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当代价值

2020-12-12王惠琳

时代人物 2020年32期
关键词:资本家异化劳动者

王惠琳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8)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产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后在马克思其他的文章著作中得以发展完善。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不仅推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还促进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生成与发展,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研究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对当代社会具有一定的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西欧各国的产业革命由此展开,生产方式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不断革新,生产力大大提升,但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工人的生活条件带来丝毫改善,反而使他们生活的更加痛苦,资产阶级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无情地剥削压榨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更加无法调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伴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提高,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弊端也一点点显露出来直至达到峰值,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传统公司鉴于受到了高科技公司的威胁与挑战后便面临着破产和被兼并的危险,社会失业人口随之增加,待业人口增多。资本家需要通过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来获取利益并积累资本,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长或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源于大量工人的失业使得社会购买力逐渐下降,大批的商品囤积、滞销,资本家只能销毁多余的商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由此展开。经济危机使工人的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工人由此愈加贫困,因不满自身的境况无产阶级以游行示威、罢工等多种方式与资产阶级进行着斗争,这些都是无产阶级对抗资产阶级的表现,但最终工人起义运动因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往往失败,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便应际产生了。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是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并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手稿》提出异化劳动思想,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在私有制前提下产生了社会分工,工人如生产流水线中的“机器”一般,每日机械地劳动,这时的劳动是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自身,工人在劳动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动物而非人,人丧失了主体性和创造性。马克思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劳动的产生是源于带有强制性的社会分工,而私有财产的产生又源于异化劳动,只有消灭固化的社会分工与私有制,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当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时,异化劳动现象才能真正地消失,每个人才能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正常的现象,工人的薪资待遇本应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变好,但现实确是工人的生活愈加穷困潦倒,尤其是当资本家为了自身利益而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增强工人的劳动强度时,工人们的生活越发痛苦难受。“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1工人生产出的劳动产品是作为一种同劳动相对立的异己存在物,也就是说,工人在自身的劳动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与他所创造出来的异己存在物的力量是成正比的,工人与他自身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是对立关系。资本家为了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攫取更多的利益不断降低工人的薪资水平,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断提高工人的劳动时长和劳动强度,使得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如同机器一般机械地麻木地进行着劳动,劳动工人受着资本家的虐待与剥削,他们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通过对这些社会现象的剖析,马克思指出劳动产品是作为一种同劳动者相对立的异己存在物,劳动产品是人类对象化的结果,工人生产与消费的劳动产品成反比,工人自身价值与他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成反比。

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马克思还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与自身的劳动过程相对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受到资本家的操控和监督,通过固定的社会分工资本家把工人长时间局限在一个岗位,让工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着机械的、枯燥的、乏味的工作,工人们就如同机器一般劳动,他们的个人价值无法通过自身的劳动得以实现,他们没有任何快乐和成就感。资本家通过不停地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加大工人劳动强度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积累资本,获取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2工人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并没有获得丝毫的幸福感,劳动只会让工人愈加地否定自身,愈加地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命运的不幸,通过长时间的劳动工人在身心方面饱受痛苦和折磨,工人在不劳动的时间才感觉自由与欢愉。基于上述分析,马克思得出工人的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工人的劳动并不属于他自己;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是属于别人的,工人与自身的劳动活动相异化的结论。

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类存在物”以及人具有类本质的观点,但他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类本质是什么的见解又有所不同。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是类存在物就是因为人有着“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在这里,马克思把“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当做了人的类本质,劳动是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证明自己是作为一种类存在物的基本方式,劳动可以实现人的类本质,即人通过实践证明了自身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首先,工人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按照一般情况分析应该归属自己,满足工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无偿地占有工人的劳动产品,对于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劳动者自身却只能拥有一小部分。其次,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受资本家的监督和操控长时间机械地进行劳动,这并不是工人自由自觉的劳动,工人为了维持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不得以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这时劳动变成了维持工人肉体生存的手段,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毫无自由和获得感可言,工人自身的类本质在劳动过程中并没有得以实现。为了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资本家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对工人进行剥削和压榨,工人的工资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最低水平,可工人的工作时长和劳动强度却是提高到了自身所能承受的极限,工人在漫长的工作时间内进行着繁重的劳动,他们没有多余的娱乐时间,也无法挖掘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很难从事于自身感兴趣的职业。由此,马克思得出劳动者及其类本质相异化的结论。

