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研究述评

2020-12-14蒋晓俊朱少云

关键词:精准研究

蒋晓俊,朱少云

(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作了解读和研究。其中,国外学者也就此发表了不少的看法,但基本上都是关于中国扶贫方案对全球减贫事业的影响。与此不同,国内学者则对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进行了多方面探讨。我们对以往学者们关于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研究作一回顾和反思,对当前已有的相关热点主题进行系统归纳、梳理,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应该努力的方向,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学者对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研究,深化人们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增强人们践行扶贫工作的自觉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为学者们对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研究提供全面的理论概貌分析,有助于推动学者对其开展更深入地研究。

一、对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研究现状分析

1.理论渊源研究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以来,部分学者在研究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时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历任领导人关于扶贫理论之间的传承关系,从哲学角度和历史发展角度探讨了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从哲学角度分析。首先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张琦、杨增岽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贫困问题高度关注,围绕当下中国贫困的实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贫困思想为重要价值向度,提出了精准扶贫方略,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最大限度地削减贫困比例,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其次是习近平的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也包含了伦理学观点。向玉乔、李皓认为,精准扶贫思想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伦理价值诉求,同时也蕴含着制度正义的伦理精神、财富伦理精神和共享发展的伦理精神。[2]再次是习近平的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是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哲学诠释和发展。如人的“类”本质是精准扶贫理论的唯物论底蕴;人的“需要”本质是精准扶贫理论的价值论底蕴;人的“实践”本质是精准扶贫理论的认识论底蕴。[3]最后是习近平的精准扶贫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主要为“精”与“准”的辩证统一、统一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的辩证统一。[4]可见,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贫困和反贫困理论、人的本质等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从历史角度分析。大多数学者认为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是在吸取、借鉴中国历任领导人关于扶贫政策、模式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发展的现状,创新扶贫模式,形成了关于精准扶贫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如毛泽东同志坚持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摆脱贫困,通过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邓小平同志主张通过改革发展经济,以摆脱中国贫穷落后的状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江泽民同志强调通过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协同治理贫困;胡锦涛同志认为反贫困不仅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更要注重公平和正义;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精准扶贫”是对历代领导人关于反贫困思想的延续与发展。[5]毛泽东认为一是要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为摆脱贫困的根本前提,二是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增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来解决国家贫困;邓小平认为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江泽民认为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发展思路,同时也要把政府扶持与贫困地区人民自力更生相结合;胡锦涛认为,扶贫开发既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根本遵循,又要坚持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6]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代领导人都以清晰的理念和务实的做法治理中国的贫困问题,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面对新的扶贫挑战及困境提出的,是对历代领导人关于中国反贫困思想的进一步升华。

以上观点的差异是从不同视角对习近平的精准扶贫重要论述进行理解。关于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研究,大体上从哲学角度和历史角度研究,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本质都是对中国共产党推进扶贫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梳理。由此可见,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有着丰富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既与马克思主义贫困、反贫困及“人的本质”理论一脉相承,又延续、发展了建国后历代领导人的扶贫主张,其最终目的是让全体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

2.现实基础研究

从国内环境分析,一是中国经济发展处于不平衡、不协调的状态。雷尚君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速变化、结构调整及动力转换,尽管中国经济在整体上已经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以及居民在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部分地区的贫困特征也发生了不同变化,因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扶贫、济困工作要更加突出对特定人口的针对性,要立足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实现精准扶贫。[7]二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如期建成和党的首个百年目标的如期实现。习近平曾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8]王朝明、张海浪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形成是基于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的实现。[9]周淑芳认为,习近平提出精准扶贫工作的原因有二:其一,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二,精准扶贫是当前消除贫困的具体战略和方法。[10]2020年,中国的精准扶贫工作进入收官之年,通过经济增长的“涓流效应”来消除贫困的方式,已经无法攻克贫困地区的扶贫任务,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紧密相连,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解决贫困问题。

