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逻辑
2020-12-13崔希福
崔希福,张 悦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124)
一、共享发展理念:出场逻辑与价值指向
当代中国在整体上已经进入“发展起来”的新时代。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飞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与此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主要制约因素。
基于对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深刻反思和系统总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共享发展的价值理念。在一定意义上说,共享发展理念是当代发展之伦理困境的现实表达,发展不能没有“共享”这一重要的价值之维。“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现代公平正义问题”[1]199,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彰显的是“以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逻辑,共享发展理念给“发展”注入了更多的价值内涵和人文关怀。
“共享”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理念上的价值自觉,将人的价值置于“物”的价值之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以人民福祉为最大政绩”的执政理念,是对人的价值优先性的充分肯定,表明我们党的发展理念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2]1“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2]45我们过去说“发展是硬道理”,现在我们应该说“共享亦是硬道理”。
共享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享发展将人的生存发展视为社会进步的根本目的,将能否实现人的“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作为衡量社会运行、制度安排、行为规范以及人的实践活动之合理性的价值尺度,彰显着每个人的价值、机会、权利、利益、尊严都是平等的公平正义的价值逻辑。
公平正义是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丛林社会)进入“社会状态”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动物的生存与人的生活的本质区别所在。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在达到完美境界时,是最优秀的动物,然而一旦脱离了法律和正义,它就是最恶劣的动物。”[3]这就是说,如果没有法律和正义,人就是“最恶劣的动物”。公平正义是作为“最优秀的动物”从而区别于“最恶劣的动物”的人之生存的本质性要求,“共享”就是人的这一本质性要求的具体表征。从这一意义上说,相对于发展而言,“共享”具有相对独立性价值。从“人之生存的本质性要求”观之,发展是工具性的,“为他”的、不自足的,共享是目的性的,是“为己”的、自足的。发展的目的应在于共享,离开了共享,发展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共享”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且是“人之生存的本质性要求”。
二、共享发展理念:对传统社会发展观的超越
共享发展是理性逻辑、价值逻辑、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发展与共享分别关涉现代性社会的理性维度和价值维度。“发展”凸显的是理性逻辑、物的尺度,“共享”彰显的是价值逻辑、人的尺度。
赫勒认为,现代性世界观本质上是科学世界观:“现代性是这样一种社会格局,在其中,是科学而不是宗教行使着基本世界解释的职能。”[4]这表明,在现代性社会中,发展的理性逻辑凸显,价值逻辑被边缘化。孙正聿先生认为:“如果说农业文明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确立‘神圣形象’的过程,即以某种‘神圣形象’作为价值标准而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工业文明是一个文化意义上消解‘神圣形象’的过程,即以人的‘理性’取代‘神圣形象’而构成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的过程,结果是造成了当代人类的两大生存困境:“一是以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对自然的攫取所造成的‘全球问题’,二是由对物的依赖性所造成的人的‘物化问题’。”[5]当代人类面临的深层危机和困境,实则是“文化危机”和困境、“意义危机”和困境,是发展的伦理(价值)危机和困境。
对发展的价值的轻视,根源于西方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发展观。理性主义发展观是以发展的理性逻辑为主导的“见物不见人”的“物本主义”发展观。传统的GDP主义和物质主义发展观把经济增长当作发展的核心要义,把财富总量的增长和财富增长的速度当作衡量发展的基本尺度,忽视了发展的人文关怀和价值指向。
“发展”的内涵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发生一些变化,人们开始把可持续性、减少和消灭贫困、消除不平等、减少失业等价值要求纳入社会发展中加以考量。一些经济学家们认识到,发展应当“从一开始就必须承认,什么是合乎理想的、什么是不合理想的,这样的一些伦理式规范的价值前提。”[6]
这样,发展从只追求经济增长的单向度过程逐步转变为具有理性之维和价值之维的多向度过程。尽管如此,对后发国家而言,“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在发展位序中,经济增长仍然居于首位,人道价值目标在其后。因此,“效率第一”“效率优先”,对于后发国家而言,依然是首选发展战略和方案[6]。
就当代中国而言,这种发展战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着重强调发展的基础地位,对摒弃平均主义的错误观念、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域差距、行业差距等社会不公平现象凸显的情况下,这种对公平正义等价值目标的“兼顾”(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战略已经影响中国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这一发展位序重新排列,强调“人的尺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在发展中的地位。与传统社会发展观不同,共享发展是“为了人本身”的发展的具有鲜明主体指向和价值取向的新发展观,是对传统理性主义和“物本主义”发展观的摒弃和超越。
共享发展理念同时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7]
新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但并不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简单继承和重复。新发展理念尤其更加突出了发展的价值逻辑。作为新发展理念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共享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的价值旨归,旨在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如果说科学发展观突出体现在对发展科学性的探讨的话,那么,共享发展理念则突出体现对发展的价值性的表达,体现了对发展的本质与意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8]
