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安全管理中的效果
2020-12-13王迪
王 迪
(睢宁县人民医院输液室,江苏 徐州 221200)
静脉输液是现代医学中最为常见的治疗给药方式之一,但这种方式有针刺疼痛,药物刺激等不良影响,成年人由于自制力强,耐受度高,能够有效的接受治疗,而小儿由于自制力差、耐受度低,容易因疼痛和恐惧出现静脉输液风险事件,从而造成血管条件下降、血管痉挛、静脉炎等并发症,对患儿的治疗体验造成了影响,并使其治疗配合度下降[1]。在此情况下,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便具有了必要性,本文中开展了关于预见性护理的对比实验,旨在观察预见性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安全管理中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诊的需要接受静脉输液的患儿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实验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3~8岁,平均4.12±1.45岁与对照组患儿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8岁,平均4.22±1.37岁,基础资料(性别、年龄)经比较显示差异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实验纳入患者均为我院输液科室接受输液超过72 h的患儿,排除其中:(1)有血管病症的患儿;(2)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儿。所有患儿家长在患儿接受输液治疗前,均了解了预见性护理的全部内容,表示同意并签署了实验同意书。本次实验的全部内容由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和批准,符合医学伦理。
1.2 方法
本次实验中,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的护理措施,主要是在穿刺后观察是否回流,输液期间是否出现红肿和异常疼痛等,从而帮助患儿调缓或停止输液。
实验组患儿接受预见性护理,实施护理前,在科室中成立小组,组内成员以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责任护士和责任医生组成,分别负责循证观察输液情况,定时观察患儿的输液情况,给予相应的缓解措施或者改用其他药物,对患儿的基础信息、用药信息,穿刺、留置针部分均需要做好准备,同时还需要了解患儿的输注药物对于血管的刺激情况,患儿有无血管病症,以往有无输注不良情况发生。在了解相关情况后,为患儿制定预见性护理计划。
(1)选择患儿接受度高,血管管径、弹性均较好的部分进行穿刺,严禁穿刺患儿的末梢循环静脉和下肢静脉,穿刺完成后为患儿进行固定,采用无菌、固定效果良好的敷料进行固定;(2)穿刺、输注整个过程均需要护理人员定时检查,一旦患儿出现异常反应,例如肢体异常抽动、面部异常扭曲等,需要立即进行安抚和停止输注;(3)对于出现疼痛情况的患儿,需要立即对其疼痛程度进行了解,疼痛程度较轻的患儿,给予按摩缓解,若效果较差,护理人员为其涂抹清凉、止疼的药膏,若患儿疼痛严重,则考虑停止输注;(4)若患儿的药物刺激性强,则需要考虑对其多部位穿刺和输注;(5)加强对患儿及其家长的安抚工作,避免患儿不适时因拔针导致相应的损伤,避免家长因患儿哭闹和手上的原因出现负面情绪;(6)加强巡视,并对患儿穿刺部位执行限制措施和定时更换措施。
1.3 效果标准
本次实验中,由护理人员统计两组患儿的疼痛程度与不良事件出现的例数(血管损伤、意外脱落、静脉炎等),以此来观察两组患儿的改善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数据,以x2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中,需要药物止疼的患儿总计7例,概率为35%(7/20),发生不良事件的患儿总计4例,概率为20%(4/20),对照组患儿中需要药物止疼的患儿总计15例,概率为75%(15/20),发生不良事件的患儿总计8例,概率为40%(8/20),比较结果显示,x2分别为32.323、9.524,P值分别为0.001、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在接受预见性护理后,出现重度疼痛的概率和不良事件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
3 讨 论
静脉药物输注是最基础的药物投送方式之一,这种方式中药物刺激和针头穿刺、留置均会导致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因此通常会需要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避免输注部位周围出现异常的疼痛、肿胀等情况,在多项护理措施中,预见性护理对幼儿的缓解效果更好,在相关的研究中显示,这种护理方式能够预先根据患儿的基础信息和病症情况,制定更符合患儿的穿刺、护理方案[2]。
相较于预见性护理,常规护理仅对已经接受的穿刺的患儿进行疼痛缓解,未预防可能出现风险事件,未执行相应的防护措施和改善措施,自然护理的效果较差[3]。在本次实验中,实验组患儿接受的预见性护理措施中,最主要是设立相应的护理小组,根据小组制定的护理措施,为患儿选择了最适宜接受穿刺的血管,保证了穿刺后的耐受度;在整个穿刺过程中,患儿均接受定时检查,并通过增加巡逻次数等措施减少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次数,降低输注过程中的疼痛程度;采用及时的按摩止疼和药膏止疼则是为了帮助患儿保持舒适度,避免其出现耐受度下降的情况,最后的加强对患儿及其家长的安抚工作,则能建立预期,避免患儿出现异常恐惧情绪,对患儿穿刺部位执行限制措施和定时更换措施则是考虑到患儿的血管耐受度低,定时更换血管进行输注,有利于提升患儿的耐受度,但这种方式因穿刺次数较多,仍然会对患儿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慎用[4-6]。本次实验的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出现疼痛程度和风险事件的概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幼儿由于其自身自制能力差,在接受静脉输液治疗时极易出现不良事件,影响其输液安全,对其造成损伤,为此需要针对性幼儿年龄小,好动等因素实施预见性护理管理,以此来提升其静脉输液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