从国外环境分析,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和美好愿望。蔡晓良、谢强、陈宝国认为,由贫困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困扰着许多国家,利用国际减贫交流平台提供中国减贫方案、贡献中国脱贫智慧,各国之间相互合作,争取全球减贫事业的顺利完成。[11]姚芬认为,消除世界贫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要想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各国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减贫事业的进程,着力于消除世界性的贫困,完成减贫目标,同时,国际减贫事业还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并进、共同合作。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应继续加大扶贫力度、构建扶贫格局、优化扶贫体系,与他国共享扶贫经验,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我们的力量。[12]从国际上来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中的各种挑战应接不暇,扶贫事关世界的稳定与和谐,它不仅仅是中国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还是全球问题。目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积极落实联合国的千年计划,始终致力于国际减贫事业,为其他国家减贫贡献中国智慧,因此,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应运而生。

从当前国内、外环境出发,准确把握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现实基础,不但有助于我们更加明晰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生成原因,而且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重要价值。总体来说,学界对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研究,主要是从国内、国外视角展开,充分说明了中国及世界扶贫工作对习近平精准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迫切需要。

3.主要内容研究

关于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研究的主要内容,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陆汉文、黄承伟认为,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包括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及其分别解决“扶持谁”“路如何选”“钱如何花”“怎么扶”“谁来扶”“如何退”等问题。[13]潘慧,滕明兰等学者认为,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主要由“精准扶贫”的责任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帮扶体系、社会动员体系、监督考核体系等七大体系构成。[14]苏丹认为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六个精准”以及发展生产、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在内的“五个一批”。[15]唐任伍认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对人民群众树立好脱贫信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二是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在源动力,让其形成自我脱贫、自我致富的路径。三是按照科学的模式和理念开展贫困治理,保证扶贫工作的实效性。[16]刘永富认为,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是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四个问题”,同时,也要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对症下药、靶向治疗。[17]张赛群认为,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从操作层面看,主要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等四个环节。从问题意识层面看,主要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这三大主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与识别、帮扶、管理和考核四个环节相互呼应,共同构成精准扶贫工作体系。[18]张晓平、杨皓认为,精准扶贫集历史高度、理论深度、实践维度于一体,继承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把握了贫困演进的时代特征,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又区别于以往时期的“救济式扶贫”“区域开发式扶贫”等模式。习近平的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主要集中于三个部分,分别是“扶持谁”的精准识别、“谁来扶”的责任担当、“怎么扶”的方法路径。[19]

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宏伟而紧迫,我国扶贫工作也迎来了时代赋予的新挑战。针对这一时期的扶贫工作,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一个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通过梳理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可见,学者们对其主要内容的研究,大多是从精准扶贫的目标、策略和路径等方面来开展的。

4.当代价值研究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20]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主要是针对中国当前的贫困问题提出来的,有其鲜明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关于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黄承伟认为,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方面的一系列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我国贫困治理的新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创新。[21]韩广富、刘心蕊认为,习近平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其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蕴含了脱贫攻坚的新理念、新原则、新机制、新思路和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对扶贫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指明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路径,具有重大价值。[22]孙康、陈琦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是精准扶贫的根本价值取向,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要坚持人民在减贫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贫困人群的发展动力和信心。同时,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仅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也充分彰显了人的主体性。[23]也有学者认为,以往的扶贫思路与方法已难以完全适应当前扶贫工作的需要,因而迫切需要对原有的扶贫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等进行完善。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仅完善和发展了我国当前扶贫治理体系,而且对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保障。[24]王安忠认为,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的贫困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从而决定了党中央必须顺应国家发展的基本情况,始终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25]钟国云、陈欢认为,从实践维度看,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略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脱贫攻坚的实践中,相关重要论述紧紧抓住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本要害,通过相关机制体制的完善弥补了扶贫制度设计的缺陷,解决了长期以来粗放扶贫存在的问题,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26]季素娇认为,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实施,在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农村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有利于增加消费,拉动国家经济增长,对于消除贫困、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7]苟颖萍认为,一是精准扶贫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推进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二是精准扶贫为贫困地区每一个中国人实现安居梦、幸福梦和小康梦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是实现个人层面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三是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将使全国人民更加靠近共同富裕的目标,成为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重要基石。[28]汪波认为,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仅形成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群众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结构,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路径。[29]也有学者认为,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引下,我国以每年1 000多万数字的人口稳定脱贫,力争完成“2020年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同时,助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早日实现。[30]

