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学科建设路径研究

2020-12-13万志强徐晓红赵娜娜张丽莉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65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中医药

万志强,徐晓红,刘 晶,赵 雷,赵娜娜,张丽莉*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学科建设水平直接体现着高等学校的整体办学能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1]。

1 中医药学科发展现状

1.1 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中医药院校现已构建了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学科发展模式。中医学、中药学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中医药在医疗、教育、产业等方面的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中医药事业发展态势良好。也存在着学科分布不平衡、优势特色不够突出等问题。面对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新形势,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开展多学科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实现一流学科建设目标。

1.2 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

人才培养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中医药院校现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本、硕、博一贯制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不断加强中医药思维培养与实践能力、传承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同步提升。育人功能不断加强,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式,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构建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教学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

1.3 学科队伍结构逐步优化

中医药学科队伍数量不断增加、素质显著提高、结构持续优化、分布趋于合理,学科人才的选拔、使用和评价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科队伍年龄、专业、学历、职称、学缘结构趋于合理。

2 中医药院校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1)学科发展模式雷同,特色优势不够突出。国内中医药院校学科结构与布局相近,缺乏地域特色,学科建制相似,鲜有学科在国内外影响力较高。学科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雷同现象,学科特色、学科优势难以凸显。院校学科建设盲目追求大而全,学科设置相近,容易导致优势特色学科不能充分发展,不利于学科长远发展。

(2)应用型学科发展较好,基础学科长期发展不足。学科目录中基础学科数量较多,但多数院校基础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基础学科招生人数明显不足,严重影响学科发展。教师科学研究投入时间、精力相对较少,偏向于临床门诊工作, 基础研究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学科定位。相对于基础学科,临床医学类应用型学科发展较好。院校更加重视应用型学科发展,在科研、教学、设备方面投入相对较多,科研产出较为丰富,学科发展态势良好。

(3)与西医院校、综合院校相比,中医药院校教学成果进步不明显。近年来,中医药院校科研成果取得了一定成绩,与西医院校差距不断缩小。但教学成果与其他院校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3 “双一流”政策的实施对中医药院校学科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双一流”政策的实施给中医药院校发展带来机遇。双一流”政策不断推进,对一流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财政拨款向一流学科不断倾斜,为学科布局整体水平提升带来机遇。中医院校学科建设迎来了更好的发展前景和机会,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学科布局与社会需求结合更为紧密,不断促进产学研合理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2)“双一流”政策的实施给中医药院校发展带来挑战。“双一流”政策不断推进,国内高校人才竞争愈发激烈。高校争夺高层次人才,实力雄厚的高校不惜重金引进学科带头人、领军人物,对处在相对劣势地位的中医药院校带来不利因素,面临人才引进困难,甚至人才流失。因此,引进高层次人才,形成一支高水平学术梯队,培养优秀学生,形成良性循环,对促进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战略尤为重要。

(3)“双一流”政策的实施,要求学科建设标准不断提高。中医药院校应转变发展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建设标准,围绕一流学科建设目标,聚焦优势特色学科,聚焦重点领域,优化学科机构,凸显学科优势和特色,推动学科架构和内涵式建设创新,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4 中医药院校学科建设对策分析

(1)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学科建设规划。中医药院校应做好顶层设计,紧密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立足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编制合理的学科建设方案[3]。立足长远发展,根据需求,适时进行学位点动态调整,统筹规划。优化学缘结构,推进学位点内涵式发展。确定学科建设短期建设目标和中长期建设目标。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带动学校整体水平提升。

(2)加大重点学科立项建设投入。中医药院校应立足传统优势学科,加大重点学科立项建设投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加强目标任务管理与经费绩效考核,多措并举,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学科重点项目、提升项目建设,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促使学科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

(3)统筹学科团队建设。人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发挥人才优势,培养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的学科后备力量。注重引进和选拔在学科前沿领域有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丰富学科梯队,做好学科发展人才保障工作。采用外引内培等方式,优化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促进学科人才均衡发展,做好学科学术骨干储备工作。

(4)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学科整体性优势,建立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为导向的一流学科群。不断优化学科结构,构建以中医、中药为核心,紧跟国家战略要求的优势、特色学科群。优化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方案,突出中医、中药产业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优化学科生态体系,不断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和水平,带动学校整体发展[4]。发挥中医学科整体性优势,建立相互支撑的一流学科群。加强优势学科人才培养,促进一流成果产出,冲击国内一流水平。

(5)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加强科技支撑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中医药科技支撑平台,建成建强,提升综合实力。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基于中医药理论,创新研究思路,进行高水平原创性研究。坚持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满足社会需求,解决临床重大问题。推动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降低重复研究,增加有效研究占比,提高科研成果质量,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强校企联合,抓住机遇,加大创新力度,整合资源,借势借力,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产品产业化。充分激发科技创新创业活力,营造创新氛围,科学研究效用最大化。

(6)坚持中医药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形成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把传统学术经验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覆盖民生的健康产品、健康服务。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培养高水平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My Favourite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