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设计与应用

2020-12-13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年2期

李 伟

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设计与应用

李 伟

(黑龙江大学 应用外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众包模式与翻译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翻译教学实践模式的创新,也是培养译者能力、培育高质量语言服务人才的有效手段。针对目前国内翻译教学实践的现状,分析了众包模式应用于翻译教学实践 平台设计的可行性,阐述了其背后的理论基础,构建了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的设计框架,论述了该平台开发与应用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以期推动翻译教学改革,有效培养译者能力,构建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新模式。

众包翻译;翻译教学;平台设计;译者能力;语言服务人才

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语言服务市场的急剧变化不断推动着语言服务模式的革新,为翻译研究带来了一系列创新型研究项目。翻译实践、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三者密切相关,其中,翻译教学是培养语言服务人才能力的重要手段。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与发展,语言服务企业对于译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作为培养语言服务人才的高校,其翻译教学实践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翻译专业的学生,从而凸显翻译专业特色,提高译者翻译实践能力,这是相关高校教育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根据语言服务行业的新动向、新业态、新趋势,改进与完善翻译教学模式是明智的做法。胡安江指出:“翻译技术推广与众包翻实践是当下语言服务和翻译行业最不容忽视的两大发展趋势”。[1]

众包翻译模式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新型、线上翻译模式,因其在网站翻译、图书出版、字幕翻译、重大灾难性事件等翻译场景中的成功运用,越来越多地受到语言服务以及翻译学界相关学者的关注,并从不同视角对众包翻译模式进行了富有深度的探索。笔者认为将众包翻译模式与翻译教学有机结合,由国家相关部门、高校领导层、师生共同打造一个针对译者能力培养的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对翻译专业学生进行翻译技术、翻译任务训练,以此来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语言服务人才,不失为拓展高校翻译专业办学思路、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一种积极尝试。

一、可行性分析

数字化时代的社会发展使得语言服务企业在选择服务人才时格外注重其实践能力与技术运用能力,然而“我国高校对本地化及项目管理人才培养尚缺乏明确的相关方向和课程计划”[8]。穆雷已经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性,认为满足语言服务业人才需求的高校翻译教育应该做到转变教育理念、重新设计语言服务业人才需求层次、调整培养战略、重视学生的实习环节设计与语言服务业本身及其与翻译教育的联系。[2]

在目前的翻译教学中,教学内容、手段与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与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脱节的现象,信息技术与翻译教学实践的融合还不够紧密,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的汇聚与推广应用。因而,培养译者能力、实现语言服务业高质量人才需求、构建翻译专业教学实践的创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翻译教学实践创新是高校为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语言服务人才而进行的翻译教学改革与创新活动,是“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信息传播媒介等手段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提升教学成效的教学创新活动实施过程”[3]。实现翻译教学实践创新、改善翻译教学现状,从而优化翻译学科建设,培养高质量语言服务人才,是笔者欲打造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的初衷。就其开发的可行性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响应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号召

2018年4月1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该计划显示,到2022年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4]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是根据我国目前翻译教学实践现状,将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融入教育的尝试,旨在改善翻译教学现状,推动翻译教学实践改革,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语言服务人才。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对于学生技术运用能力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进入课堂,与教学实践相融合,为信息素养与伦理的培养提供了保障。同时,这一平台开发也是响应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号召,努力创建“互联网+”条件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表现。

(二)是创新翻译教学实践模式的重要途径

我国目前的翻译教学实践模式大多采用校企结合、行业实践等方式开展,部分高校也开发了网络教育平台,但大多数平台存在平台管理功能繁杂、学生参与度低、平台即时互动性弱等问题。[5]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灌输了翻译职业理念、相关的行业知识与技术知识。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些实践并不能从根本上培养译者能力,最终还是需要高校为翻译专业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场所与训练平台,将教学融于实践,在两者有效结合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能力稳步发展,从而也使翻译教学现状得以改善。基于众包翻译的实践特点,将众包翻译平台与翻译教学实践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创新途径。