三、共享发展理念:对社会主义发展逻辑的彰显
生产力是共享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并不自发实现财富的共享。换言之,财富能否共享不是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是取决于特定社会的生产关系。这表明不是所有社会都能够实现共享发展,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不仅生产力创造的财富不能共享,而且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也不是共享。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是排他性“自我所有权”经济制度,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常地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即在新的革命的生产力产生以前)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性。”[9]507这表明,资本主义发展方式无法超越阶级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实现人类整体发展的逻辑)。资本主义的不正义在于,发展不是所有“共在”者共享的发展,而是少数人的“特权”和“专利”,不仅如此,少数人的发展建立在多数人不发展的基础之上,以多数人的不发展为代价。因此,“马克思谴责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因为资本主义没有‘解放生产力’,而是因为资本主义没有解放生产者,因为资本主义确实用新的更加不人道的制度奴役生产者。”[10]资本主义本质上是“死劳动”奴役、剥削和控制“活劳动”的“人的本质的灾难”(马尔库塞语),是“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11],因而是无法共享发展的社会。
共享发展理念,凸显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彰显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终极指向,即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共享发展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与共享发展之间存在内生关系。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用“两个绝大多数”阐释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逻辑:“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彰显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旨归。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的价值逻辑,是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归宿的。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视角来看,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共享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公有是共享的制度保障。因此,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共享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共享发展不仅是对“怎样发展”的深刻思考,而且是对“为谁发展”的内在规定,体现了鲜明的价值立场。共享发展以“共同发展”“为了人本身”的发展为价值导向,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取向。没有公平正义的价值基础,可以有发展,但绝不是社会主义的发展。
平等是共享的核心要义。共享内涵平等,平等彰显共享。我们一般认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公平(平等)原则。我们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核心要义应该是“结果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以及共享发展理念,均有“结果平等”之意。
“结果平等”是马克思平等观应有之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指出:“人的头脑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9]637—638马克思认为,头脑和智力的差别(能力的差别)形成的“不平等”(“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从权利的角度看是平等的,从结果的角度看是不平等的。因此,马克思主张“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应该引起“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
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果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市场经济的“自然逻辑”造成的不平等。市场经济的机会平等、权利平等、规则平等和市场竞争因市场主体的“脑力和智力的差别”等原因必然导致结果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只有通过“事后补偿”(税收、公益事业、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办法来弥补。
第二,体制机制不健全、市场发育不成熟等社会“转型缺陷”造成的不平等(例如不公平的户籍制度、缺乏普惠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公平的教育制度等),以及由权钱交易等腐败造成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只能依靠完善各种体制机制,加大对市场、资本的引导和监管力度,加强法制建设等根除“转型缺陷”的办法来弥补。
四、共享发展理念:对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承诺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19“美好生活需要”涵盖了人民多方面的需要,包括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各个层面的需要。
