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凭什么坐宋明理学的第一把交椅?
2020-12-12刘立夫刘芋宏
刘立夫 刘芋宏
周敦颐凭什么坐宋明理学的第一把交椅?
刘立夫 刘芋宏
(中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后人将周敦颐视为理学开山,有两点最关键:第一,他的精神气质成为儒者的榜样;第二,他提出的一些思想理论对理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周敦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太极图说》与《爱莲说》中,前者系统地论述了天道与心性之间的一体化关系,后者则在境界修养理论上为后世的“君子”人格提供了典范。文章根据刘立夫教授国学精粹讲座录音整理。
周敦颐;道统;君子
岳麓书院有一副最“霸气”的对联。很多人以为是“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因为它正好写在书院的正门上。但是,写在正门上的这句话虽然“大气”,但不够“霸气”。如果你走到书院的孔庙,你会发现还有更厉害的:“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这是清代大学者王闿运写的,道出了湖南人的真正自信。湖南自古都是“南蛮之地”,文化一直比较落后。从先秦诸子到汉唐经学,出了那么多的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基本上是北方人,没有一个湖南人。但是,从北宋开始,湖南人开始走到中国文化的前台。这副对联的上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说的就是这样一个典故。“濂溪”是湖南道县的一条小河,代指周敦颐,也就是濂溪先生;“吾道南来”是指程朱理学从北方的二程传到南方的朱熹,但二程的老师又是周敦颐,所以,程朱理学这个“道统”的源头还是“濂溪一脉”。这确实是湖南人的骄傲。正是从北宋开始,我们湖南才称得上“有文化”,宋代的著名书院,湖南就占了一半,除了长沙的岳麓书院,还有衡阳的石鼓书院,湘潭的碧泉书院,南岳的邺侯书院等等。
很多人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句话理解为:“只有楚国有人才,而岳麓书院尤其兴盛”。这是吹牛,吹牛虽然不罚款,但全国其他省份的人看了情何以堪啊。其实,“惟”字在这里不是“惟一”意思,而是一个语气助词。所以,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楚国真是出人才啊,这里的人才尤其兴盛。”
一 宋明理学是先秦儒学的升级版
我们讲宋明理学,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宋明理学本来就是儒学,为什么叫它“理学”或者“道学”,甚至西方人还叫它“新儒学”呢?说白了,就是儒学本身有缺点,它得提升层次,搞一个升级版。
(一)儒学的缺陷在哪里?
就像市场里的产品,都会面临竞争压力,质量不行就有被淘汰的危险。这句话我现在可以这么说,但是如果是在宋明时代,那些正统的儒家学者会非常生气,大骂我诋毁圣人。其实,任何一种思想理论有优势,就有短板。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即使你是圣人,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儒学的短板在哪里呢?相比于佛教,它的精神境界没有开发出来。所谓精神境界,按照中国哲学的说法,就是心性论的问题。心性论就是孔孟思想的短板,《论语》上面说孔子“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孔子不谈性与天道,孟子只说了一句“知性知天”,然后就没有下文。汉唐以来的儒学之所以门庭冷落,正是因为佛教修心养性的功夫境界比它厉害。知道了这个背景,也就是知道宋明理学的目的所在。宋明理学是儒佛道三教竞争的产物。
(二)宋明理学是一次漫长的“集体攻关”
在宋元明三个朝代600来年中,理学就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思潮”,它不是某一个人心血来潮或突发奇想,就搞出一个理学。理学是一种群体行动,是一次漫长的“集体攻关”。在数百年的时间里,一大群学者在做同一个事情,也就是给儒学升级。从学派上讲,主要有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简称“程朱陆王”。此外,还有张载的“气学”,邵雍的“数学”。从地域上分,又可以有濂学、关学、洛学、闽学,濂指湖南的周敦颐,关指关中的张载,洛指洛阳的二程,闽指福建的朱熹,简称“濂洛关闽”。
