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应激性心理障碍特点及心理疏导应用

2020-12-14张彦敏周小东温晓华牛晓芬董俊婵

临床误诊误治 2020年7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医护人员情绪

张彦敏,周小东,温晓华,牛晓芬,董俊婵,刘 宏

2019年12月以来,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现已证实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引起的肺炎,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COVID-19诊疗方案指出“患者常存在焦虑恐惧情绪,应当加强心理疏导”。为了缓解COVID-19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要求各地科学、规范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相关工作。当人们面临新型传染病疫情暴发时,由于患者对病原特点、致病性、传播特点和预后在认识上的不足,防控措施上的不完善,使得恐慌心理也在逐步蔓延,加强紧急心理疏导势在必行。科学的心理疏导既保持身心健康又增强免疫抵抗力,对缓解COVID-19患者的心理有重要价值,是抗疫胜利的重要保障[1]。

1 COVID-19患者应激性心理障碍的特点

应激性心理障碍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心理障碍,分为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和适应障碍三类。灾难发生后引起的相关应激障碍是国内外研究较新和集中的一个领域。有研究发现,重大灾难后各类应激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2]。COVID-19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创伤应激性事件[3],如不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将会产生心理障碍[4]。韩慧琴等[5]研究认为,对COVID-19患者应尽早开展心理疏导,可减少对心理产生的潜在、远期影响。

1.1应激性心理障碍的诱发因素 COVID-19被WHO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COVID-19患者受多重应激导致应激性心理障碍。诱发因素包括:①疫情本身。COVID-19是一种致病性强、传播速度快、涉及面广,人普遍易感,各年龄段均可发病[6],并有较高病死率的传染性疾病[7],因其突如其来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威胁[8]。②武汉封城后,医疗资源超负荷运转,防护物资紧缺等引起恐慌。③初期对2019-nCoV认识不够,网上一些不利传言等综合因素对COVID-19患者构成了莫大的心理压力。④完全陌生的隔离病房,感染防护的层层包裹,与社会隔离,又担忧与自己接触过的家人或朋友的安危。⑤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对治疗医生的不信任,害怕错诊、漏诊,担心药物不良反应和预后等。

1.2COVID-19患者常见应激性心理障碍

1.2.1ASD:ASD是COVID-19发生后较早出现的心理障碍之一,患者在应激性事件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便可出现,可持续数小时至1周,如果未及时行心理干预,将发展为PTSD[9]。ASD的出现与否及严重程度,不仅与疫情本身有关,而且与患者的人格特点、对疫情的认知和态度、应对方式以及当时躯体健康状态等情况有关。由于2019-nCoV的高传染性、防护和隔离措施等,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加重其心理负荷,从而产生急性应激反应。大多患者初期表现为“茫然”或“麻木”,精神运动性抑制者表现为目光呆滞、表情茫然、退缩、木僵状态;精神运动性兴奋者表现为喊叫、冲动、过激行为等,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等[10]。

1.2.2PTSD:PTSD的发生大多与公共突发事件有关,如此次疫情突发致使患者出现强烈的心理和生理反应。Fullerton等[11]研究显示,ASD对更长时间的PTSD患病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PTSD是应激相关障碍中临床症状最严重、预后最不好的一类应激障碍。有研究表明,心理治疗能有效地减轻PTSD患者症状[12]。PTSD患者表现为反复出现错觉、幻觉,回避,情感麻痹(淡漠、木然),社会性生活退缩(如避免与人交流和听天由命等)。

1.2.3适应障碍:适应障碍是一种对明显生活改变或应激事件的后果进行适应期间出现主观感觉痛苦和情绪紊乱的状态,多在应激性事件后1~3个月发生。由于COVID-19患者受医院隔离区的陌生环境、各种严密的防护措施、疫情突发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综合刺激,出现各种非理性情绪和非理智思维,加之患者适应能力差,故导致适应障碍。以情绪障碍为主者,因被隔离行动受限,主要表现为不知所措和无所适从,出现恐惧、焦虑、愤怒或抱怨、沮丧、孤独和被抛弃等不适症状。以认知障碍为主者,因对2019-nCoV认识不足,对治疗缺乏信心,主要表现为采用非正常和理性的行为,出现多疑、敏感、偏激、固执、推理和判断力下降等现象。以行为方面障碍为主者,主要表现为为了缓冲应激带来的影响而做出的应对行为,包括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等行为。