首先,翻译内容方面。不是所有的翻译材料都可以通过众包平台进行传递经由众包译者进行翻译,很多涉及到法律、机密或是含有抨击性内容的材料,[6]如果经由众包译者翻译就会出现很多的风险与隐患。高校开发建设的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其译者大多是翻译专业的学生或是本校非翻译专业的翻译爱好者,其法律意识、保密意识等方面与职业译者相差甚远,因而,众包翻译内容对于在校的众包参与者而言具有较大的适用性。

其次,技术操作方面。众包平台一般都会采用翻译记忆技术、机器翻译引擎、术语管理等翻译辅助工具,实行开放性翻译,翻译过程高度技术化与可视化,反馈制度、评价体系以及截止日期等方面的优势,使得翻译专业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能够掌握大量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获得真实的翻译实践体验,这与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十分吻合。

最后,酬劳方面。众包翻译模式的酬劳一般都很低,甚至有零报酬的现象。这与众包参与者本身有很大的关系,大多数的众包参与者出自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行翻译,并不把经济利益放在首要地位,而是享受参与的过程以及完成的成就感。高校在开发众包平台时可以考虑到译者的学生身份,在接收众包任务时,设定翻译费用标准、给予标准化的酬劳,以此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对翻译质量产生影响,更能增加平台翻译实践的真实性。综合这三个方面,笔者认为基于众包模式翻译教学实践平台是对原有翻译教学实践模式的创新,其开发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三)有助于实现高质量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目标

王传英通过分析2011年企业语言服务人才需求,发出呼吁:“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多元化、积极探索语言服务企业与专业培训机构联合培养的新途径、公共事业部门努力创造‘外部性’等”。[7]穆雷、沈慧芝基于对全球语言服务供应商100强调研,发现“当前的翻译服务行业呈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技术为依托,以需求为导向,以效率为前提的行业发展趋势”,[8]可见技术在语言服务中扮演极为重要的作用。大数据时代,翻译的服务对象、业务形态、行业模式、工作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语言服务人才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技术构成了翻译从业者不可逃脱的命运,[9]“已经成为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10],也是现代译者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当务之急就是培养高校语言服务人才的技术能力。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应格外注重培养语言服务人才的翻译技术能力,为应对日益复杂的语言服务形态打下基础。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平台对于技术的重视是其一大特色,能够满足高校对于培养语言服务人才技术能力的需求。

所以,高校在开发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时应将翻译技术能力培养纳入其教学目标,依托高校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并聘请行业专业人士教授学生关于翻译记忆技术、机器翻译引擎、术语管理技术、Office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合格后方可进入众包任务处理环节,将众包平台视为一个接受训练、完成实践的翻译教学场。大数据背景下,语言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培养高质量职业化的语言服务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有助于实现高校培养语言服务行业高质量人才的目标,从而缓解语言服务行业人才需求紧张的局势。

二、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比较强调活动性学习,特别是以信息技术支持的替代性经验的学习”[11]20。皮亚杰学派、维果茨基学派、社会建构主义学派和整体建构主义学派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四个基本派别。[12]67每一个学派对于翻译影响的方面不同,皮亚杰学派侧重翻译思维能力发展、维果茨基学派侧重翻译理论教学、社会建构主义学派侧重翻译整体能力培养、整体建构主义学派侧重双语能力培养。自Kiraly以社会建构主义学派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翻译工作坊式的教学方法后,社会建构主义就受到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也是目前国内翻译教学中受到广泛讨论的建构主义学派。