(三)周敦颐是连接孔孟“道统”的第一人
唐朝中期的韩愈、李翱,他们都抬出了儒家的“道统”,攻击佛教的“法统”,其实就是想强化儒家自身的品牌优势。但是,韩愈是批评有余,建设不足。李翱呢,他的《复性书》有点“山寨”版的味道,讲的那套修心养性的“复性明诚”流于佛老,正统儒家很不满意。韩愈、李翱在思想上的贡献,就在于虽然把问题提出来了,但工作做得有点粗糙。所以,韩愈、李翱不能算是理学家。
宋代的理学家应该从谁算起呢?应该从周敦颐算起。有人会问:宋朝有很多文化名人,比如说范仲淹、苏轼、欧阳修、王安石,他们也很厉害,为什么不能算作理学家呢?这是因为理学是讲“专业”的,它有自己的专业术语、话语系统,不是你有名气、有学问就可以称为理学家的。中国有“道统”,没有“文统”,文章是为道服务的,你的文章写得再好,但思想境界不高,那叫“词章之学”,是雕虫小技,这种人只能叫“文人骚客”,跟那些“有道之士”还差一个层次。
还有,西方人叫宋明理学为“新儒学”,那是他们的看法,最正宗的称谓应该是“道学”,因为元朝人写的《宋史》,很明确地用了“道学传”三个字。前朝人做过的事情,后朝人来总结。《宋史·道学传》重点介绍6个人: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朱熹、邵雍、张载。这6个人虽然都有贡献,但是,周敦颐有首创之功。按照儒家的“道统”理论,儒家从孔子传到曾子、《大学》的作者,再传到子思、《中庸》的作者,然后是第四代孟子。孟子以后,儒家的道统失传了。后来的儒家学者要么偏了,要么歪了,都不正宗,这个时候佛教、道教和各种“异端邪说”大行其道,儒家衰败不振。直到一千多年后,周敦颐“得圣贤不传之学”,才把儒家孔孟的道统接上来。所以,正史将周敦颐看成是公认的连接孔孟思想的“道学正脉”,他应该坐上宋明理学的第一把交椅。
后人认为周敦颐是“道学宗主”“理学开山”,评价很高。之所以有这么高的评价,我认为有两点最关键:第一,他的精神气质成为儒者的榜样;第二,他提出的一些思想理论对理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 《爱莲说》与周敦颐的佛教情结
周敦颐的《爱莲说》被选入中学课本,这确实是一篇千古美文。比较一下,如果你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去来辞》,那是一种隐者情怀。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那是一种儒者的忧患意识,天下情怀。同样是美文,但精神气质不一样。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可以欣赏陶渊明的文章,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但千万别去做什么隐士,穷开心,还爱喝酒,美其名曰自得其乐,那是自废前程。应该学范仲淹,有“居庙堂之高而忧其君,处江湖之远而忧其民”的古仁人之风,敢于担当。至于周敦颐,值得仰望,但你未必能够学得来,他的境界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就是:“超凡脱俗,圣贤气象”。
(一)一个满满正能量的地方官
周敦颐是湖南道县人,生活在北宋的中期。宋朝以文治国,是科举的“黄金时代”。但是,周敦颐没有走科举这条路,他不是进士出身。他有个舅舅郑向,是龙图阁学士。宋朝的龙图阁学士,是一个带荣誉的闲职,皇帝身边的文化顾问,从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待遇,这个身份可以推荐家里一个人做官,郑向就推荐了他的外甥周敦颐。宋代的官吏选拔有两条线:一条是科举,正规一些;另一条是恩荫,是科举的补充。官做得越大,推荐的指标就越多,目的就是笼络官僚士大夫,显示皇恩。这样一来,宋代的官吏多,机构臃肿,“冗官”一直是国家的负担,它的几次重大改革,都提到要裁“冗官”,但无济于事。不过,恩荫这条路毕竟是补充,通过恩荫上去的,多是需要照顾的庸才,一般只能做小官,绝大部分是小吏。
周敦颐当然不是庸才,但他一开始只能做小吏,做了洪州就是今天江西南昌分宁县的主簿,打杂的。这一年,他24岁。不过,周敦颐很有才干,他一上任,就处理好了一个多年裁而未决的官司,赢得了口碑。看来,周敦颐就是一个天生的法官,他接下来做的几任官都与司法有关,比如南安军司理参军、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广东提点刑狱,等等。他还做过郴州的桂阳县令,虔州通判、永州通判、知南康军。周敦颐一生做的最高级别的官应该是他晚年出任的提点广南东路刑狱,这个职务相当于广东省的司法厅厅长,有人认为,周敦颐这个提点刑狱的级别比厅长还高,相当于副省级。不管怎样,他做到了正厅级干部。这在当时恩荫、非科班出身的官员中,应该是少有的精英人物。