2 COVID-19患者的心理疏导

2.1疏导负面情绪,给予人文关怀 情绪表达是机体应对环境变化时的反应,有研究认为,情绪表达对于疏解情绪、保持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13-14]。医护人员可主动关心COVID-19患者,认真倾听主诉,与其共情,真正了解其所思、所想和感受;告知患者尝试识别与接纳自己的情绪,不要隐藏,采取不否认、不排斥的做法。允许患者合理宣泄、释放消极的情绪,及时采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排解,回避或压抑不良情绪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器官功能紊乱。对于不善表达的患者,指导其采取日记的形式,通过文字记录抒发自己的感受,或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情绪;对于善于交流的患者,通过亲朋好友间的有效正能量沟通进行心理疏导;情况严重者可寻求专业人士帮助。通过上述方法坚持一段时间,患者负面情绪就会慢慢好起来,并鼓励患者坚持下去[13]。良好的情绪将对疾病产生良好的影响,积极讲解控制情绪对治疗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疾病。

2.2保持放松状态,轻松应对疾病 COVID-19患者在入院初期,病情变化进入平台期和症状反复出现时,就会出现焦虑不安、恐惧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治疗的依从性[5]。对这类患者,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采用呼吸训练、正念冥想、暗示治疗[15-16]、音乐疗法[17]、正念减压[18]等方法。大量研究证实,积极运用上述方法有助于缓解患者焦虑恐惧、改变认知、提高免疫力,甚至对患者大脑有可塑性改变作用,最终使患者在心理、身体方面重新获得平衡。

2.3真情陪伴,用“心”治心病

2.3.1“心”处方一——特殊的“面对面”交流:作为特殊期间的COVID-19患者,只有医患双方相互信任,才能更好地开展救治,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以人为本,建立医患互信,尊重患者,体贴患者,关爱患者。在隔离病房层层防护和隔离措施下,使护患双方交流受阻,甚至不知道医护人员原本的样子,为消除之间的隔阂,医护人员制定了特殊的胸卡——天使“大头贴”,把每人摘掉口罩的样子挂在隔离衣上,工作时带入隔离病区与患者“面对面”交流,这种人性化方式极大提升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2.3.2“心”处方二——建立病区“家庭”微信群:病区“家庭”微信群成员除了医生、护士和患者,还有家属、朋友、心理专家等,通过微信群向病区这个大家庭里的每位COVID-19患者传递心理情绪正能量并引导[19]。在微信群里通过语音、视频正面宣传重要人物的重要讲话和分享已治愈者的经验,给予鼓励和实质性帮助,疏导患者的心理问题。患者可以实时与医护人员联系,实行无缝接交流。并肩作战的“患友”间应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相互肯定,一人心理不好,其他人就要多给予陪伴帮助,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在战斗[20]。同患者进行“话疗”,保障一定的时间去跟患者交流、沟通,给患者带来充分的安全感和归属感。通过发挥医护人员、家庭、亲友和心理支持等多方面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患者消极身心反应,增强面对现实和战胜2019-nCoV的勇气。国内外学者均有此类报道[21-22]。

2.3.3“心”处方三——活动战疫情:在隔离病区安排适宜的娱乐活动,防止COVID-19患者情绪的进一步恶化,改变消极情绪,使其获得对生活的掌控和愉悦的感受。医护人员在治疗之余应带领患者在病区空地进行舞蹈、瑜伽、太极、八段锦等活动,可通过抖音上传到“家庭”微信群与“家人”分享,以此来缓解患者焦虑的躯体反应[23-24]。这样互动不仅使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关系更融洽,而且让患者更好配合治疗,同时还能愉悦身心,缓解紧张、焦虑情绪。