人同人之间相异化。异化劳动导致劳动仅仅是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与自身的身体、人与自然界、人与人的本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3人同人相异化的表现之一是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对立。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出与自身相对立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还应该包括资本家。资本家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本应该获得双赢,资本家收获利益,工人实现自我价值,但结果却是工人无法做到自由自觉的劳动,他们机械地进行劳动,无法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发挥创造性和自主性,劳动成为工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使得工人的能动性毫无用武之地。工人生产出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生产资料、积累更多资本不断剥削压榨工人,工人的生活才会加倍的痛苦,工人没有自由,只能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不得不受资本家的操控。工人在自身的劳动过程中从来没有获得过幸福、快乐与满足,工人的财富并没有随着不断生产出劳动产品而增加,相反,工人的生活愈加穷困潦倒,工人生产出的产品不仅没有带来财富,却带来了困苦和贫穷,这就造成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对立。工人之间的对立与资本家之间的对立也是人同人相异化的表现之一。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大量公司工厂都面临着破产或者被吞并的危险,一旦发生破产或者被吞并,一些资本家也被迫变成了工人,原先公司工厂中的工人同样失业了,大量的人涌入市场寻求就业机会,当市场上供过于求,工人之间便存在着对立。而大资本家企图通过吞并小资本家的公司以此达到获取更多的利益的目的,这也使得资本家之间存在着对立。故而,人同人之间的关系处于异化的状态。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当代价值

异化劳动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马克思在《手稿》中已经对异化劳动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既克服了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又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存在才造成了劳动异化,只有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消除私有制和固定的社会分工,实现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地消灭社会中的异化。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化现象,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促进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虽然过去经过人民不懈奋斗我国已经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国家依旧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还不足以消除私有制,消灭社会分工,实现共产主义,所以人的类本质还是无法得到实现,劳动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无法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当社会上的一切强制停止,劳动者依旧想要逃避劳动,劳动仍旧是维持个人的生存手段。现代社会中多数人工作仍是为了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如果有方法可以不用工作就能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大多数人还是不愿工作的,工作仍是人生活中沉重的负担。考虑到社会现实条件,为了让人民生活的更幸福,为了让社会发展更平衡,就要保障劳动产品在社会中的分配做到公平公正,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劳动者公平地享受社会财富增加带来的好处。其次要增强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要给予劳动者真正的劳动自由,让劳动者拥有发挥自身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会,不要过多地限制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发展,要大力地支持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让劳动者自觉自愿地进行劳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人人真正热爱劳动的一股潮流。同时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倡尊重劳动,社会分工的不同并不能造成劳动者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要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目前虽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改革开放早期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高于世界先进水平,这种高消耗就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如温室效应、雾霾、酸雨等问题。为了社会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要,还必须扩大生产规模,这就造成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由于技术欠缺,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偏低,会造成自然资源的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多,给后世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过去我国依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使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的机会,但也无法避免地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必须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能一味地只知道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循环经济才有利于国家和人民。人与自然之间本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如果在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条件下才可以发展经济,那么,时间会给出答案,这是一个多么错误的选择。当自然界无法再给予人类任何的资源或能源,那么到了那个时候,人类又该如何自处?有何进行生产?又如何满足自身的需求欲望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提升自身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环境不是被动地在受法律条文的强制作用下才开始行动,而是自身生来就该培养的自觉的行动,只有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一部分,才能建设美丽中国。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中国未来的社会发展提前作出准备。

满足劳动者精神文化需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受到资本家的控制进行乏味单调的劳动,劳动者并没有对生活的期待和精神文化追求,劳动仅仅是劳动者为了维持个人生存的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目前的现实是,大多数人由于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过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往往忽视了自身的精神文化世界,这就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异化。仅仅使劳动者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发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劳动者的精神境界,让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拥有快乐和幸福,能在劳动过程中拥有获得感。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满足我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分配并不平衡,文化的基础设施相对不足,文化的产品质量并不高等。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统一地发展,以文化作土壤滋养人民,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民主的追求已经刻不容缓。只有竭尽所能地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在满足劳动者的物质生活需要的前提下重视劳动者的精神文化世界,逐渐丰富社会中的劳动者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劳动中更大程度地释放他们的潜能,有利于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激发劳动者能动地进行创造,从而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目前中国正可以利用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剖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化问题,未来才能有效防止异化现象再次产生,消除异化使社会中的每个人得到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猜你喜欢

资本家异化劳动者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在云端
从精神生态学角度看《白噪音》中后现代人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