《宋史》周敦颐传给后人留下一个清官的形象。他为人正直,不循流俗,满满的正能量。他在南安军担任司理参军的时候,宋朝的军和县是平级的,南安军在今天的福建泉州。有个囚犯按法律不该判死刑,但主政的转运使、当地的一把手王逵蛮不讲理,要判囚犯的死刑。估计他要么是得了好处,要么是迫于压力。部下都不敢说话,唯独周敦颐站了出来,他毕竟是直接负责办案的,坚持要依法办事。王逵不听,周敦颐当场就扔下代表他身份的“笏板”,打算辞官而去,说:“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干”。面对正直的周敦颐,横蛮的王逵也不敢造次,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周敦颐为官清廉,不慕名利。做了几十年的地方官,把工资的收入基本上用来救济朋友和穷人,自己粗茶淡饭,家无余财,有时候到外地去连车马费都出不起。宋朝是高薪养廉,周敦颐的经济待遇应该不低,但他却甘于淡泊,过苦日子,确实是不多见的。他是一个真正践行“孔颜之乐”的学者型领导,有圣贤气象。他的人品,正如《爱莲说》的“出淤泥而不染”[1]3。
(二)《爱莲说》与佛教的莲花品格
《爱莲说》很短,一共才119个字,字字如金啊。这是周敦颐47岁的时候写的。他只活了57岁,47岁就算中老年,这部作品代表了他思想的成熟。
文章说,世上有三种花代表三种人品:第一种是菊花,晋代陶渊明的最爱;第二种是牡丹,唐朝以来普通人的最爱;第三种是莲花,我情有独钟。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内心通透,外观正直,散发出淡淡清香。你只可以远远的欣赏她,但不可以亵渎她。爱菊花的是隐士,爱牡丹的是俗人,爱莲花是君子。我就是爱莲花的君子。可是,这个世界上毕竟俗人多而君子少,有谁愿意跟我同道,做一个不染流俗、中通外直的君子呢?
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莲花不是佛教里面的一个吉祥之花吗?周敦颐独爱莲花,难道与佛教有关系吗?还真有关系。
佛教关于莲花的记载很多,还有一部专门用莲花起名的经,叫《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观音菩萨坐莲台。自古以来,印度都将莲花特别是红莲视为水生植物中最高贵的花,佛教视之为“七宝”之一。《维摩诘经》上说:“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2]128
莲花总是生长在卑湿的淤泥浊水之中,按照佛教的理解,淤泥浊水即是烦恼,如果没有人世间的种种烦恼,人也成不了佛。这叫“烦恼即菩提”,在烦恼中成就菩提。周敦颐从来没有提到自己要成佛,他只做君子,但道理是相通的。周敦颐自己也说,他的思想境界就是受几个和尚启发而来。
有一本禅宗的书,叫《居士分灯录》,上面说周敦颐是佛印了元禅师的法嗣,即俗家弟子。与周敦颐交往过的还有晦堂祖心、东林常总、佛印了元、黄龙慧南等人[3]600,都是当时有名的僧人。按佛教方面的记载,周敦颐的学术思想基本上都是受禅师的启发而来。比如,周敦颐特别推崇体悟“孔颜之乐”,源于晦堂祖心禅师的“自家屋里打点”。周敦颐发挥儒学的“至诚之道”,即源于东林常总的“实际理地,不著一尘”。周敦颐独创的《太极图说》则出自《华严经》的“法界”理论。周敦颐本人还承认,黄龙慧南、佛印了元启发了他的“妙心”,东林常总则让他了他对《易》理有通透的把握。
你也许不相信佛教方面的记载。但是,《二程遗书》里面记载了二程说过的一句话:周茂叔,穷禅客。[4]135
周茂叔是周敦颐的字。学生说自己的老师是“穷禅客”,让人莫名其妙。有人将这句话解释为:“周敦颐曾经跟禅师论辩,说得禅师理屈词穷。”那怎么可能。周敦颐受过高僧的影响很正常。他“不除窗前草”,人问其故,答曰“与自家意思一般”[4]112。这个典故朱熹曾提到过,说明周敦颐学到了禅宗的精髓,过得活泼而洒脱。
有人说,我们湖南到处都有莲花,周敦颐写《爱莲说》未必与佛教有关吧。问题在于,你就是天天坐在水里看莲花,能看出个啥来?周敦颐发现莲花之美,是他精神近乎完美的结果。中国人视牡丹为国花,印度人视莲花为国花,一个追求富贵,一个追求圣洁。这是两种文化的差异。在中国,欣赏莲花、把莲花说得那么高尚的,大概周敦颐是第一个人吧。周敦颐的《爱莲说》道出了他的精神气质非同寻常,普通儒者极难达到他的境界。
