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邵雍历史思想管窥

2020-12-12瞿鹏程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经世邵雍历史

崔 波,瞿鹏程

(郑州大学 哲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一、引言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谥康节,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数学家,也是宋代理学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他亦儒亦道,不受物质名利所累,钻研学问,成为一代伟大思想家。邵雍著作主要有《皇极经世书》(12卷)、《伊川击壤集》(20集),而《梅花易数》和《铁板神数》以往有时也认为是邵雍所著,但因依据材料薄弱,学界颇有疑问。其中《皇极经世书》代表了其主要的哲学思想,《四库全书总目·皇极经世书提要》中指出:“《皇极经世书》盖出于物理之学,所谓‘易外别传者’是也。其书以元经会,以会经运,以运经世,起于帝尧甲辰,至后周显德六年己未,而兴亡治乱之迹皆以卦象推之……而张岷亦谓:‘此书本以天道质以人事,辞约而义广,天下之能事毕矣。’……是《经世》一书虽明天道,而实责成于人事。洵粹然儒者之言,固非谶纬数家所可同年而语也。”[1]1470由此可以看出此书的价值所在。后世较有影响的注疏版本有邵伯温的《皇极系述》和《观物内外篇解》,张行成的《皇极经世索隐》和《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王植的《皇极经世书解》等。此外,据程颐和朱熹讲,还有《无名公传》。[2]

邵雍的哲学思想实则也是对历史的综合哲思。唐明邦先生就曾指出邵雍也是一位史学家:“他对中国历史,上自唐虞,下及五代,都有研究,厚今薄古,厚积薄发,创立皇帝王伯史论体系,探讨中国历史发展,品评王朝盛衰,臧否历史人物,编列中国历史年谱,自成一家之言。”[3]27这里就邵雍的历史思想,谈点看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二、以“元会运世”的易学象数模式阐说历史嬗变

邵雍易学诠释的特点是数、理结合,其构建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以数言先天之体、以理明后天之用的囊括天人的完整体系。[4]他以元、会、运、世作为时间框架,融入天地万物的阴阳消长变化之理,来解释历史的兴衰和福祸规律,进而告诫时人皆应变通以趋时。[5]

在邵雍“元会运世”的思想体系中,“物”是一个重要范畴,“开物”“闭物”“观物”等都具有了特定的思想内涵。在邵雍看来,天和地实则为一物,而此物所经历的“开物”到“闭物”代表着天地生长、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这一个循环过程的时间,邵雍以“一元”设定,即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这就构成“元会运世”的理论基石和先天易学思想的起点。而在这“一元”之内,又涵盖子丑寅卯等“十二会”,物开于其中“子会”,并闭于其中“戌会”(1)《观物篇》中提到“开物”与“闭物”的时间,即从“开物始月寅之中” 到“闭物经月戌之终”(二者分别来自邵雍《皇极经世书·观物篇十三·以会经运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第64页,《皇极经世书·观物篇二十四·以会经运十二》,第125页)。今人往往直接认为这个过程就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过程,其实不然。依照邵雍的元会运世之说,人类的历史只包含在“开物”与“闭物”的过程中,其他时间段,没有物,也没有人类历史可言。。

(一)宇宙历史年表及其编制原则

邵雍为了能够清晰地说明宇宙和人类历史的演变发展规律,他以先天图为基础制作了涵盖整个历史进程的历史年表。他以元、会、运、世四级来对时间进行划分,并以此为基础,通过数术的计算方法诠释日月星辰和元会运世本身的变化过程。在他看来,元会运世每一级中都包含元会运世。接着邵雍提出了更加详细的计算方法。

1.世界历史年谱以数字运算为准。常秉义先生认为,邵雍规定编制世界历史年谱突出“四”的原则,即四级运算方法;这四级就是元、会、运、世,代表着四象。[6]173-178

邵雍规定,每一元、会、运、世分别对应的数字为12、30、12、30。为什么作如此规定?因为他是假定一元相当于一年。一年有12月,故一元有12会;一月有30日,故一会有30运;一日有12辰,故一运有12世;一辰有30分,故一世有30年。这条数字运算原则,可叫作“12与30反复相乘”。

2.先天图有天之四象、地之四象,合之为八象,以应八卦。故世界历史年谱不只按四级运算,而是扩充的八级运算,除了元、会、运、世,还加上岁、月、日、辰。年谱是按元、会、运、世、岁、月、日、辰八个名目相乘的原则编制的。八个名目相乘,共是64个项目,正符合八八六十四卦之数。