2.4帮助患者重塑认知方式和行为训练 有研究认为,创伤后个体负性自动思维和不良的应对方式等因素将导致个体产生ASD[25]。认知重建是通过改变疫情后患者的自动复性认知,让患者重获安全感和成就感。首先医护人员要引导COVID-19患者正确认知疫情,疫情就像敌人,你弱它就强。告知患者要试着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权威资讯,提醒患者控制每天关注疫情信息的时间,多关注疫情防控进展方面的积极信息和一些成功治愈案例,不要听信一些小道消息甚至不切实际的网络谣言,从而减少负面信息带来的心理负担[26]。告知患者可信和准确的信息尤为重要,要通过正规渠道获取政府权威的疫情信息,可改善患者的认知,消除其焦虑和恐慌心理,使其冷静对待疫情和病情。了解政府对COVID-19患者实行的补助政策,解除其对医疗费用的担忧。可适当鼓励症状改善者,向患者传达病情好转的消息,正性提醒和引导,使其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对待疫情[27]。目前许多国家的PTSD防治指南已将认知行为治疗列为一线心理治疗技术。

2.5提供安全、舒适合理的隔离病区 隔离期间,机体无法适应环境的刺激易产生异常行为反应,若不及时调整可造成严重身心损害。为COVID-19患者提供清洁、整齐、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保持规律生活[28],合理调整作息时间,保障饮食结构多样化、营养全面,尽可能减少患者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帮助其适应隔离环境[29]。

2.6多方合作,实现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干预 朱颖之等[30]开发的虚拟视景生物反馈系统由心率信号采集模块、呼吸信号采集模块、脑电信号采集模块、信号统一处理模块等9大模块组成,集呼吸、心率、脑电波、视觉和听觉为一体。应用虚拟实景系统对COVID-19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进入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通过信号采集硬件完成对脑电波、呼吸、心率的采集工作,将捕捉到的脑电波、心率、肌电等隐蔽人体生物信号回传到后方数据库,计算机和专家团队分析基于数据模型上的心理变化规律,及时提出预警信号并告知前方医护人员,快速给予针对性的跟进心理干预,从而进行有意识地控制、调节患者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实现机体功能的整体调节。

3 研究展望

通过此次抗击COVID-19疫情,对于住院隔离患者,由于受限于防护和隔离措施等多重影响,使得传统的心理疏导工作难以开展。此次疫情中电话、微信及微信群支持等手段的运用价值已经凸显,未来的沟通交流手段相信会进一步发展。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网络数字技术的兴起,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实时心理疏导,极大满足了COVID-19患者的心理健康需求。AI的强势开发,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机会。当前AI在心理卫生服务方面正逐步兴起,如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已经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随着AI技术的推进,精细化的大数据分析能力能够更深入地对患者进行认知结构分析,VR技术的应用能让患者在模拟场景的辅助下缓解心理问题,还可以采用聊天机器人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进行网络监控来分析有心理障碍的行为模式从而进行心理疏导,为今后类似疫情中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实用技术开发的有效线索[31-32]。

综上,适度的心理应激有利于患者积极防御疫情,但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中,则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10]。大量研究证明,人如果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中,负面情绪会通过下丘脑-垂体、下丘脑-神经途径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等,从而使血中血管紧张素Ⅱ及皮质类固醇的浓度升高,对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和T淋巴细胞分化增殖能力产生抑制作用,使身体免疫力下降而影响治疗效果[33-34]。心理干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导致的心理障碍意义重大[35]。有研究证实,灾难中进行过心理疏导的患者出现心理障碍的概率较低[36]。毛雪梅等[37]研究显示,心理干预在灾难与创伤后心理应激患者的心理疏导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了患者预后。心理干预是一种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中的个体自身潜能,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暴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此次同时利用传统方法与AI技术相结合的心理疏导,为今后类似疫情中出现急性心理障碍的患者提供了更加实用化、科技化、先进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医护人员情绪
数据挖掘技术的心理障碍预测模型研究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