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宋史·周敦颐传》)洒脱的胸怀,如同雨过天晴后的明朗洁净,足见周敦颐的卓越人品。注意,真正的道学家靠的是身体力行而达到圣贤境界,后来王阳明强调的“知行合一”也是这个意思。你要是做不到,又想沽名钓誉,那就是假道学,伪君子。
三 《太极图说》及其版权之争
一个人有境界没学问不行,有学问没境界也不行。周敦颐的真学问在哪里?就在《太极图说》,这是其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太极图说》是周敦颐30来岁的时候写的,一共才249个字,字字珠玑。周敦颐30来岁写出《太极图说》,40多岁写出《爱莲说》,前者体现了他的哲学上的创新,后者体现了他境界上的造就。这应该是周敦颐成为道学开山的基本标志。
(一)《太极图说》说什么?
去过周敦颐家乡的都知道,那里有一个“月岩”奇景。它实际上是个巨大的岩洞,有东西两座洞门。如果从东洞门进,往西门走,一开始可以看到一弯“残月”,接着便能见到一轮“皓月”,继续往前走,月亮由圆而缺,最后成为“上弦月”。当地人传说,周敦颐小时候曾在月岩读书,正是这个经历,为他后来悟出“无极而太极”提供了实际的场景。实际上没有那么简单。我们不妨来看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的开头几句: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1]3
这段话大家似曾相识,因为《易传》上面就“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解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本来就叫《太极图易说》,是用来解释周易的阴阳变化的。这个宇宙观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周敦颐关键是加了一个“无极而太极”,从无极到太极,这个引发了争议。
实际上,周敦颐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一个前人没有发现的“天人一体”观:由无极到太极,到阴阳五行,到万物化生,然后是“主静立人极”。宇宙万物的变化,都遵循这么一个程序。那么人呢?人也是天地万物的一分子,人生的最佳状态就是“主静立人极”。人生有动有静,但要以静为主,有了静人生才能达到极致。周敦颐还自己加上一句:“无欲故静。”[1]6这为后来的“天理人欲”之辨提供了思路。
(二)周敦颐的“太极图”不是阴阳鱼
有人说,太极图是“中华第一图”,它被描述成阴阳鱼,非常优美而神秘。我们在道观里面,甚至在摆地摊的算命先生那里都能看到。新加坡航空公司的徽标也选了这个图,韩国人把这个图绣到了国旗上。这里要说明一下,韩国人这个国旗图本来就是中国人帮他设计的。
1882年,清朝协助朝鲜与美国签订《朝美修好通商条约》,那个时候朝鲜是清朝的附属国。在条约签订前,朝鲜官员提出用中国的龙旗,但负责朝鲜事务的马建忠不同意。经过双方商量,马建忠建议用太极图,外周用八卦,八卦纯用黑色,太极用半红半黑,这个方案是韩国国旗图的最初造型。现在韩国的国旗没有侵权,而是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韩国、新加坡本来就属于中华文化圈。
我们现在来对比一下几个太极图:一个是阴阳鱼图,一个是周敦颐的太极图,一个是道士炼丹图(无极图)。如下图:
太极图阴阳鱼
这三个图,第一个是常见的太极图阴阳鱼,它最简明,也最好看,基本意思是宇宙万物分成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第二个周敦颐的太极图,周敦颐用在人生上,重在“主静立人极”。第三个道士用它来炼丹,口诀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5]396还虚和主静是同一思路。所以,周敦颐这个太极图与道教是有关系的。
(三)《太极图说》的千年版权之争
现在问题来了。你前面说《爱莲说》与佛教有关,现在又说《太极图说》与道教有关,那儒家的面子往哪儿搁。其实,这不是“面子”的问题,而是“里子”的问题。我们现在觉得很多问题都不是问题,但在某个特殊的时代,它是很敏感的问题。
原因很简单,用现在的话说,这涉及到版权的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太极图说》中“无极而太极”明显与老子有关,《道德经》上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6]74