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生不言而喻的价值目标,每个人都在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美好生活的需要”虽然不易量化,人们对美好生活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对美好生活而言,“没有适用于每个人的黄金法则”(弗洛伊德语),但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人都在追寻一种被我们(自己)称之为“美好”的生活。从这一意义上说,“美好生活”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每个人想象和追求的美好生活虽然各有不同,“但几乎任何一种幸福所必需的物质利益和生存资源几乎完全相同。……各自的幸福想象貌似互不冲突,但实现任何一种幸福所必需的物质利益或生存资源却必定存在着严重的‘分配问题’,在生存资源和物质利益上很难避免形成零和博弈以及不公正和不平等。”[13]概言之,人民的美好生活,关涉物质利益或者生存资源的分配,进而关涉分配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美好生活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人”的美好生活离不开物质利益或者生存资源等公共物品以及公共物品的平等分配。因此,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社会的美好生活已经不再是专属于私人领域的“我”的事情和私人话语、伦理话语,而是本质上属于公共领域的“我们”的事情和“公共话语”“政治话语”。因此,共享发展是人民的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前置条件。
新发展理念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观念前提和行动指南,共享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共享发展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从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着力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4],也是共享发展的价值追求。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作出的庄严的价值承诺,也是新时代最具感召力的“政治宣言”和人文关怀,意义重大而深远。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实现共享发展,不仅是破解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诸多困境和矛盾的基本路径,也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期待。
“美好生活”的这一公共性、政治性特点表明,“美好生活”的实现有赖于国家(政府)强有力的公权力保障,有赖于公权力对机会、权利和资源等公共物品的平等分配。也就是说,“就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实施而言,政府负有最为重要的责任。共享是社会行为,必须通过立法及政府行为,通过制定系统的社会政策等等来完成。”[15]美好生活从私人领域到公共领域、从伦理话语到政治话语的转变,表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国家职能、执政理念和发展观念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五、共享发展理念: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道关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共享发展价值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拓展。在“共在先于存在”的人类世界中,“共同”生存和“共在”生存体现了人之生存的社会性本质,“身处世上意味着与他人共处。”[16]萨特认为:“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人靠把自己投出并消失在自身之外而使人存在。”[17]这就是说,作为个体的人,是“与他人共在”(消失在自身之外)的世界中的存在,即“此在与他人共在”(海德格尔语)。这种“此在”被抛掷在其他“在者”和他人之中,是人的在世生存必需的“宿命”。人类是以“自我”与“他者”“共在”的方式存在的,人类“共在”生存方式决定了人类的发展应该是共享的发展,共享发展能够使人的社会性存在本质得到充分的展现。
共享发展理念不仅要解答中国问题,而且要解答世界问题。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人类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是人类不可逃脱的命运,是无法抗拒和不可逆转的过程,人类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人”。吉登斯认为:“全球化并不是我们今天生活的附属物,它是我们生活环境的转变,它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18]全球化大大提升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相关度,“全球人”必须“以天下观天下”,以超越国家的视野去理解世界政治,“以整个世界为思考单位去分析问题,以便能够设想与全球化的现实相配的政治秩序。”[19]由此观之,共享发展理念要有“天下”视界、全球视界。
在地球村时代,“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我们”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发展,“我”的发展离不开“他者”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共享发展不仅是中国话语,其所指已经超越了中国这一国家边界,是一个关乎人类共同体和平永续发展的具有世界性的“天下”问题。因此,共享发展理念承载着维护全球正义的道义责任和义务。
面对充满困惑、风险、不确定性的当今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告:“中国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20]539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进入21世纪以来竭力倡导并且身体力行的关于全球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新理念。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实现世界永续和平发展的思想纲领和政治纲领,它秉持“天下一家亲”“天下大同”的信念,旨在把世界变成普遍共享的世界,彰显了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享发展的道义力量和“全球正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责任。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以及共享发展理念的全球拓展,体现了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对世界负责任的心态。“中国梦”到“世界梦”的生成之路,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大国的执政党而体现出的“心怀天下”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2]58这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的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是中国发展的理想目标,而且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是全球性的共同价值理念和“重叠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