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急诊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进展
2020-12-13张滨洋徐香港胡兴强
张滨洋,徐香港,胡兴强,汪 杏*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 南京 211300)
院前急救为抢救重症患者的首要环节,主要在患者发病现场对其展开救治工作,救治成功率与院前工作水平有着密切联系。目前,院前抢救工作性质为需要较快的工作节奏、所需救治的急症患者和危重患者较多,在护理过程中增加护理风险的发生概率。为了降低护理风险,需加强对急救和急诊护理风险的防范,加强急救及急诊护理风险干预措施。
1 分别影响急救护理风险的因素
1.1 急救过程中易发生的护理风险
①缺乏专业的急救技术:在急救过程中,一般会进行难度较大的静脉穿刺和包扎技术,此技术的规范性决定了急救成功概率,然而在救治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不具备规范操作水平,致使患者错过最佳抢救时间[1]。②救治期间未重视对病情的观察:部分医务人员因不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熟练的急救操作,以及缺乏丰富的急救经验,容易忽略部分病情,面对严重的病情变化没有采取预见性的措施。
1.2 患者及家属出现负面情绪
实施院前抢救患者具有病情危重,发展变化快特点,患者可能患有严重基础性疾病,导致治疗效果本身就不具有理想性,然而患者及家属因不了解救治相关知识,往往会对救治抱有较高的期望值,一旦抢救效果不理想,患者及家属均会出现负面情绪,容易变得愤怒,增加护患纠纷。
2 急诊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
2.1 部分护士综合素质较差
急救理念知识掌握不全面:急诊患者均本身具有特殊性,病情较为凶险,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理念知识,在救治过程中有条不紊,根据患者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抢救措施,才能实现对危重症患者的及时救治,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然而部分护理人员因对护理急救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全面,其对急救仪器的操作不熟悉,无法进行规范操作,增加了患者出现风险的概率。
2.2 安全隐患预见性差
急救护理职业属于高危工作,护理人员在进行医疗服务过程中国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同时院前急救过程中,护患关系因较为特殊,稍有不慎就会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其次对护理行为要求较高,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若稍有差池,就会引发护患之间矛盾,虽然大多数护理人员对此在认知上已足够重视,但是实际护理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护理操作不认真、从而增加意外的发生概率,且护理人员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2.3 管理因素
2.3.1 用药错误发生率高。院前急诊由于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不足,每位护理人员的急诊工作量较大,部分护理人员会因频繁倒晚班,始终处于负荷工作状态,导致护理人员身心较为疲惫,大大降低护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易增加护理人员给药错误的风险。
2.3.2 患者在院内运转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院内转运患者虽仅需短暂的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却存在运送方法不当、氧气供给不合要求、转科前未测量生命体征等问题,此种问题往往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快速处理,从而导致患者错失了最佳的抢救的时机。
3 防范院前抢救和急诊出现护理风险
3.1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医院需对护理人员进行研究调查,明确所有护理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护理操作水平,并根据护理人员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合适的培训方案,培训期间需着重对新护士进行培训,使其快速掌握操作技能,尽量规范其护理操作。同时需注重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及考核,并积极组织对护理人员进行应急演练,从而使患者急救过程中,快速采取有效应急措施。
3.2 加强护患有效沟通
提高沟通的预见性,护士不仅要熟练操作急救措施,还要注重沟通,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帮助患者答疑解惑,让患者及家属明确抢救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抢救失败的几率,让患者及家属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承受力,同时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过程中,需注重沟通语气和态度,避免患者及家属对所描述言语产生误会。
4 小 结
在院前急救和急诊救治开展过程中,由于部分急救人员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加之患者病情复杂,拥有较强的不可预见性,以及医院缺乏完备的规章制度,执行存在问题等方面对救治效果的影响,导致护理工作存在较高的护理风险,稍不注意就会产生风险事件。因此需着重展开护理风险管理工作,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水平,监督其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等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