Kiraly是将社会建构主义引入翻译研究的代表人物,其后Birkan-Baydan、Karadag也纷纷将社会建构主义与翻译教学相结合。Kiraly认为翻译课堂练习应该反映真实的职业实践,教师在学生的模拟实践中应提供相应的指导与帮助,并将源自职业环境的翻译实践与学生广泛参与式小组学习环境视为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翻译课堂的两个主要特征。[13]基于Kiraly翻译课堂特征的观点,蒋霞、曾路主张以社会建构主义理念培养职业译员,认为教师应当构建真实的翻译职场环境,从而为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翻译文本。[14]社会建构主义理论集多种学习理论精华于一身,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与他人的合作性、教师的指导性、真实情景性,尤其是对于翻译教学课堂实践类型与方式的要求与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有着极为相似之处,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是以真实的翻译素材为基础,募集译者完成翻译任务的活动行为,与社会建构主义理念深度契合。高校领导层以及相关教师,应有意识地将社会建构主义理念融入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之中,发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于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开发的引导作用。

(二)信息素养理论

“信息素养”概念最初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G. Zurkowshi提出。随着信息素养理论的不断发展,其内容与表述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应用范围也逐渐从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档案、经济等扩展到教育等领域实践中。国际上对于其比较认可的说法是“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须能识别信息需求,还应具备定位、评价并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5-16]。这一概念强调个体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与信息伦理。当然,随着国内对于信息素养理论的关注与应用,诸多学者也纷纷提出对于信息素养的定义。肖检蓉、赵景明提出“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个体成员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与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并能借助信息技术解决信息社会的实际问题和进行创新的综合信息能力”。[17]钟志贤认为,“信息素养一般是指合理合法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工具,确定、获取、评估、应用、整合和创造信息,以实现某种特别目的的能力”。[18]王少爽将译者信息素养定义为“在信息社会中,译者为胜任翻译工作,积极利用各种信息工具与资源、主动开展信息实践活动而发生的批判性知识发现与建构体验”。[16]从国内学者对于信息素养概念的定义可知,信息素养理论探讨的是学习者信息工具使用、信息获取等方面的能力,拥有信息素养的译者将会翻译实践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而,培养译者的信息素养是发展译者能力的重要环节。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的重要用途之一就是培养译者信息素养,提高其对于各种信息工具、翻译工具等的运用能力,进而培养译者能力。信息素养理论对于该平台开发具有不可忽视的支撑作用,依托信息素养理论的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是实现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强调在实践中提高译者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与信息伦理,这符合语言服务企业对于现代译者能力需求。

三、平台设计框架

(一)建设策略

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是新型翻译模式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其开发建设工作应积极借鉴其他较为成熟的在线翻译教学实践平台,切实为翻译教学事业服务,满足社会对于高质量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

具体来讲,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加强技术工具的培训与应用。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技术工具的运用能力。在进行翻译实践环节前,高校计算机翻译辅助实验室的教师以及相关行业人员应对学生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严格把控技术环节,做到每位学生都可以熟练使用,提高其信息素养能力,这是提高翻译速度的技术保障。同时,技术能力也是现代译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2)建设严密的技术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要对发包者、分包者、接包者、审核者等众包参与者的个人信息以及翻译材料严格保密,以防出现隐私泄露的现象。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的技术管理人员应对平台进行定期维护,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众包参与者的切身利益。

(3)注重译者实践,提升译者能力。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是以译者实践为中心的创新型教学实践平台,应格外注重译者实践类型的多样化与内容难度的梯度化,关注其知识建构与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将社会建构主义理念与信息素养理念贯穿教学实践的每个环节。这一实践平台培养的不仅仅是译者的技术能力,译者的沟通交流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能力都将得到全面提升。

(二)任务来源

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的翻译任务主要来自校企合作企业、本地化公司、国家权力部门。随着语言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于高质量语言服务行业人才的需求,业界与学术界的交流不断扩大,相当一部分高校实施产、学、研联动的培养模式。基于这一模式,校企合作企业会将部分翻译任务分发给高校,由高校相关负责人员将任务分配相关学生。因而,校企合作企业的翻译任务可视为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的任务来源之一。其次,随着高校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的不断发展、完善,一些本地化公司会利用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的价格与资源优势,将翻译任务投放这一平台,由高校翻译专业学生完成翻译任务,这是任务来源之二。最后,高校作为教育教学与科研重地,其经常会中标相关权力部门的译介项目,高校可以利用众包翻译教学实践平台对译介项目进行翻译,实践价值与学术意义重大。

