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劳动 知行合一
——小学生劳动意识培养的实践探索
2020-12-12马兰
马 兰
(成都市锦江实验学校,四川 成都 610011)
劳动意识是个体对劳动的认知和脑内形成的价值观念,培养劳动意识即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1],从而指导自己的日常劳动行为,积极参与劳动。研究根据二年级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通过“用心生活 智慧劳动”浪花中队劳动教育主题系列活动,总结出有效的劳动教育实践方法,为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可行的策略指导和研究素材,增强劳动意识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 设立劳动教育分层目标
根据品德培养目标的四个层面,此次研究也将劳动教育分为四个层面,即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意志与劳动行为,最终是要实现将劳动意识内化到学生个体当中,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劳动技能,自觉积极地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劳动。因此,在设立互动分层目标时,需要考虑以上四个方面循序渐进地发展提高。其次,根据低段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活动目标更加具体化、系统化,以保证劳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各项目标渐渐被学生接受、理解、认同与内化。分层目标的设立和具体活动内容可参照表1和表2。
表1 成都市锦江实验学校浪花中队劳动意识培养活动分层目标
表2 成都市锦江实验学校浪花中队劳动实践活动清单(家庭活动部分)
2 学科教学和班队建设中渗透劳动意识
1)学科老师、行政和后勤:全方位育人。在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不可孤立进行,所有学科老师、行政和后勤都应该主动参与,从学科教学、班队活动以及教学环境营造等一起承担学生劳动意识培养的责任,营造全方位的育人环境。首先,各学科教学环节都应渗透劳动教育的内容,各学科的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辅相成[2],将优良劳动品质、优秀劳动者等内容贯穿于各个学科教学。例如,在科学课上不仅要教给孩子科学常识,也要告诉孩子人类科技进步和幸福生活都应依靠自己的劳动来实现;每门学科背后的伟人、科学家、学者,他们努力奋斗的故事也可丰富劳动意识培养素材;再如,学校的后勤工人也是最直接的劳动教育素材,他们的辛勤劳动为孩子营造了清洁卫生的校园环境,也要教育孩子保持校园清洁、珍惜工人的劳动成果,节约粮食、节约用水等都是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2)班队活动:定期培养和反复巩固。班队活动中渗透劳动意识可作为定期进行劳动教育的途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参加丰富的班队活动,提升对劳动的认知水平并不断巩固自身的劳动意识[3]。2020年伊始,各行各业都停工停产,劳动能力就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借此机会,研究者在班级开展特色班队活动,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形成家校合力[4],共同培养孩子保持环境清洁卫生的习惯,让孩子具备家庭劳动的责任意识。在劳动节时通过家庭角色互换和社区环保知识宣传活动,鼓励学生主持家务,体验家长做饭、清洁等各类家务劳动;积极向邻居宣传垃圾分类等环保知识,最终通过班级群和文化墙共享学生劳动成果,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3)班级文化建设:长期渗透实现知行合一。班级文化建设是长期进行劳动意识渗透的有效途径之一。班级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体而言包括班规、班干部竞选制度、班级文化墙、班服、班级清洁制度等。在设立班级制度时,研究者采用了班干部轮岗制度,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当选卫生委员、清洁小组长等班干部,一方面培养学生参与班级劳动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班级文化墙的建设也并非班主任的个人工作,让学生轮流参与每一期的文化墙建设,从设计排版、写粉笔字、绘画、贴纸等具体的动手活动中训练劳动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审美意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均能得到发展和提升。
3 培养学生日常劳动兴趣,开辟各类“劳动实践角”
劳动兴趣是学生自觉参与劳动的强大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兴趣在劳动教育中作用重大,使热爱劳动成为儿童的最重要的品质,是学校教育的使命之一。培养孩子的劳动兴趣也非一日之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优势来培养其劳动兴趣。此次研究,研究者采取班干部轮岗制度,让热爱阅读的孩子担任图书角管理员,热爱自然的孩子担任绿植养护观察员,热爱书法的孩子担任课表更新管理员等,让孩子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发挥到具体劳动中,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进一步激发他们主动劳动的兴趣和行为。
学生的劳动意识更要持续不断地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得到巩固与提升,本次研究还根据学校特点,因地制宜开辟各类“劳动实践角”,为班级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机会,在活动中自觉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尊重每一位普通劳动者。
4 小结
此次研究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结合学生、家庭、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计有效的劳动教育活动方案,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本领,引导他们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自觉地参与各类力所能及的劳动。在实践活动中总结出“分层目标——学科教学与班队建设——劳动实践”劳动意识培养途径,以供其他研究者参考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