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地学学科思政元素的探讨与挖掘
——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2020-12-13封志兵聂逢君何剑锋

关键词:江西省思政学科

封志兵, 聂逢君, 江 丽, 张 华, 何剑锋, 刘 阳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应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1]。除思政课程教育外,高校还应该将德育元素融入通识课、专业课教育当中。深挖凝练学科、专业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探索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与实施路径,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协同育人。地学学科是东华理工大学最具底蕴和特色的学科[2, 3],理应重点推进地学学科课程思政的建设。其中思政元素的凝练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和关键着力点之一。

1 地学学科人才培养面临的矛盾与不足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行业的急剧变革,学校地学学科存在的一些矛盾、不足日益凸显。

(1)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矛盾。作为一所传统地质院校,地学学科培养的专业人才主要对口以资源勘探为主业的地质勘探单位。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地勘行业持续深度调整,资源勘探领域的地勘经费下行,地质勘探部门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减少,这也导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增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和工作失去信心。

(2)行业精神的缺失与工作需要的矛盾。现今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是在“千禧年”之后出生,且以独生子女居多。大多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相对宽裕,大学生习惯较为舒适的生活。“以艰苦奋斗为荣”这一可贵的行业优良品质已普遍缺失,而地质勘探行业需要长期从事野外作业,工作相对辛苦。因此,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的在校大学生不在少数。

(3)信息、选择多元化与服务国家需求的不足。在经济、信息化蓬勃发展的今天,金融、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往往能够给予更高的薪酬和相对“舒适”、“轻松”的工作环境,对地学学科的在校大学生产生不小吸引力。地学学科的在校大学生选择转专业的人数居多,近年来学科内的个别专业学生转专业率在学校比较靠前。此外,还有较多大学毕业生选择考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或找与自己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地质勘查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作,承担着国家能源矿产勘查、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地质灾害等重要任务。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地学学科专业人才保驾护航。

(4)服务核工业、地方发展需求和师生的相关观念不足。东华理工大学是一所“为核成立”的高等学校。服务核工业是学校的历史使命。在学校成立以来的60余年时间,学校培养的地学学科学子在核地质勘探行业勇当先锋、屡立新功。由于一些原因,学校长期处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缺失的状态,且国内兄弟地质院校少有核地学方面的人才培养,学校核地学的部分方向存在青黄不接的困境。目前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从事核地学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人员偏少。这也导致了学生对服务核工业的思想源动力不足,对核地学知识储备略显欠缺。近年来,学校层面多次强调要服务江西省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然而,目前地学学科教师所从事的研究方向较分散,在服务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聚焦,而这种现象也导致学生对地学学科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认知不强,知识储备不够。

2 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

(1)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3]。高校应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2]。地学学科是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先锋。高校应积极推进地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新途径,培养理想坚定、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

(2)服务国防、核工业发展。东华理工大学牢记服务国防军工的历史使命,深耕核地学特色发展之路,在铀矿地质与勘探技术等领域取得骄人的成绩。学校青年学子承载着传承军工文化,弘扬核军工精神的重任。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为国奉献是核工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核基因”。以课程思政为引,在青年学生当中注入“核基因”,让更多的地学学子能够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在核工业建设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3)服务江西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是省属高校的一大职责。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被评为江西省“十三五”高校一流优势学科,获得江西省财政的重点支持。学校地学学科理应在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勇当排头兵。现阶段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迫切需要更多的人才攻难关、解难题、谋良策。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切入点,有效增进地学学科学子对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地学元素的认知和知识储备,提升学生对江西省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制定服务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规划,为江西省中部崛起贡献力量。

(4)助力学校学科建设。地学学科是东华理工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人才培养质量是评价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一环。强化地学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培养吃得苦、坐得下、留得住的地学学子,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学校人才培养在找矿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3 思政元素

3.1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青年一代有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明晰面临的时代特征,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为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4, 5]。

地学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地球科学认识中的具体体现。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地学理论与假说,用物质观、运动观、发展观、规律观、矛盾观等来探讨矿床成因、沉积作用、构造演变乃至地球的演变规律等。地学哲学是人们对地球演变的哲学思考和系统总结。深刻领会地学哲学思维,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思辨能力,提高解决地学科学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本领[6, 7]。

3.2 核军工精神

(1)核心意识、家国情怀。坚持核心意识,坚定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有强烈认同感,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8]。