(三)平台结构

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主要包含三部分,理论基础、管理中心与平台主体。该平台以社会建构理论与信息素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指导整个构建过程,以平台技术维护管理、参与者信息管理以及培训为辅助提供技术、安全与能力保障,以平台为主描述整个运作过程。这部分将着重介绍该平台的管理中心与平台主体。

1.管理中心

管理中心是整个平台的辅助中心,为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的运作提供技术支持,负责技术设备的维修、更新与升级,为参与者的个人信息安全、翻译材料的内容等提供保障。同时,该模块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译者进行译前的技术培训,重要包括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翻译技术、桌面排版技术、视频处理技术、Office办公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这是译者进入实训阶段前必须要接受的培训环节,也是译者信息素养、译者能力培养与译文质量提高的关键。

2.平台主体

平台主体部分涉及包括发包者、分包者、接包者、审核者等角色在内的众包参与者,界面环境较为复杂。发包者在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发布任务消息,分包者接收任务后在接包者即译者界面进行任务设计与分配,接包者按照个人兴趣爱好与擅长领域领取相关任务进行任务处理。在接包界面,译者将处理好的任务发送该界面由专门的协作小组进行评价与反馈,译者再次完善后将译文与相应术语提交审核者。经审核通过的译文与术语,将汇总至翻译数据库与术语库,相应的译者会领取报酬,结束任务;未经审核通过的译文则由审核者反馈给接包者,继续修改,直至通过。由分包者与发包者直接接洽,发包者从翻译数据库中获取最佳译文提交发包者,如存在问题,发包者会将反馈意见及时反馈给分包者,分包者与接包者协商完成修改,并由分包者将最后译文提交发包者,完成整个项目任务。另外,平台还设有一个由审核者与发包者共同构建的针对接包者即译者的评价体系,评价译者的翻译质量以及存在的问题,译者从该评价体系中能够看到对于自己的评价,不断修正与反思。以上的一系列流程也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体现。学习共同体“是为完成真实任务、问题,学习者与其他人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学习方式”[11]22,学习共同体理论假设源自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社会性,且认为知识存在团队协作或共同体之内。

众包翻译教学实践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审核者、审核者与教师等相互交流、协作、互动的过程,也是知识、学习共同体、互动建构的过程,更是学生、教师等信息素养能力提升的过程。该平台与社会上其他众包翻译平台存在诸多不同之处,但作为翻译教学实践平台而言,可取之处颇多,对于译者能力培养意义非凡。

(四)平台应用

该平台建成后,是一款依托高校计算机辅助翻译中心实验室的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软件,可以将其作为高校翻译专业教学实践的第二课堂、翻译技术训练场与大型翻译项目处理中心。由于该平台开发建设的主体是高校,并依托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参与者主要是行业专家,该高校翻译专业教师、学生以及部分非翻译专业翻译爱好者,因而,参与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入该平台:

(1)校园网。校内参与者主要通过校园网的个人身份入口登录平台,但前提是个人电脑上需要安装一些必要的技术工具,以应对相关的翻译任务或是文件处理。

(2)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针对大型且需要协作完成、保密性稍强的众包翻译任务,高校翻译专业教师,即分包者,可将相关译者集聚到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进行面对面的协作翻译,实现更高效的交流。

(3)异地登录。如果是面对时间较紧迫、学生又分散各地的情况(一般发生在假期),其可以通过异地登录入口进入该平台,完成翻译任务。该平台对于改善目前翻译教学实践的现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大型翻译项目也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可谓是翻译教学实践的创新,对于培养译者能力,培育满足语言服务企业需求的语言服务人才效果与优势显著。