这是原话,你怎么去否定呢?还有那个“太极图”,明显与道士炼丹的程序一致,你怎么去否定?至于“主静立人极”,可以说与道家有关,也与儒家有关,儒家的经典《礼记·乐记》就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意思说,人的本性就是静的,七情六欲的产生,源于与外界的接触。可以说,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对儒家道家思想的一个综合。
但是,这个问题在宋明时代就没有这么简单。按照朱熹、张栻等儒家学者的意见,这当然是周敦颐“不由师传,默契道体”,没有人教他,是他自己悟出来的,从而上承了千年不传的孔孟道统。但朱震、陆九渊等认为它来自道家、道教。清代的一些学者甚至详细考证,找到它与五代道士陈抟的《先天图》和道教其他炼丹经典的证据。佛教方面甚至认为《太极图说》源于某个禅师的口授。
到底谁说对了呢?我认为,只要不存门户之见,这样的问题并不难回答。
第一,在精神境界上,《太极图说》与《爱莲说》是相通的,前者讲“主静”,以静为主,是修心的方法,后者讲“出淤泥而不染”,是境界的提升。周敦颐30来岁写《太极图说》,到了47岁的中老年总结出《爱莲说》,说明他的精神境界达到了极致。孔孟儒学过去不怎么讨论的心性问题,经过周敦颐与和尚道士的交往,援佛老以入儒,开出了儒学精神生活的新天地,这本身就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综合创新。在此以前,还没有哪位儒者能达到这个高度。
第二,在宇宙论方面,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把人类道德生活的原则与宇宙的发展规律结合起来,为儒家的伦理道德生活找到了源头,哲学上叫做“本体论”的证据,为后来程朱理学中的核心议题“天理人欲”之辨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第三,肯定周敦颐对儒学的创新,并不否认周敦颐对佛教还有道家、道家学说的吸收与融通。任何一种思想学说都需要源头活水,人家有长处,你不去学习借鉴,偏要自我陶醉,那只能闭门造车,故步自封,就不可能有建树。我们现在提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是中外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对待古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周敦颐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立门户之见,他之所以能够成为“道学宗主”,正是因为他能够在坚持儒学的价值立场,不设藩篱,大胆吸收佛道的思想营养,海纳百川,综合创新。像周敦颐这样大气魄的学者,只有后来的王阳明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1]周敦颐.周敦颐集:卷一[M].陈克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90.
[2]维摩诘经[M].赖永海,编.北京:中华书局,2010.
[3]朱时恩.居士分灯录[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
[4]程颢,程颐.二程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6]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
B244
A
1673-2219(2020)04-0005-05
2020-04-11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佛学对程朱理学的阶段性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3YBA317);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人间佛教与禅宗”(项目编号18FZJ004)。
刘立夫(1966-),湖南东安人,中南大学国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传统伦理、儒佛道三教关系。刘芋宏(1996-),湖南常德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责任编校: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