一方面,图书馆作为科研支持的辅助机构,传统的科研碎片化服务显然已满足不了广大科研人员的深层次需要。在新环境下,科研服务不仅在深度和广度上需要延伸,在服务模式上也需要变革。在数字学术视角下探索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是应对科研需求转变与科研服务变革的有效路径。
2 研究对象及内容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在高校图书馆界具有示范、引领和带头的作用[18]。故本文选取“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中,入选一流大学建设的13所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数字学术视角下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发展策略。
13所高校分别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现有文献对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和科研支持服务的调查揭示为线索,通过网络搜集和文献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类搜索引擎和新媒体工具,对上述13所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图书馆进行调研。调研内容涵盖:学术资源建设和数据管理、支持工具、空间建设与服务项目。其中学术资源建设和数据管理包含开放获取学术资源推介、自建特色资源数据库或资料室、科研成果数据管理平台和科研信息专栏;科研服务项目可细分为文献服务、科技查新、查收查引、定题服务、科研信息素养培训、学科服务、专利服务、情报服务、决策支持服务(如表1所示)。调研时间为2020年3—4月。
3 “双一流”行业特色型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现状及分析
3.1 学术资源有待系统整合,科研数据管理需进一步完善
科研人员的知识活动主要由知识获取、知识管理和成果产出构成。学术资源建设和数据管理侧重于调研各行业高校图书馆支撑科研知识活动整个周期的信息资源保障的建设情况,主要分为学术资源的整合与推介和科研数据的存储与管理。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学术信息枢纽,健全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是其主要的任务[19]。健全的信息保障体系不仅为本校师生的科研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也为后续高校开展学术活动、提升科研水平建立基础。
表1 “双一流”行业特色型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一览表
3.1.1 开放获取学术资源推介
高校图书馆的科研资源主要有馆藏纸本资源和电子数据库。开放获取(Open Access,简称OA)网络资源作为资源建设的补充,扩大了科研资源获取渠道[20]。
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3所行业高校图书馆中,约90%的高校图书馆收集了OA资源,但仅有约38%的高校图书馆通过官网主页或微信公众号对OA网络资源进行推介。
近年来,开放获取运动在国内外日益蓬勃发展,一方面,OA资源作为开放获取运动的重点之一,拓宽了科研资源的获取渠道;另一方面,OA资源本身的目的就是促进科研、学术成果的交流与传播[20],这与图书馆职能相吻合。而高校图书馆OA资源的整合和宣传等方面出现的诸多问题,阻碍了OA资源的推广与利用。故各行业高校图书馆在OA资源搜集、整理、推广、更新、维护等方面还需不断完善。
3.1.2 自建特色资源数据库或资料室
行业特色型大学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显著特征是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相对集中的学科分布[21]。随着教学科研的服务层次越分越细、服务内容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深,行业类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对特色资源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紧迫[22]。
13所行业高校图书馆中,有11所高校图书馆自建有特色资源数据库或资料室(以下简称“特藏数据库或资料室”),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例如,中南大学图书馆的有色金属特色文献数据库、东北大学图书馆的冶金科学与技术文献数据库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的国防工程文献资料室。虽然经调研的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均建有特藏数据库或资料室,但仍然存在着特色资源整合和宣传方面的不足。特色资源本受开放程度和介质所限,易使师生忽略。这种现象更是极大降低了特色资源利用率,无法保证本校师生在科研过程中高效获取相关信息。
3.1.3 科研成果数据管理平台
科研成果数据管理平台,这里主要是指对本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进行收集、长期存放并随时可供用户共享和交流的平台[23]。高校科研成果数据管理平台的主要形式是机构知识库或称成果库。
被调研的高校图书馆中,约占半数的高校图书馆以机构知识库或成果库的形式设立了科研成果数据管理平台,集中整合与存储了本校各专业、学科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与国外高校图书馆相比,我国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平台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经不断探索,一些高校图书馆已基于机构知识库或成果库里的学术成果,初步尝试科研评估与科研热点预测等深层次的情报分析服务,为科研管理、学科规划、人才引进提供客观数据支撑与高水平分析报告。另外,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虽未设立机构知识库或成果库,但基于哈佛大学Dataverse搭建了研究数据管理平台,为本校科研人员提供完整的数据集服务,极大提升了科研人员撰写论文的效率[24],也不失为一种创新性的尝试。未来,各高校图书馆不仅要利用科研成果数据管理平台对学术成果进行保存,还需在学术成果转化、科研评价、科研合作和定制信息推送等方面进行不断拓展和深化,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更全面的支撑服务。
