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创新、全人、赋能
——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人才培养目标与路径

2020-12-13安立国

关键词:文科影视戏剧

安立国

2019 年4 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多部门联合召开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启动大会,要求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③参见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n1/2019/1031/c1053-31431418.html。这一政策的出台再一次将高等教育置于发展的风口,同时该政策的落地也表明了高校学科实现了全学科全方位全面化的覆盖式发展,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

当前,各界对于“新文科”的推进较为关注。“新文科”的概念是2017 年由美国希拉姆学院率先提出,主要是对传统文科进行重组,实现文理交叉,强调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传统文科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平台。②周星、任晟姝:《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科综合性发展的思考》,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3 期,第142 页。国内对于“新文科”的研究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就提出新文科建设“要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建设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培养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③吴岩:《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语》,载《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 年第2 期,第5 页。因此,如何做好“新文科”推进工作,培养优质卓越的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

戏剧与影视学科,是较为复杂和多元的一级学科,在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中遇到困难是显而易见的。诸如专业繁多,类型各异,方向多元,学科跨度大,专业固守,壁垒界限明显等,加之新文科理念以横向的综合性、纵向的复合型为特点。因此,推进学科建设的确需要严谨且谨慎。需要分析当今人才的特征,以目标为导向倒推设计人才培养的路径,才能更好地迎合“新文科”特征,培养出符合国标的优质人才。

一、戏剧与影视学人才培养目标特征

目前,“新文科”人才的表述较为多样。进行汇总整理,普遍认为应具备符合国际化标准,具备时代特征,蕴含中国元素,涵盖融合性、全面性、创新性才会被界定为优质人才。提炼其特征,“融合、创新、全人、赋能”是新型戏剧与影视人才应具备的要素。

1.融合。不光是内容的融合、技术的融合、文化的融合,更是思维的融合、理念的融合、认知的融合。这种融合的概念的内核,离不开基于学科内容派生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的建构。戏剧与影视学科面对当前世界变幻莫测的世情,在提升中国中国话语权等方面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这是新文科对于戏剧与影视学科的人才建构提出的新要求。融合性将成为人才应具备的第一属性。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急速发展,又让我们必须正视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与影响,融合性同样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因此,塑造“新融合”是打造戏剧与影视人才的关键点之一。

2.创新。当前,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很多具有创新性的尝试,让我们的整体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是从近年毕业人才实际反馈来看,目前人才的创新意识、意愿以及行为和效果,确实与高校在人才创新培养方面的投入不相匹配。通过调研发现,从学习方法这一方面,就有相当比重的学生更热衷于继承性的学习,习惯课堂上的单向传输,缺乏创新性及主观性的改变,导致当前人才的同质化现象,而戏剧与影视学的学科属性,更讲究创作的艺术性与独特性甚至专有性和排他性。这种现象确实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方向,这也是新文科背景下要求我们对于现状进行某种改变,做到人才培养的真创新。

3.全人。全人教育的核心讲究整体性、全面性和均衡性,但是多年来,高校尤其是文科类专业对于学科人才的培养还是存在着关注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人才全方位的均衡发展的现象。在新文科背景下,不但要继续做好全人教育,而且要做好全人教育的概念扩充与延伸。结合当前时代发展与技术变革的属性,掌握时代人才的发展规律,做好当前的美育工作,培养“真善美”正确的审美导向,为诉说中国新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培养高质量全面化人才。让新文科人才懂得欣赏中国美,擅于发现中国美,热衷品味中国美,甚至痴迷塑造中国美。打造中国元素,应该是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科学人才全人化发展的重要标签之一。

4.赋能。当今是物联网的时代,是信息共享的时代。从人才培养授课方式看,单纯的课堂面授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高校人才的需求,人作为信息终端的角色表明了单纯传统的单向传输的授课形式,与时代发展已不相匹配。近些年混合式教学、慕课等新兴的课程形式的出现,其目的就是改变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角色,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选择,这样激发学生主体活性,增强了学习的实际效果。因此,对于优质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学生一定的活性,强化主观的选择与能动;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成长环境、个人特点,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这种赋能,其实也从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作为内容主体,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从主观诉求角度建立独特的学科链接。

二、戏剧与影视学人才培养路径

通过对人才目标特征的提炼与分析,会让我们在确认目标后,对于人才培养的路径更加清晰。高教司吴岩司长对于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策略提出的建议,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如推进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加快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教学中充分运用融媒体,“智能+技术”等改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打造新闻金课;推动完善国标,做好产出导向,让高级应用型人才落地等。那么借鉴相应的理念,基于戏剧与影视学科人才培养的特征,通过分析相关案例和部分专家的观点,我们可以尝试用“树状图”来勾勒出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路径的模型。如果把一棵果树比作人才培养路径的全貌,而一粒粒饱满的果实是已经成型的专业人才,那么果实的成熟离不开树根、树干、树枝以及树叶的通力合作。

1.厚重的树根——素质审美的培养。由于戏剧与影视学科的独特性,会让专业人才更加依赖素质的培养以及审美的塑造,这是艺术创造的源泉。打造完美的素质教育链条,塑造恰当的审美认知,是艺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必要条件。

2.夯实的树干——专业技能的深耕。专业技能的锻造毋庸置疑是一个合格的戏剧与影视学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就任何维度而言,专业技能都需要成为核心部分,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干而存在。

3. 多元的树枝——多元方向的衍生。前沿性以及创新性的内容决定了不同学生的不同类型化的发展,基于对社会和行业的实情的研究,汇集多类型、多渠道、多种类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能力进化过程中根据较为匹配的类型进行优化发展。

4.特色的树叶——个体诉求的扶持。个性化与独特性是艺术学专业人才来说应有的独特属性,更加符合艺术发展的整体规律,这就需要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塑造出一个可以独立成长的“小环境”,像树叶一样,根据不同的光线或者环境汲取恰当的养分供果实成长。

综上所述,“新文科”的推进,对于戏剧与影视学科的人才发展是挑战更是机遇。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完善培养路径,那么,符合国际化标准、具备中国元素的优质戏剧与影视学人才一定会越来越多。

猜你喜欢

文科影视戏剧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有趣的戏剧课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对中国影视独特的爱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