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究
2020-12-12王彪
王彪
摘 要: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更应该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中不断形成与发展。但目前在数学教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却并不明显、深刻,因此,教师应当主动积极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美好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未来的良好发展。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为探讨对象,对其实施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小学数学教学 渗透策略
当下,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越发重视,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也应当肩负起德育培养、文化教育的重担。数学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知识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适时地为学生普及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实现课堂内容的深化与升华,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与精神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一、利用数学知识感受传统文化
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数学学科与传统文化,一为理,一为文,二者之间并没有太大关联,实则不然。数学作为一门具有理论性与历史性的学科,其中所蘊含的丰富的文化思想与精神,是小学生应当认知与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研究教材知识内容,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理论知识相结合,努力为学生渗透教育传统文化与精神,使学生从中获取一定的启发,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起到积极作用。教师可将有关数学的历史文化知识与典用作课堂教学前的情境导入,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普及关于教材内容的历史知识,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缓冲思绪的准备阶段,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为学生讲解《认识钟表》与《时、分、秒》这些与时间有关的课程时,教师可以运用一些与时间相关的典故与诗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理论知识前,可以引用唐诗《白鹿洞二首》中的一句“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来作为课堂的开头,为学生解释一下俗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内涵,让学生了解时间的珍贵,接下来为他们讲解理论知识时,便会使学生更加认真仔细地听讲,提高课堂效率;而当讲解完数学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以一首汉代名诗《长歌行》来结尾:“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普及中国优秀的诗词文化,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升华课堂主旨,达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努力拼搏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
二、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传统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教室,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加先进有效、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变换教学方式,形象生动地为学生展示与讲解教学内容,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历史悠久、多种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开拓学生的视野。例如,在学习《对称》《图形与几何》这些课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具有传统历史文化特色的物品,如铜镜、瓷器、年画、剪纸、脸谱等,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让他们感受其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底蕴,进而更加热爱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再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有趣的数学小典故,例如田忌赛马等,让学生们了解其中的智慧与奥妙,开发学生的智力,丰富他们的知识,为枯燥乏味的课堂注入有趣与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
三、讲述名人成长历程,传承传统文化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数学家为科学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应当让一代代的中华儿女铭记与传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我国数学名家的成长历程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认识与体会这些伟大的先辈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圆周率这一理论概念时,可以介绍数学史知识:魏晋时期刘徽的“割圆术”求得圆周率的值为3.14,之后南朝的祖冲之利用刘徽的割圆术将圆周率的值推至小数点后七位,得3.1415926,保持了一千多年的世界纪录……为学生们讲述历史名人对数学做出的贡献,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也让他们明白后人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可进步的,不可空谈空想,需要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才能有所成就,走向成功。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渗透,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策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文豪《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策略探究》,《科学咨询》 2020年第10期。
[2] 唐民维《探讨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读与写·中旬刊》201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