综上可知,学者们认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扶贫实践的理论成果——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仅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以往的扶贫治理体系也有所完善,并因其精准性、系统性的特征,对党和政府的扶贫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因而对推进当代中国扶贫治理体系和扶贫事业的发展均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同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也有良好的借鉴参考价值。

二、对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研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学界对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研究,呈现出研究成果不断增多,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等主要特点,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总体上看,研究不够深入、重复性较大及部分领域研究较为薄弱,缺乏对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基础性、具体性、系统性研究。

1.已有研究成果主要特点

一是研究成果呈增多趋势。自从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湖南湘西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后,学界便掀起研究精准扶贫的热潮,国内对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研究势头蒸蒸日上,研究成果逐渐增多。目前,通过中国知网文献库进行检索,2013年至2020年5月29日,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文章多达36 380篇。同时,学者们针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讲话内容及中央出台的扶贫指示,深度挖掘精准扶贫的丰富内涵,理论逻辑,关于精准扶贫的大量研究也源源不断地出现于期刊、网站及报道中。就其重要性和内涵而言,学术界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相应地根据不同地方的精准扶贫现状,提出解决脱贫困境的实践路径也各有不同,更加地丰富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添砖加瓦。

二是研究领域不断扩展。以中国知网收录文献为例,在2015年之前,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主要是集中于报纸、媒体报道,相关研究较少。2016年之后,关于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等方面。十八大以来,学者们对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的研究视野逐渐扩大,如旅游扶贫、企业扶贫等领域被重视起来。首先当前学界不再拘泥于将其与农村经济领域的扶贫联系起来,文化、生态、教育等领域的扶贫也被重视起来。如王喜莎基于SWOT模型分析新疆多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发展战略的思考、史玉成在生态扶贫方面提出精准扶贫与生态保护的结合路径、张琦用教育精准扶贫“拔穷根”等等。其次也有部分学者将精准扶贫与高校大学生的精神贫困联系起来。如叶海燕、叶海英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对大学生精神贫困及心理扶助的研究、吴再发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对大学生关于精神贫瘠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等等。通过对十八大以来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可得出学界对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展,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2.已有研究成果不足之处

一是部分研究内容局限于对扶贫政策的解读。由于“精准扶贫”这一概念提出时间距离目前仅七年时间,因此,对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在基本研究内容方面,有许多是围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考核展开论述,虽然表述不同,但大同小异,也有很大一部分研究内容体现在对政策的解读、各地扶贫已有经验或成果的总结推广上,且以宣传、阐释为主,着重于解读中央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整理和概括上,缺乏创新性。在精准扶贫的路径方面,部分学者虽然也提出了相应对策或建议,但是缺乏社会实践调研数据,对落实精准扶贫相关政策中遇到的问题、障碍等,缺乏深入分析,提出的部分对策、建议,往往流于空泛,不能为贫困地区所用。

二是部分研究领域较为薄弱。其一,学界对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生成动力、主客观条件及发展历程关注度较少。尤其是对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产生的根本动力、基础动力、保障动力及主、客观条件等问题研究较少。其二,研究单一化倾向比较明显。通过从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学科分布发现,马克思主义学科对“精准扶贫”研究较少,而农业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金融学等领域研究比较多。因此,根据目前学科分布的研究现状,需要将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谱系之中加以综合考量,运用多个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做出全面完整的阐释。其三是比较系统地以马克思主义视野考察、分析和研究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研究成果还不太完善,尤其是对如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角度来看待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新贡献等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是国外学者政要对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的研究较少。贫困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有着较长时间的先导性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伴随着几十年脱贫的实践,贫困问题早就成为一个普遍性的学术问题。十八大以来,中国的脱贫攻坚战使得国外学者、政要对中国减贫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虽然各国的国情、文化以及面临的挑战有所不同,但是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同时中国也通过“南南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确实承担起了作为大国的责任,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很多技术援助。因此,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的精准扶贫论述对其他国家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对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的研究上,不能将目光仅仅局限于国内学者政要的研究,还可以从国际视野出发,从国外学者政要对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一些具体看法、观点等进行分析,同时也可以将国外扶贫与中国扶贫进行比较研究,为中国的扶贫工作探索提供新的路径。