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集多领域技术培训、技术应用、真实职业环境的翻译实践于一身,翻译专业学生即译者完成翻译任务的过程,既是其知识构建能力、翻译技术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信息素养能力等方面的译者能力同步培养的过程,也是译者能力体系建构的重要方式。相关高校结合其翻译教学实践现状,开发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软件,是促进翻译教学实践创新的表现,有助于培养满足语言服务行业需求的高端语言服务人才。

四、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的利弊分析

(一)优势分析

高校开发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具有天然的优势。

(1)顶层设计。国家的顶层设计为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开发提供了政策保证。我国教育部于2018年4月发布了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该计划明确提出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充分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2)人才基础。高校是个人才云集的地方,开发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所需的技术人才,可以在校内募集软件或计算机技术专业的教师或是学生进行设计。校内不乏技术顶级人才,很多博导带领的课题组的博士生已以独立开发软件或成立公司;管理层的项目管理问题或是法律规范问题也可以在校募集相关专业的教师或是学生进行设计与规范管理,并提出建设性建议;基础层与反馈层与翻译相关的问题可以邀请翻译专业教师进行把关、负责译文质量监控与评估,建立相关的质量监控与评估平台。

(3)资金基础。开发这一在线教学实践平台以及定期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政策支持。高校可以制定相关方案上报教育部,获得国家管理部门批准,使用专项经费支持平台开发建设。另外,还可以通过优秀校友的帮扶、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的资助等途径获得建设基金。

(4)业务来源。目前诸多高校的外语院系都开始实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高校能够充分利用相关语言服务企业资源,包揽其翻译业务,不断提高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的知名度,同时也将会获得更多与其他企业合作机会,为其业务来源提供保证。

此外,相对而言,高校开发的众包翻译平台比较靠谱,会使语言服务企业更加放心将翻译任务交付处理。最重要的是,很多高校翻译专业的教师都是行业专家或是从业人员,其本身就能带来大量翻译业务与国家相关部门的译介项目。

(二)劣势分析

与社会上发展成熟的众包翻译平台或是社区相比,该平台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译者的翻译经验有限。社会上其他的众包组织或是在线平台,其中的参与者大多数经验较为丰富,经常从事众包翻译实践活动。由于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是针对高校翻译专业学生而设计的,因而参与的译者主要是本校翻译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少,对于大型的众包翻译任务在完成的时间以及效率方面可能会存在滞后的情况。二是译者身份相对单一。一般的众包翻译组织或平台的参与者在年龄、身份、职业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可能是软件工程师、教师、项目管理经理、学生、职业译者,也有可能是退休的技术管理人员等,而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参与的译者主要是高校翻译专业、英语专业以及来自其他专业的翻译爱好者,虽然涉及到其他的专业,但毕竟这些群体的身份都是学生,因此身份较为单一。三是信息安全存在隐患。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实行开放翻译,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作为一个在线翻译平台,在处理翻译任务时,部分翻译任务以及参与者的身份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虽然有相关法律专业的教师与学生制定相关法律规范,但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其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可能在翻译过程中,存在个别泄露信息的情况,有一定的法律风险。四是平台定期维护费用昂贵。由于平台在开发建设初期需要引进各种技术工具,如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翻译记忆工具、术语管理工具等再加上平台各种设备,这些物件本身就很昂贵,要想获得长期、有效的服务,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必要时还需要服务以及内容的升级,累积投资较大,而且众包翻译教学平台本身的盈利性需要长期信誉的累积以及知名度的塑造,短期很难看到可观的收益,这是该平台的不利之处。