3.邵雍认为,编年谱不只用八种运算单位(元、会、运、世、岁、月、日、辰),还应结合天之四象(日、月、星、辰)与地之四象(石、土、火、水)。元之元对应于日之日,元之会对应于日之月,元之运对应于日之星,元之世对应于日之辰。元之岁对应于日之石,元之月对应于日之土,元之日对应于日之火,元之辰对应于日之水。会之元对应于月之日,以下仿此。

4.邵雍还规定年谱不只纳入天之四象和地之四象,还应结合先天八卦的次序。即元之元结合乾之乾,元之会结合乾之兑,元之运结合乾之离,元之世结合乾之震,元之岁结合乾之巽,元之月结合乾之坎,元之日结合乾之艮,元之辰结合乾之坤,会之元结合兑之乾,以下仿此。

5.邵雍还规定将元之元、元之会、元之运、元之世、元之岁、元之月、元之日、元之辰等64项,按《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图》(大横图)的顺序自乾至坤依次排列,即乾卦为元之元,夬卦为元之会,大有卦为元之运,大壮卦为元之世,小畜卦为元之岁……

按《皇极经世书》的说法:元之元=1×1=1,即乾卦之数;元之会=1×12=12,是夹卦之数;元之运=1×12×30=360,是大有卦之数;元之世=1×12×30×12=4320,是大壮卦之数。元之岁=1×12×30×12×30=129600,即小畜卦之数。如以年为单位,即一元为129600年。仿此,会之元=12×1=12,即履12,会之会=12×1×12=144,即兑卦144。会之运=12×1×12×30=4320,即睽4320,以下运之元,世之元,乃至辰之辰,均按此原则换算而得出所当之数。邵雍的先天易学的实质被认为是数学,原因即在此。按以上算法,以年计算,所得“辰之辰”,即“坤”卦之数为1216192320年,这就是天数地数的总和,也即是邵雍所设想的天地自始到终之数,到此数最后一年,天地就毁灭了。

依以上原则绘制成一张总图,就叫作《经世天地始终之数图》(见表1)。乃从64个数中裁取其前16项,以见一斑。

表1 《经世天地始终之数图》

(二)推演历史的方法

“元之元一,元之会十二,元之运三百六十,元之世四千三百二十。”[1]11691年为12月,1月为30日,1日为12辰,1辰为30分;他又规定1年为1元,1月为1会,1日为1运,1辰为1世。如此推来,1年为12会,1会为30运,1运为12世,1世为30分。在《观物篇》中,邵雍只讲到了世之世,据其子邵伯温解释:“一元在大化之间犹一年也。自元之元更相变而至辰之元,自元至辰更相变而至辰之辰而后数穷矣。穷则变,变则生,生而不穷也。《皇极经世》但著一元之数,使人伸而引之,可至于终而复始也。其法皆以12、30相乘。12、30,日月之数也。其消息盈虚之说,不著于书,使人得而求之,盖藏诸用也。此易所谓天地之数也。”[7]邵伯温认为,元会运世是天之象,而日月星辰是地之象,邵雍只讲到了天之象(即从元之元讲到世之世),但先天图有天地八象,故地之象“岁月日辰”也应加入推理,直至辰之辰则完成一个周期。而之后又“终而复始”进入另一个循环。邵雍说:“易之数,穷天地终始,或曰:天地亦有终始乎?曰:既有消长岂无终始,天地虽大,是亦形器,乃二物也。”[8]450宇宙有终始,历史也一样。这就是邵雍这个宇宙历史年表的大致情况。

1.每会所统摄的卦——正卦求法

邵雍将其元会运世学说和六十四卦结合制作出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需要注意的是,在邵雍的配卦之中,他是将乾、坤、坎、离四卦抽下不用,也即只用剩下的六十卦,如此一来,每一卦便得以分配在一元之中。但是,并非彻底舍弃乾、坤、坎、离四卦,而是将其作为闰卦进行使用。这样,六十卦共分一元的时间,也就是每一卦主2160年;同时邵雍又将十二地支与六十卦结合起来,每一地支配置于五卦,得到表2。

表2

2.运卦求法

上面我们已经知道每一卦主2160年,这是从宏观角度的把握,但是,这每一卦2160年又是如何?是否可以更为详细地划分?如何划分?邵雍于是将六爻的思想融入进来。如此一来,每一爻便主360年,这就是运卦求法。我们现在处于午会之中,午会五个正卦是姤、大过、鼎、恒与巽。从午会开始,即大禹八年甲子(公元前2217年)正卦姤已值完,目前我们值午会第二个正卦大过(从汉宣帝五凤元年甲子公元前57年至2103年,共2160年)。正卦大过从初爻始,依次变出六个运卦(各主360年);大过初爻变夬,二爻变咸,三爻变困,四爻变井,五爻变恒,上爻变姤。

