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重症胰腺炎的病例分析
2020-12-14方秀琴
方秀琴
(昆山宗仁卿纪念医院,江苏 苏州 215300)
1 病史摘要
患者,女,58岁,1天前进食黄鳝后出腹痛不适,上中腹为著,呈持续性隐痛,向腰背部放射,弯腰抱膝位缓解,伴恶心,无呕吐,感腹胀,体温:37.2℃,查【急诊血常规】(2019年07月07日)血:CRP↑>200,白细胞↑15.61*109/L,中性粒细胞%↑84.9%,血钙↓2.08 mmol/L,【急诊生化】(2019年07月07日)血:谷丙转氨酶(干)↑385.2 U/L,谷草转氨酶(干)↑668.0 U/L,结合胆红素(干)↑9.4 umol/L,非结合胆红素(干)14.1 umol/L,r谷氨酰转肽酶↑289.3 U/L,葡萄糖(干)↑8.9 mmol/L,血总淀粉酶(干)↑>1200 U/L;(2019年07月07日)血气分析:红细胞比积↑51.9%,血红蛋白↑160 g/L,氧分压↓66.7 mmHg,氧饱和度↓93.1%;上腹平扫CT:(1)急性胰腺炎:胰腺肿胀,胰管无扩张,胰周见斑片状渗出影。(2)脂肪肝。(3)右肾中部含脂密度灶。患者有糖尿病史数年,血糖控制及用药不祥。
2 主要治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予以禁食,奥曲肽(0.3 mg、q12 h)静滴泵入;甲磺酸加贝酯(300 mg、qd、静滴)抑制胰酶活性;艾司奥美拉唑钠(艾速平)(40 mg、bid、静滴)抑酸;患者结合胆红素(干)↑9.4 umol/L,谷丙转氨酶(干)↑385.2 U/L,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阿拓莫兰)针(上基)(1.8 g,qd,静滴)、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喜美欣)针(1000 mg,qd,静滴)、乙酰半胱氨酸(阿思欣泰)注射液(4 g,qd,静滴)保肝;患者入院查【急诊血常规】(2019年07月07日)CRP↑>200,白细胞↑15.61*109/L,中性粒细胞%↑84.9%,血钙↓2.08 mmol/L,临床给予比阿培南(天册)针(0.3 g、q8h,静滴),吗啉硝唑(迈灵达)氯化钠注射液(0.5 g,bid,静滴)抗感染,治疗3天后,(07月10日)患者白细胞↑10.53*109/L,中性粒细胞%↑84.4%,CRP↑193,停用甲磺酸加贝酯(300 mg、qd、静滴);又治疗2天后,(07月12日)患者白细胞↑10.13*109/L,中性粒细胞%↑77.1%,CRP↑180,患者感染症状腹部体征好转改为奥曲肽(0.1 mg、q12h)皮下注射,开放低脂半流饮食;继续治疗3天后,(07月15日)患者白细胞↑12.64*109/L,中性粒细胞%↑78.5%,CRP↑95.5,感染指标下降,停用比阿培南(天册)针(0.3 g、q8h,静滴),换用氨曲南(2 g,bid,静滴)降阶梯治疗,治疗2天后,(07月17日)白细胞8.41*109/L,中性粒细胞%↑73.4%,CRP↑47,好转出院,出院带药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泮立苏)(每次1粒,餐前,qd),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每次1片,餐后,tid)、酪酸梭菌活菌(米雅)片(一次2片,餐后,tid)、米曲菌胰酶(慷彼申)片(一次2片,餐后,tid)。
3 抗感染治疗分析
3.1 初始抗感染治疗分析
该患者为中老年女性,有糖尿病史数年,此次胰腺炎诊断明确,入院当天CRP↑>200,白细胞↑15.61*109/L,中性粒细胞%↑84.9%,血钙↓2.08 mmol/L,腹部CT提示胰腺肿胀,胰管无扩张,胰周见斑片状渗出影。患者症状较重,渗出明显,且该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有抗生素使用指征。推荐方案包括:(1)碳青霉烯类,(2)青霉素+β内酰胺霉抑制剂,(3)第三代头孢菌素+抗厌氧菌;(4)喹诺酮+抗厌氧菌。临床给予比阿培南(天册)针(0.3 g、q8h,静滴)和吗啉硝唑(迈灵达)氯化钠注射液(0.5 g,bid,静滴)抗感染治疗。
3.2 降阶梯方案选择
患者应用比阿培南治疗11天后,腹胀症状好转,各项感染指标都持续降低,说明患者感染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并且为避免细菌耐药,临床停用比阿培南,实施降阶梯治疗,选择注射用氨曲南(2 g,bid,静滴)继续进行抗感染。氨曲南(AZT)属非典型的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起杀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G-)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3(PBP-3)有高度亲合力,使细菌细胞的分裂受阻而形成丝状体,从而导致细菌体溶解死亡;而对革兰氏阳性(G+)菌因不能与该类细菌的PBPS大量结合而抗菌作用弱。
4 总 结
SAP的继发感染主要由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引起。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仅可以降低胰腺坏死继发感染的可能性,还可以降低脓毒症的发生率和腹腔脓肿、肺部感染等其他脏器的感染率。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早期应注重维护脏器功能。临床药师每日参与查房,了解患者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抗生素,规范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增强抗菌治疗效果;积极参与用药监护,减少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