面对以上所述的弊端,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寻求弥补与解决之道。

1.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信息安全意识。高校在前期培训环节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技术经验、翻译经验相对不足的情况,制定符合学生特征的教学设计与安排,加大技术环节的培训力度,使得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翻译技术工具使用与Office办公知识,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适当进行深度技术培训;信息安全关乎参与者的隐私问题,因而高校在进行平台设计与开发建设过程中应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将发包者、分包者、接包者、审核者与其他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发布相应的信息安全规范手册,警惕信息泄露风险。此外,应积极建设信息安全管理平台进行实时监控与保护。

2.拓展高校融资渠道,有效利用平台资源。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开发初期所需费用并不特别巨大,平台投入使用后就要面临诸如系统维修、技术工具的升级与维护等问题,累积投资较大。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即使有国家相关部门、其他社会人士的援助,高校仍需借助多方社会力量,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为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高校应当提高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教学实践平台的使用效率,不断扩大其使用范围,真正发挥这一平台的作用与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将创新翻译专业教学实践、培养高质量语言服务人才的初衷落到实处。

[1] 胡安江. 数字化时代的“众包”翻译模式及其相关问题探讨[J]. 外语教学, 2017(3) : 86-90.

[2] 穆雷. 论语言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培养[J]. 外国语, 2014 (4) : 15-17.

[3] 蔡志文. 面向高校教学创新实践的大数据服务平台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17(4) : 117-12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 (2018-04-18)http://www.moe.edu.Cn/ srcsite/ 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5] 李筱梅. 高校网络教育平台发展的现实境遇与未来抉择[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4(4) : 75-80.

[6] JIMÉNEZ-CRESPO M A. Crowdsourcing and Online 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s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2017: 56..

[7] 王传英. 2011年企业语言服务人才需求分析及启示[J]. 中国翻译, 2012(1) : 67-70.

[8] 穆雷, 沈慧芝, 邹兵. 面向国际语言服务业的翻译人才能力特征研究——基于全球语言服务供应商100强的调研分析[J]. 上海翻译, 2017(1) : 8-16.

[9] 王华树. 大数据时代的翻译技术发展及其启示[J]. 东方翻译, 2016(4) : 18-20.

[10]王少爽, 覃江华. 大数据背景下译者技术能力体系建构——《翻译技术教程》评析[J]. 外语电化教学, 2018(1) : 90-96.

[11]钟志贤. 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与互动概念的理解[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11) : 20-24,29.

[12]黄远鹏. 建构主义视阈下的翻译教学[J]. 外语界, 2013(6) : 65-71.

[13]KIRALY D.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ranslator Education: Empowermen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 Manchester: St. Jerome, 2000.

[14]蒋霞, 曾路. 以社会建构主义理念培养职业译员[J].上海翻译, 2017(4) : 50-55.

[15]ALA.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ry: Final Report[R]. Chicago, IL: ALA, 1989.

[16]王少爽. 职业化时代译者信息素养研究:需求分析、概念阐释与模型建构[J]. 外语界, 2017(1) : 55-63.

[17]肖检蓉, 赵景明. 引入众包模式 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1(6) : 70-72.

[18]钟志贤. 面向终身学习: 信息素养的内涵、演进与标准[J].中国远程教育, 2013 (4) : 21-29.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Platform in the Crowdsourcing Model

LI Wei

( School of Applied Foreign Languages,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

The combination of crowdsourcing translation model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can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practice as an effective way to developing translator competence and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language service talen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practicability of the crowdsourcing mode applied in the design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practice platform,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design of the platform, the advantages of the platform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and solutions to the disadvantage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may provide helpful ways to accelerating translation teaching reform, effectively nurturing translators competence and building a new model for developing language service talents.

cowdsourcing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eaching; platform design, translator competence; language service talent

2018-09-03

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招标重点项目“跨学科视角下的译者信息搜寻过程研究”(CTS201701A)

李伟(1990- ),女,河南南阳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 应用翻译研究、翻译社会学、翻译教学。E-mail:m13100960663@163.com

G645

A

1008-0627(2020)02-0090-08

(责任编辑 周 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