3.世卦求法

邵雍认为每一运是一个周期,即每360年都会有一次大的变化,这叫作大的气变周期。当然,大的变化不是突然而发生的,邵雍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角度对其进行细分,他认为每60年为一周期,这称为中变;他依旧采用六爻的划分方法,每一爻主60年。我们现在处于姤卦所主时期(公元1744—2103年),以姤卦为例,说明卦变法则和代表时限。运卦姤从初爻始,依次变出六个世卦(各主60年);姤初爻变乾,二爻变遁,三爻变讼,四爻变巽,五爻变鼎,上爻变大过。

4.旬卦求法

360年为大的气变周期,60年为中变,在邵雍看来还可以再划分为小变,即每10年一变。同样采取卦变的方式,以六爻配之,以变爻和变卦来定统摄时限中的卦,这就是旬卦的求法。现以世卦鼎卦为例,说明卦变法则和代表时限。世卦鼎从初爻始,依次变出六个旬卦(各主10年),鼎初爻变大有,二爻变旅,三爻变未济,四爻变蛊,五爻变姤,上爻变恒。

5.年卦求法

通过六爻配合卦象,邵雍将元会运世细分到10年的范围,但是这并未结束,问题在于这10年内每一年又是由哪一卦主摄?邵雍应用他所制的先天六十四卦图进行整合。我们知道每60年为一甲子,刚好配合去除乾、坤、坎、离四正卦(按先天八卦方位论)的60卦,每60年又是由一个卦统率。邵雍首先根据此年时间确定其所在的60年所主的世卦,然后以本世卦为这60年的开始年份的年卦。接着邵雍就依照先天六十卦方圆图,按照顺时针的方向将此卦后面的卦对应每一年排列下来,如此一来,每一年也就有了所主之卦。我们以当前的年份为例,按照邵雍的方法尝试进行排列,目前我们值旬(10年)卦蛊(2014至2023年),世卦为鼎卦(主管公元1984—2043共60年);那么就以鼎卦作为1984年的年卦;接着就从六十四卦方圆图上顺时针方向查找鼎卦之后的卦,即恒、巽、井……大过卦。也就是说,自1984年之后的每一年的主卦就是这个顺序,那么本年2020年的年卦就是明夷卦。

邵雍以年表的形式将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收纳其中,以元会运世的历史哲学方式统编古往历史。通过对其《皇极经世书》的研读,千年历史如同己身经历,而这样的编写方式,在中国哲学史上是没有先例的。邵雍不得不自行设立若干原则,作为编谱的指导思想。这些原则就是关于先天易学的运用。所以正如余敦康先生所说:“从他的宇宙年表的编排来看,尧之前的六万多年完全是一种象数的形式的推演,并无实际的内容,自尧之后到北宋神宗熙宁的三千多年,则按照编年史的体例,详细地记载了这一段时期所发生的各种重大的历史事件,以考察其兴废治乱之迹。由此可以窥见他的用心所在,主要不是关注宇宙的自然史,而是人类的文明史,特别是属于后天的强调人事之用的文明史。”[9]295

唐明邦教授在其《邵雍评传》一书中,高屋建瓴地指出,邵子“创立元会运世之史纲,阐述皇帝王伯之递嬗,编纂世界历史年谱和中国历史年鉴,总结历史兴衰,评说社会治乱,臧否历史人物,上下数千年,剥复否泰,如数家珍。通过‘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的象数之学,阐述‘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的太极本体论,从而力图创造一个说明宇宙演化和社会、人生的全部过程的天地人三才体系,从中理出一条贯穿于整个体系的最高法则”[3]。司马光曾嫌《史记》《汉书》之冗长,于是编《资治通鉴》。光曰:“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便……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兴衰,系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而邵雍之《皇极经世书》更是“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之编年史书。不过,这部举世无双的编年史书,非以文字记述,而是以干支纪年的元会运世与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为纲目,其“始终随乎天地者也”[6]24。

三、以“皇帝王伯”的统治标杆归类历史

在邵雍的历史哲学中,元会运世说主要是立足于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而展开的历史年表,只有对这个历史年表进行研究,才能把握邵雍的哲学思想和历史思想。在《观物篇》中,邵雍在社会政治文化的视野下,详细论述了他对天道、圣人经典和社会政治类型的认识,而这些认识最终又落实为“皇帝王伯”说。[10]