三、对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研究展望及着力点

在研究内容上,应加强对习近平精准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哲学基础、生成动力、发展历程以及中外扶贫的比较及对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启示等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深入研究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哲学基础,需要加强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反贫困思想、“人的本质”思想、伦理学等哲学理论与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之间的深层关系。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本身便是一个有机的理论整体,但是部分学者在研究其哲学基础时,习惯采用碎片化的方式进行研究,所关注的往往是特定内容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个别原理,没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整体结合起来。同时,部分学者所关注的重点往往是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特定原理或观点,如仅仅从唯物论、辩证法等角度对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进行研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中所体现的哲学创新。因此,今后在推进习近平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哲学基础研究时,应该着力探讨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深刻地分析精准扶贫问题,阐明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是如何在理论层面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基础的创新和拓展。

第二,为了更好的明晰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产生的思想轨迹,应着重于对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国内工作的重点,多次到甘肃、宁夏、湖南等地区,下基层“看真贫”,在数个调研场合和重要时点,就精准扶贫工作提出新观点、新理论,逐渐形成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新战略、新思想。因此,加强对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形成轨迹的研究,有利于明晰中国特色扶贫理论与实践产生的原因,有利于科学有效地指导全国各地的扶贫、脱贫工作,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的思想动力,为决胜脱贫攻坚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三,需要加强十八大以来中国精准扶贫工作同其他国家扶贫工作的比较研究。2015年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演讲中表示:“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31]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回答了一系列困扰国际社会反贫困事业发展的难题,为国际反贫困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让扶贫成果在更多发展中国家“落地开花”。因此,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学者可以将国外的扶贫工作与中国新时代的扶贫工作进行比较,找出我国扶贫与其他国家扶贫政策的不同之处,及其他国家的优秀扶贫经验能否为我国扶贫工作所用,汲取国外扶贫的优秀经验,深刻理解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对国际减贫事业的贡献。

在研究方式上,应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式进行研究,提升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系统性等。比如,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方式等。

首先,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方式。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是时代和实践的产物,因此,在研究中要紧扣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以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探索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路径,对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摸清目前中国精准扶贫的现状,而不是仅凭想象、猜测等方式,在整个研究内容中对扶贫工作的变量数据只字不提。大量的深入调研应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真实的反映目前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现状及进展,全面系统的理解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同时,应着力探寻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与贫困地区扶贫实践的最佳契合点,更好地发挥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对当下中国脱贫实践的理论指导,解决好当前中国扶贫的突出问题。

其次,运用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知,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看,学界对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研究较为片面,大多都是就事论事,研究角度单一。因此,在之后的研究中,应结合宏观、中观及微观研究视野。从历史角度,应对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与中国历任领导人的扶贫思想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生动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现实角度,学界可以将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与十八大之前中国在扶贫方面的政策、文件进行深入解读,从宏观层面认识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的必要性。同时,在中观层面,应从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家政策,研究部分地区在脱贫中具有代表性的脱贫方案。在微观层面,应对人民群众对扶贫成效的满意度及贫困地区的脱贫状况进行实地调研,以便取得真实的调研数据。

最后,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多学科性,综合研究应是未来努力方向。关于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涉及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为了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需要运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学者在对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的研究过程中,应充分借鉴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方法,运用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体系进行分析,注意引入对贫困地区扶贫现状的大数据分析,在研究上进行较大的理论突破和方法创新,力求对这一课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分析。同时,应着重研究在网络信息技术变革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实现精准扶贫工作有效运行及获得人民群众认同,以及如何应对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精准扶贫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课题。

猜你喜欢

精准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扶贫连着我和你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