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若干思考

2020-12-13戴晴

关键词:国学传统中职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影响极其重大。本文关注中职学生独有的性格特点,从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作业形式三方面思考,提升中职学生对国学课程的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中职学生 互动 自主学习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08.009

中职学生年龄普遍在13-16岁之间,正处于人格养成的特殊时期。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在中职院校中开展,教学质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意义深远。中职学生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把握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中职学生心理特点

(一)容易自我否定

中职学生或因家庭经济条件差,或因父母家人关心少,或因不良习惯等,大部分学习基础薄弱,考试成绩长期落后,形成恶性循环;同时,社会偏见也给中职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所以中职学生在学习方面极易自我否定,认为这种失败的结果是不可以改变的。

(二)不喜管教束缚

中职学生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偏差较大,长期与父母家人缺乏沟通,思考和行为方式较为随意,容易排斥教师教诲,不爱遵从学校规定。

(三)渴望受到关注、重视

中职学生经常感受到批评、歧视和责罚,获得的大都是失败和消极的体验,所以中职学生对新事物、新现象活跃度非常高,尤其热衷网络盛行的“快餐”文化,以期从其他事物上找到自我价值。

二、国学课程设置的德育意义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好”的核心目标首先是品德,其次才是技术技能。

当前,网络文化等所谓的“流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中职学生在文化素养上已经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同时也逐步凸显浮躁、自私、嫉妒等一些不良心态。

笔者所在学校通过访问进行调查,得出如下结论:

(一)了解途径局限

学生认知中的传统文化仅“限于中小学时期语文课程中所学到的一些简单的诗词、文章”,知道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物和作品,如李白、杜甫、《西游记》《水浒传》等,但对传统文化认知薄弱甚至毫无概念。

(二)缺乏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应对考试,而教师为完成课时任务,教材合理性和知识结构完整性都有缺失,同时课程教授过程中缺乏生动性,让学生觉得传统文化枯燥无趣,缺乏好感。

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成才,职业道路需要有启蒙教育,有黄金培养期,中职阶段正是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而传统文化教育集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于一体,对人的主体性的丰满和完善起到重要作用。如孔子用“有教无类”,阐述教育的平等性;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告诉后人不必妄自菲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启示人们只有经历磨难,才方得收获。

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研读民族经典,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更能够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寻找内在兴趣,真正起到优化学生素质的作用。

三、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

(一)传统文化授课内容

中职学生处于青少年阶段,容易陷入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有两种特殊形式:第一种是假想观众,认为自己的外貌、行为、感觉、想法时刻被人注视;第二种是个人神话,认为从来没有人像他们那样思考问题,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们的感受,陷入对自身想法、影响力、风险的错误看法中。

传统文化课程核心理念是:重塑思维意识是教学目标,增强语言表达是教学重点,拓展实践活动是教学常态。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健全学生人格,让学生逐步获取成熟的认知,完善可行性判断,提高抗挫折能力,同时潜移默化接受爱国教育和民族精神的传递。

传统文化授课内容既要兼顾学生文化基础,又要抓住学生思想的关键点,这样传统文化思想和智慧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并运用。

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传统文化授课内容的设置需要“一结合”和“三选择”。一结合:必须结合当下时代学生气质特点,学生并非不热爱传统文化,从2018年国潮风的兴起可看到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三选择:选择最具经典性的传统文化篇章,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形态,选择最有传承性的民族精神故事。

1.传统文化篇章

选择《论语》《孟子》《诗经》《古文观止》《先秦两汉散文欣赏》《唐诗欣赏》《宋词欣赏》《元明清小说欣赏》《中国民俗文化》《中国节日文化》《中国茶艺及茶文化》等经典名著或专题,由浅入深,适合学院实际与专业需求。

2.传统文化形态

选择诗歌、书法、绘画、饮食、民俗节日、茶艺、戏曲、刺绣、剪纸、武术等具体的文化形态去诠释抽象的文化概念,向学生传递器物之美、匠心之美、价值之美。

3.民族精神故事

选择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故事、事件,通过参观、走访、宣讲、观看纪录片等形式,让中职学生注重身边人的平凡事件,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硬核”力量。

(二)传统文化授课方式

接受性學习有悖于多样性和趣味性的教学要求,教师越主动,学生越被动。笔者发现中职学生则更希望教师用一种对等的视角来审视他们的生命历程。“互动教学”让教师 “去中心化”和“去主角化”,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主角,在课堂上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思想。教师关心、尊重中职学生,只有通过高频次互动,才能建立彼此的信赖,才能始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立场出发思考、处理问题,中职学生才会从心底里认可。

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让图文声像成为授课的基础元素,同时要与时俱进,选择让年轻人易触动的内容作为切入点,采用“诵读化”和“场景化”授课形式,寓教于乐,突出国学的“理趣”。

1.诵读化

教学的目的是内化。“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记忆”是古人最常用的学习方法。经过长年沉淀积累,中职学生正处于黄金年龄,“诵读”经典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记忆潜质,教师在学生读的基础上,给予注释,帮助学生了解文意,让学生在诵读中初步内化传统文化的宏旨要义,把无意识的记忆转变为有意识的文化储备。

2.场景化

中职学生为了消磨时间,满足心理需求,普遍热衷于网络快餐文化,审美意识与社会主流严重脱节,很容易迷失方向。教师应客观理性地对待这种现象,通过传统文化教学手段的“疏导”和“轉移”,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定力,而场景化教学符合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信息手段的高效运用,可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使学生在轻松活泼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中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普遍认知还停留在“仿古街的瓷器、折扇、脸谱、中国结以及扭曲史实的穿越剧上”。这些失去了时代的连接、缺少了情感的沟通,就变成了一堆零散的符号、呆板的素材。笔者提出国学学习场景化的“五觉法”,让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全方位参与。

比如在视觉和听觉上,节选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中国元素”,让学生感受卷轴、水墨画、焰火、缶声如何创造中国气派和东方神韵;在嗅觉和味觉上,选择茶艺课程,让学生感受绿茶的清香和红茶的醇厚,体验祖先饮茶的艺术;触觉上选择书法课程,让学生感受汉字之美,学习古人在书法中观照自身、体察内我。

(三)传统文化作业形式

仅依靠课堂是远达不到效果的,需要教师充分运用课后时间,通过“诵、做、演、赛”进行加强学习。诵,以国学经典诵读为主;做,以传统技艺技能为主;演,以传统礼仪演示为主;赛,以传统文化比赛为主。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激发中职学生的潜力和活力,促使他们展现自己的才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国学的快乐和成就感。

综上所述,培养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角色,对学生多鼓励,多互动,多完善、补充学生的创意,才能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溯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德技双修”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波、徐灏溪、李德明、杨密《职教20条背景下新加坡经验对我国高职“双创”人才培养的借鉴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

[2] 刘志霞、李丽平、张何煦《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3] 张佳文《高职院校开设国学课程必要性浅析》,《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29期。

(戴晴,1996年生,女,汉族,湖南邵阳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传统文化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国学传统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垂”改成“掉”,好不好?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少年力斗传统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