3.1.4 科研信息专栏
科研信息专栏可以整合高校图书馆所有科研方面的信息,设立该专栏有利于科研人员快速了解高校图书馆提供的科研支持方面服务,从而高效获取。
表1调研结果显示,仅有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3所高校图书馆单独设立了科研信息专栏,约占被调查高校图书馆总数的1/4。且上述3所高校图书馆虽设有专栏,但因服务界限不明确,使得科研信息专栏内容涵盖不全,部分资源与服务分散在其他导航中(如表2所示)。经研究还发现,未设科研信息专栏的高校图书馆普遍将科研支持服务一分为二,分别整合在资源栏目和服务栏目中,与学科服务和读者服务混在一起。科研支持服务、学科服务和读者服务虽概念相近,但又各有侧重[25]。将三者合为一体,不仅降低了对科研服务的重视程度,也不利于图书馆精细化服务工作的开展。
3.2 忽视科研支持工具的管理,并缺乏配套使用指南和培训
研究支持工具指用于科研的辅助工具,主要分为科研分析工具、文献管理工具、热点追踪工具和统计分析工具[17]。科研支持工具若使用得当,能极大提升科研工作的效率。
经调研发现,近85%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图书馆收集或引进了科研支持工具,但在管理上还有所欠缺。首先,各高校图书馆的科研支持工具在网站上较分散,未进行统一整合;其次,提供科研支持工具应用指南或培训的高校图书馆屈指可数。科研支持工具存放的不集中和相应配套培训的缺失,对科研支持工具的使用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也反映出各高校图书馆尚未重视对科研支持工具的管理。
表2 行业特色型高校图书馆科研服务分布一览表
3.3 空间服务囿于基础保障,与用户的多元化需求不匹配
数字学术时代的空间服务发展有赖于社交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可视化技术等新兴技术和智能化设施工具的辅助,才能优化用户体验。
调研的13所“双一流”行业特色型高校图书馆提供的空间服务,主要以研修间(室)、信息共建空间、学习研讨空间等命名,内有桌椅、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部分高校图书馆还备有触摸屏电脑一体机、液晶电视、投影仪、LED大屏幕、扩音设备等多媒体设备,科研人员可根据自身需求随时请求预约用于学术研讨和交流。在本次调研中,较有特色的是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为加强特色学习区域建设,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建立了新技术体验区,内设3D打印机、3D电视机、IPAD等数学模型加工平台等,旨在激发用户的学习与创造热情。另外,还分别设立供个人和团队进行学术研究与交流的研修室,并提供定制服务。而多数行业特色型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仍局限于基础保障,缺乏促进知识转化和创新的新技术体验设备或数字加工设备,很难满足科研人员的多元化需求。
3.4 传统服务项目基本齐全,创新型服务项目有待拓展和深化
传统科研支持服务项目包括文献服务(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科技查新、查收查引、定题服务、科研信息素养培训、学科服务和专利服务。经调研发现,13所行业特色型高校图书馆基本都开设了传统科研支持服务,而开展情报分析和决策支持等新型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不足50%。各行业特色型高校图书馆应重视科研数据的搜集、分析和应用,深度开展基于学术成果的数据挖掘与情报分析,为学校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成果发表全过程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撑、全面的情报咨询与科学的辅助决策。
4 数字学术视角下科研支持服务优化策略
4.1 优化科研支持服务体系,重视科研服务栏目的纵向梳理和横向扩充
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为了能够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科研支持服务,以满足各学科学术人员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可在图书馆官网导航上设立科研支持服务一级栏目,并根据其不同的服务形式,分别以学术资源支持、科研数据管理、支持工具、支持空间与科研服务项目为二级栏目主题对其相关内容系统梳理、科学划分,从而优化科研支持服务体系。
另外,各高校图书馆需以二级栏目主题为导向,持续创新、拓展和更新服务内容。例如,在支持工具方面,不仅需将原有科研分析工具、文献管理工具、热点追踪工具和统计分析工具分类整理,还需关注前沿热点,并结合本校群体需求,及时引进本校师生在科研活动中潜在需要的工具并进一步配置相应的使用指南或培训课程,提升工具的使用效能。尤其在数据密集型时代,借助丰富的数字工具可极大提升科研效率,所以各高校图书馆需与时俱进并联系本校实际,持续完善科研支持工具子栏目的建设。
科研支持服务栏目的设立和该栏目的纵向梳理与横向扩充旨在于优化科研支持服务体系,以便于科研支持服务工作开展的有序化和可持续性。
4.2 推进特色资源的集约化处理,提高特色资源利用率
为提升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的深度、广度、连续性以及全面性,不仅要重视普适性文献资源的供给以及服务,更应重视特色资源的建设与服务[26]。
