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文化体系构建研究
2020-12-13李德平
李德平, 游 艺
(1.南昌师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2;2.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抚州 34400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的创业教育已成为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并逐步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1]。高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因此,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程中,探索高校文化体系的建设,对于更广泛地提升创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创业教育中推进大学文化制度建设
中国大学要扎根中国大地,建设有中国风格、中国精神和中国理念的大学。在创业教育中,大学要立足学校特色,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保障并促进了大学持续、快速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学制度要体现中国特色。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2]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牢牢扎根于中国大地,要始终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和中国国情出发,必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保障,必须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核心内容。要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的格局。大学要立足中国现实,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大学制度的创建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为指向,应关注教学的个性化特征,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全面发展。要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办学理念。高等教育已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基础,高校既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流创新人才,同时也要承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这是中国文化的营养内核。高校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要将价值导向和知识传授结合起来,把文化产品创造与文化环境营造结合起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功能,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里健康成长。扎根中国大地,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育人,才能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才能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的现代创新型人才。
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创业教育既要在坚定文化自信框架下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强烈求知的规律,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关键要转变培养理念,创设良好的人才培养文化环境。要立足国情、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根据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确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明确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目标,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在教学体系上,科学设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既要突出文化课程主课堂的教学作用,也要将创新意识与创业意识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中;要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4],既要注重理论教学,更要发挥实践教学作用,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要从课程体系建设中推进创业文化的建设,形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文化氛围[5]。
要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创业教育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要将创业文化渗透到人才培养体系中,高校要有明确的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明确课程培养目标,体现创业文化特色;要有创业教育保障机制,要保障教师教学研究、实习实训,在创业教育中要加大对双创培训、创业孵化的投入,保障学生创业实习需求。出台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保障大学生创业需求。从学生管理的观念、学籍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6],在学分管理机制上和创业资金支持上,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条件,从而形成良好的创业文化制度。
2 创业教育中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7]在重建中国自信过程中,高校负有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高校应该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努力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8]。
创业教育中要传承传统文化之精髓。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7]。文化具有传承性,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业文化同样是基于传统的创造,同样需要科学对待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悠久的文化传统。要利用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道德的民族,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道德规范。要用传统美德,培育学生的创业品德。《论语·理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观;“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理原则。培育学生诚实守信,见利思义的道德范式。庄子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中国古人注重从整体上观察事物,认为小到个人、大到天地万物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的辩证思维方式;“苟日新,日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体现了中华儿女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要在创业教育中注重培养和鼓励大学生形成“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
在创业教育中推进传统文化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的时代风采。”[7]在当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高校要在创业教育中推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在创业教育中凝聚推动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其中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形成民族复兴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要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担当精神[9],融入到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中,成为创业者凝聚实现伟大梦想的宝贵精神元素,成为创业成功的精神动力,增强文化自信。在创业教育中提倡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将中国古代提出的“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的深刻思想,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的义利观教育。将中国古代强调的“礼之用,和为贵”、儒家提倡的“仁”“义”“礼”的理念灌输到创业教育中,让学生对祖国灿烂悠久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潜移默化地学习、吸收、继承,从而推进良好的创业文化形成和发展。
3 创业教育中推进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大学作为社会的文化组织,应当有文化自觉。文化有内在形式,表现在精神与制度上;也有外在形式,表现在各种校园建筑、各类学术活动、各类庆典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0]因此,创业文化的建设,还要注重外在人文的建设,以环境文化引导精神文化建设,推进创业型大学独特的内在文化的形成。
将创业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设施中。校容校貌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师生教学活动的物质载体,是师生活动的精神家园,是一种不可代替的隐性课程。我国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定位,包括办学思路、定位、特色、校训、校风、学风、规章制度、奖惩制度等,是构成大学人文环境最具有特色的元素。高校要根据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分析学科、专业的发展历史、发展前景,挖掘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创业元素,将创业元素融入到校园建筑当中,呈现学校特有的创业文化。各学院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建设,挖掘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创业史,将创业元素呈现在学院网站、各种文化墙中,呈现学院发展特色。要充分利用学校校史馆、博物馆等场所,挖掘学校的创业史、校友资源中的创新创业案例,展现各专业中校友的创业故事,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业历程和成就。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创业激情。也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感知创业文化。
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学生各项活动中。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建立课外实践、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恩格斯深刻指出:“要获取明确的理论认识,最好的道路是从本身的错误中学习,‘吃一堑,长一智’。”[11]根据教育部要求创业教育已列为必修课,但创新创业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我感悟来提高创新意识。要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等各项活动中,要将创业文化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学生社团是大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载体,要引导同学加入与自己爱好相关的社团,使学生们在各类戏剧、流行音乐、文学社、书法、体育类等协会中获得创业文化的浸染和教育。要引导学生成立各种各样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会,如中国文化研究会、历史研究会、创业研究会等,并请专家作为指导老师,使学生在研究会中领会中国的创业精神。大学的各种网站、校报、广播站等平台,是建设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要通过这些载体加强对创业故事、创业政策的宣传,让学生们感受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变化。
将创业文化融入到各项礼仪节日教育中。中国有5 000多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形成了众多民族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9]。各种各样的仪式活动、重大节日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通过这些仪式进行创业文化的熏陶,各类仪式中渗透创业文化的内容。大学里的重要仪式主要有每年新生入学时的开学典礼,是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进校感受学校的建筑文化,通过老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校长的讲话,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成就,通过讲话使新生了解创业型大学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让学生体会学校的创业文化氛围。通过毕业典礼,展示学校成就,请毕业生中创业者为在校生讲解自己的创业经历,以此激励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除此外,还有成人仪式、升国旗仪式等,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与教育的资源。
4 创业教育中要推进文化理论的创新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7]回顾五千多年中国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大学不仅要传承文化,还要在理论创新进程中发挥应有职能。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理论自信是文化自信的科学支撑,理论是文化制高点。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的主流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我们的主导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1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践论、人性论和主体性理论对我们开展文化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为文化理论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研究创业文化理论构建的内容,探索创业文化基础理论,即创业文化内涵、实质等本体论的问题。探索创业文化的应用理论,解决创业文化的理论来源、影响因素、各因素的逻辑关系、运行机制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性问题。探索创业文化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理论前沿,并以此指导创业教育学科的发展。
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说,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最为一般的、普遍的、共性的科学理论基础。哲学社会科学对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支持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和前提[13]。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积存,蕴涵着执着的创新精神,哲学家们在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时,也阐明自己多种多样的科学思想[14]。为创业教育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哲学基础。西方哲学中的许多教育思想也为我们开展创业教育,推进创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哲学基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5]要积极引导社会科学工作者就社会进步与发展、文化繁荣等重大问题进行理论攻关和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推进创业文化学科体系建设,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局面。
此外,高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利用大学出版社、学报、期刊、各类媒体,搭建文学艺术创作平台,推进繁荣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使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在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等领域,用自己的激情和才华,积极从事文学艺术创作,讴歌这个时代的真善美,讲好中国故事,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社会公德[16],建设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