皇、帝、王、伯四种政治历史模式的具体特点如何呢?邵雍用道、德、功、力四个字对此分别作了界定:

皇——以上古传说的“三皇”为典范。三皇即伏羲、女娲、神农。邵雍认为“三皇”之世的主要特点为“以道化民”,推行“无为”之治。

帝——以古史中的“五帝”为典范。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邵雍认为“五帝”之世的突出特点为“以德教民”,推行“禅让”之治。

王——以历史上的“三王”(2)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开国之君,即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与武王。为典范。邵雍认为“三王”时代的特点是“以功劝民”,人民崇尚正直。

伯(霸)——以春秋时代的“五霸”(3)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为典型。邵雍认为“五伯”之世的特点是“以力率民”,崇尚智力。

邵雍注重汲取历史经验。他主张用以上四种政治模式作为评说历史的政治标准去衡量历史。同时,他认为皇、帝、王、伯四种模式往往交叉出现,形势错综复杂,所以又衍生出十六种混合模式。[11]在“以道化民”的三皇之治中,同样还有皇、帝、王、伯四种政治模式,这就是所谓的皇之皇、皇之帝、皇之王、皇之伯。在“以德教民”的五帝之治中,有帝之皇、帝之帝、帝之王、帝之伯。在“以功劝民”的三王之治中,有王之皇、王之帝、王之王、王之伯。在“以力率民”的五伯之治中,存在伯之皇、伯之帝、伯之王、伯之伯。用十六种混合模式评断历史形势,臧否历史人物的功绩,其用心可谓深细。邵雍对历代政治,有褒有贬;对历史人物,或臧或否,其历史观不失为“通古今之变”的象数思维模式。

总之,在邵雍看来,无论是天地,还是人类历史,都是应该观的,人居天地间,不仅要观物,而且要“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了解物之本原与变化。这样一来,《皇极经世》不仅要穷尽天道、地道、人道,而且要从天地之道那里引出“治道”。[12]这就是“经世”的用意所在。

四、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品鉴历史得失

邵雍的咏史诗不仅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上下几千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几无遗漏,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以及政论色彩,《观棋大吟》开卷便写得大气磅礴,气势如虹。在《过宜阳城》诗中,他议论六国灭亡的历史:“六国区区共事秦,疲于奔命尚难亲。如何杀尽半天下,岂是关东没一人?”[13]63这首诗和苏洵的《六国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北宋的灭亡可谓有见微知著之预见。

(一)观棋寓史

邵雍常把历史看作帝王表演的一局棋,而观棋也是其日常生活的乐趣之一,《伊川击壤集》中的观棋诗就最能显示邵雍宏阔高远的眼界。如《答客》曰:“升沉休问百年事,今古都归一局棋。”[13]45《首尾吟》曰:“旷古第成千觉梦,中原都入一枰棋。”[13]323

下棋作为一种游戏,围棋的生死劫杀是一种脱离生活实际的娱乐消遣。程颢《咏象戏》说“大都博弈皆戏剧,象棋翻能学用兵”,准确地点明了弈棋的游戏性。而围棋的游戏规则是对人类军事以及政治斗争活动的模拟,邵雍喜欢用棋局来隐喻历史,并在观棋中获得许多灵感。他认为弈棋带有诡智的色彩,依靠计谋战胜对方,看似弈棋,实则已经是人心之间的搏杀,这种心理所带的恶果则是争斗不息,好胜好斗。同时邵雍又进一步将棋道与兵道、世道、人道联系起来,在外延意义上将这种道德上的审视扩大化,如世道升降、人道善恶、朝代更替等。可以说,邵雍借观棋对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进行伦理道德的批判。邵雍在这里面不仅是对国家的兴衰、社会的治乱、世间的福祸等的叙述,同时也表现出其浓厚的悲观历史意识和忧患意识。[14]

(二)以诗咏史

咏史诗在我国历来受重视,是古代诗歌中重要体裁之一。邵雍是历代哲学家中写咏史诗最多的一个。他有意用诗来评说自先秦至五代的历史,贯彻他的皇帝王伯递嬗的历史观。他先反复阐述他关于皇帝王伯之世的基本论点。然后自春秋开始,直至五代,为每个时代各写一首诗,作具体评论,另有一些诗具有历史通论性质,还有一些颂赞著名历史人物等。

邵雍形象地将皇帝王伯比作春夏秋冬。《观物篇》中有类似的描述:“三皇之世如春,五伯之世如夏,三王之世如秋,五伯之世如冬。如春温如也,如夏燠如也,如秋凄如也,如冬冽如也。”[1]1167