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家人和国家共同体的认同和热爱[9, 10]。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时期,先辈们以天下为公,用生命和鲜血救国图存。新中国成立后,无数核工业人隐姓埋名,铸就国之重器。当代同样有无数怀揣厚重的家国情怀、为国为民的榜样。黄大年教授是中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他于2009年通过“千人计划”回到祖国。在他的带领下,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战略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他心怀爱国之情,笃行报国之志,为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奋斗终身[11]。

(2)责任担当、甘于奉献。新时代青年是中国梦的重要构建者和参与者,有为青年可为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想成为一名有为青年,就要向前辈学习,传承奋斗、奉献和担当精神。在地质勘探与开发行业,曾涌现出一大批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老前辈。时代楷模铁人王进喜同志用生命为祖国奉献石油。当钻井发生井喷的危机时刻,他纵身跳入滚烫的泥浆,用身体把泥浆池底的水泥搅上来,止住了井喷[12]。作为一所拥有核军工特质的高校,这种感人事迹同样发生在东华理工人身边。核军工战线上的“老黄牛”宋金如老教授,她耕耘不已老骥志,90多岁高龄依然坚守在实验室;戈壁红柳周义朋博士在荒漠戈壁坚守十余载,研发微生物地浸采铀技术,用实际行动践行并诠释担当奉献精神。

(3)工匠神韵、勇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新时代,工匠精神有了新的历史含义。精益求精、严谨专注、求实创新是工匠精神的体现;有效提升产品质量,将中国制造打造成中国智造是工匠精神的追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必须担负起工匠精神人才的培养[13]。

对于地学学科而言,工匠精神是必不可缺的思政元素。在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资料处理时,一个参数的设置不当可能导致工作成果与事实谬以千里。另外,个别地质工作者会因野外作业条件相对艰苦,不依照规范操作仪器,不按原计划执行勘探路线,从而导致采集的数据不能反映地下真实情况,严重影响工作成果的质量。对于地学学科而言,工匠精神应该贯穿在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和成果解释的全过程当中,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新时代,国家正在加强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部署。为适应行业的变革,探测技术亟待创新。现有的放射性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已难以满足深埋藏、低品位的砂岩型铀矿的勘探需求;一些地学仪器存在稳定性差、探测精度低等问题。要改变这些现有的弊端,加强培养青年学子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必经之路。

3.3 江西省地学元素

江西省有丰富的地质自然资源和人文发展的地学元素。江西省矿产资源丰富,省内大量产出铜、钨、稀土、铀、钽、金、银,素有“七朵金花”之称。其中,钨矿和离子型稀土矿在世界矿业领域具有重大影响,享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的美誉[14]。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性地以江西省的矿产资源为例,讲授其成矿作用特征和探测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变革,江西省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城市地质和环境地质等愈加备受关注。地学类专业在授课内容上也有待调整。(1)江西省是农业大省,目前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普遍偏低。农业产业扶贫是江西省扶贫的有效手段。构造地质和岩石类型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土壤和地貌,不同的土壤又含有不同的矿物质元素。根据土壤和地貌的不同,种植适宜的农作物,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并形成产业化。(2)江西省同样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以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该景区不仅有厚重的道教文化,还有引人入胜的丹霞地貌。旅游地质可拓宽景区的观赏内容,让游客在寓教于乐中了解大自然。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红色旅游中加入对大自然的理解和思考,让大家感受自然、尊重自然,形成具有旅游地学特色的“红色旅游+”模式。(3)南昌市是我国8个城市地质工作的试点城市之一。目前,学校地学学科教师正在积极参与此项工作当中。城市地质可解决地铁、公路、城市空间建设与维护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工作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且市场前景好。(4)江西省的经济建设以人为本,以绿水青山为前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良的人居环境和人身安全愈加关注。因此,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将大有可为。将这些地学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的讲授当中,开阔学生知识和就业眼界。让更多的学生认识江西的地学元素,积极投身于江西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当中。

4 结语

东华理工大学是一所极具核地学特色的省部共建高校。学校既有服务核军工的历史使命,又有服务江西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职责。基于此,结合当今高校地学学科人才培养存在的矛盾与不足,凝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军工精神、江西省地学元素等三大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用世界观、方法论看待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核军工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等的体现;江西地学元素可有效增进学生对地学学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知度和知识储备。将这些思政元素融入到地学类专业课程教育中,能够有效助力学校培养明德厚学、爱国荣校、敦本务实、崇义奉公的新时代地学学子。

猜你喜欢

江西省思政学科
模拟成真
【学科新书导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