针对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整合与宣传不足的问题,各高校图书馆应推进特色资源集约化处理:一是各高校图书馆需结合本馆实际情况综合性考量,加强对特色资源的科学、有序、有效整合,并通过数字技术提高图书馆特色资源的传播效率和服务范围,如对纸质特色资源和资源目录进行数字化处理、整合与归类保存,并对其内在联系进行深度挖掘分析,然后以可视化方式呈现给用户。二是高校图书馆需根据资源差异性对特色资源科学分层,并根据分层情况优化资源导航体系的建设,从而确保图书馆特色资源检索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高校图书馆开展特色资源集约化服务,有助于提升用户依托特色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质量和效率。一方面,集约化服务将特色资源有序、清晰地呈现给用户,从而提高特色资源的查找和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对特色资源的集约化处理也有助于提高用户对特色资源的理解和吸收质量。
4.3 积极推进跨界合作,搭建科研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多方互利共惠
近年来,各个国家及组织极力倡导和推进科研数据的共享,世界各国的政府和相关组织也均对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给予不同的支持[27]。目前,国内大多高校图书馆仍基于本校的学术成果库或机构库和少数图书馆联盟进行科研数据管理和分享,鲜少与其他科研机构和组织开展合作并进行进一步的数据交换和共享。高校图书馆受资金、技术等限制,仅凭一己之力已很难满足用户快餐化、碎片化和动态化的信息需求[28]。为了扩大信息来源,降低服务成本,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图书馆必须重视跨界合作,联合各科研机构或组织,发挥各自所长,合作共建科研数据管理平台,促进科研数据的交换和共享,促成各界的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并开发多种有效跨界服务模式,为研究机构、组织、企业提供产、学、研一条龙服务[29],打造多方互利共惠局面。
4.4 招募多元化数字人才并制定相关培训,提升馆员的数字服务技能
馆员的服务技能水平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程度和用户的满意度。各高校图书馆应围绕科研支持服务内容,制定相应的馆员培训方案,尤其在数字学术视角下,一方面各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吸纳擅长不同数字工具的人才,如擅长数据可视化呈现的人员、擅长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的人员与擅长社会网络数据分析的人员等。另一方面,各高校图书馆需对本馆馆员进行专业化培训,着重提升馆员的数字服务技能,使图书馆员具备深度参与科研活动的能力,进而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知识化的数据处理、可视化、信息分析等数字服务。
在具体实施培训过程时,各高校图书馆不仅要重视数字工具和方法的理论培训,还要重视实践培训。目前,国外的数字服务实践相对成熟。国内高校图书馆可尝试与国外高校图书馆建立联系,为馆员提供到国外高校图书馆交流实践的机会。
4.5 引入新型数字工具与设备,为空间建设注入新活力
为适应图书馆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的转变,图书馆空间的格局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数字化时代,科研人员对数字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多,使得传统图书馆的空间服务已无法适应时代潮流,故各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变革应聚焦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根据科研活动生命周期分解每一阶段用户需求的软硬件,及时引入新型数字工具和设备,为用户提供足够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设施;其二是根据用户群体的学科背景和个性化需求,设置特色空间,尤其可以重点学科为先导,以点带面,逐步发展;其三是不拘泥于物理空间的建设思维,在网络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不受空间和地点限制的虚拟空间的搭建,可能在使用上更为灵活;其四是用户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需求不容忽视。图书馆作为信息交流重要的场所,应提供跨学科、跨领域交流的平台或空间,鼓励和倡导学术人员进行跨学科、跨领域之间的交流,尤其对于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分布相对集中,各学科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本校学者本身就有跨学科交流的需求,也更需要图书馆提供跨学科间交流的空间和途径。
4.6 将数字学术服务融入数据服务,拓展科研支持服务内容
“双一流”建设和数据密集型研究范式下,对图书馆数据服务的要求愈来愈高,单纯通过数据获取和发现形式的传统数据服务已无法满足科研人员需求[30]。故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需要适时拓展与创新数据服务方面的内容。
高校图书馆在拓展和创新数据服务内容时,要注意以不同层次研究人员的需求为导向,探索图书馆开展数据服务的切入点。例如,把握研究人员在科研活动中对于数字分析工具、分析方法的利用与需求,对于数据管理、存储及数字出版的需求,按需开展相关服务。其次,高校图书馆可以安排馆员直接参与到学术人员开展的项目研究中,借助大数据、语义网、数据可视化、GIS、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贡献内容)等现代信息技术为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协助科研人员完成项目研究,将数字学术服务嵌入科研活动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