邵雍觉得对皇帝王伯之世,单以道、德、功、力四字概括其政治态势,不免有些抽象,因此用春、夏、秋、冬四季作比喻,使之具体化,也为人们所容易接受,他还采用诗歌形式,对春、夏、秋、冬所代表的历史时代作了生动描述:“以道化民”之世如春,“以德教民”之世如夏,“以功劝民”之世如秋,“以力率民”之世如冬。

邵雍还进一步引用《易》《书》《诗》《春秋》四部古代经典的基本精神,附会于皇、帝、王、伯四个时期。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孙五伯也。[16]

邵雍认为《周易》宣扬的“无思无为”境界,反映了三皇之世的文化精神;《尚书》所述尧典、舜典思想,反映了五帝之治的文化精神;《诗经》所歌颂的文王、武王事迹,表现了三王之治的文化精神;《春秋》之作使乱臣贼子惧,针砭了五伯之世的积弊。邵雍以四部经典阐明其皇帝王伯历史观,力图引用元典精神来论述自己的思想,这是富有启发意义的。

(三)会运述史

邵雍采用以会经运、以运排世的方式,从甲子纪年表在巳会一百八十运、二千一百四十九世,而二千一百五十六世甲辰(公元前2357年)为唐尧即位,之后甲子纪年连续不断,至后周显德六年己未(公元959年)均有帝王更替人事标注,时间跨度为三千多年。这里仅就午会的第五运举例说明历史的变迁。

午会第五运,卦值姤之鼎,十二世,360年。自幽王五年甲子(公元前777年),至周威烈王八年癸亥(公元前418年)。由三王之世降而为五伯之世。其中大事有:幽王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申侯以犬戎伐周弑幽王。平王东迁洛邑,是东周之始。秦祀白帝,晋昭侯封弟,楚熊通伐随遂称王。齐桓王立。齐会宋陈蔡邾伐鲁。晋请为诸侯。周有三大丈之乱,伐山戎以救燕。齐攘狄、齐伐蔡,齐会盟于蔡丘,齐使管仲平周乱。秦伐晋。楚执宋襄公于会。秦晋徙陆浑之戎于伊川。秦晋之师灭叔带纳王于成周。周襄王享晋文公。襄王狩于河阳。晋会盟于践土。晋败秦师于崤。秦伐西戎破国十二。楚观兵于周郊。晋会诸侯之师救卫。晋会吴以灭逼阳。楚伐吴有功,楚会十二国之君于申。吴败楚师于乾溪。晋灭陆浑之戎。周铸大钱。晋伐楚,吴入郢。鲁以孔子为司寇,鲁会齐于夹谷,孔子去鲁适卫,孔子自卫返鲁,孔子卒。吴伐楚,越伐吴,吴灭越。晋三家兵围晋阳。晋之韩魏赵灭智伯。春秋时期五伯争雄,战乱不休,人民涂炭;当此乱世而造就圣人孔子。邵雍《观五伯吟》云:

刻意尊名名愈亏,人人奔命不胜疲。

生灵剑戟林中活,公道货财心里归。

虽则饩羊能爱礼,奈何鸣凤未来仪。

东周五百余年内,叹息惟闻一仲尼。[13]231

《书皇极经世后》称得上《击壤集》的压卷之作,作者雄视古今,气象千里,将三千年历史变迁和王朝兴替浓缩在一首长诗中,一气呵成,音韵铿锵,鞭挞历代昏主,赞扬治世明君,美化北宋的统一,宣扬以史为鉴的重要性。

五、结束语

邵雍的历史观打破了“五德终始”“三统循环”的古史观,提出皇帝王伯交叉的历史观。先树立四种典型,作为观察历史的标准,又用十六种混合形态,将人们的思维方法复杂化,说明观察历史不能要求纯之又纯的形式,要有多种视角,要善于综合考察。另外,他打破了按王朝兴衰来观察历史的方法,启迪人们在观察历史时,不能绝对依据王朝更迭,可能有超出王朝更迭的东西起作用。所以正如余敦康先生所说:“他的用心所在,主要不是关注宇宙的自然史,而是人类的文明史,特别是属于后天的强调人事之用的文明史。”[9]295

猜你喜欢

经世邵雍历史
邵雍及其的洛阳园林书写
熊十力《儒行》诠释中的经世意蕴
曾国藩“以礼代理”的经世思想产生缘由
有话不妨直说
历史与记忆
新历史
论邵雍思想之结构、来历与其数理论、观物说对于理学之影响(三之一)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