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认知
2020-12-12
1 疾病概述
1.1定义、发病及误诊现状 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征。据国际糖尿病联盟估计,到2035年全球将有近5.92亿例糖尿病患者。而我国2010年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6%,居全球首位。糖尿病正成为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2013年糖尿病相关死亡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8.39%。中国误诊疾病数据库收录的485例糖尿病误诊文献中,误诊疾病多涉及神经、消化系统疾病,其中居前3位的误诊疾病是胃肠炎、脑血管病、泌尿系感染,延误时间最短3 h,最长17年。
1.2临床分型 根据病因学证据,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最常见,占糖尿病总人数的90%以上。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选择性破坏胰岛β细胞所致,患者需外源性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主要是因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妊娠糖尿病主要指在妊娠期间被诊断为糖尿病或糖代谢异常;特殊类型糖尿病指上述3型糖尿病以外的糖尿病,此类发病率不高,常有较明确病因。
1.3临床症状 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除前述典型症状外,还有一些症状与血糖密切相关,对于有以下情况的就诊者应注意是否患有糖尿病,如疲乏、足部外伤或溃疡经久不愈、无法解释的体质量下降、性功能障碍、皮肤感染或干燥、皮肤或外阴部搔痒、足部麻木或刺痛、视力减退等。也有部分患者平时并无明显症状,仅在手术前、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或常规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而诊断为糖尿病。
1.4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是可通过多种治疗手段控制好病情。本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5个方面:自身健康教育、自我血糖监测、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很重要的手段,而且部分轻型糖尿病患者单用饮食治疗就可控制病情。目前药物治疗糖尿病主要基于纠正导致血糖升高的多个病理生理机制,主要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和胰岛素,其中口服降糖药根据作用靶点的不同可分为胰岛素促泌剂和其他机制降糖药。
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主要依据人体静脉血糖值,糖尿病筛查应同时检测空腹血糖(FPG)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后2 h血糖值,当FPG≥7.0 mmol/L或OGTT后2 h血糖≥11.1 mmol/L时可诊断为糖尿病。近年来,有关高血糖的诊断标准不断细化,可分为:①单纯空腹高血糖,FPG≥7.0 mmol/L,OGTT后2 h血糖<11.1 mmol/L;②单纯餐后高血糖,FPG<7.0 mmol/L,OGTT后2 h血糖≥11.1 mmol/L;③混合性高血糖,FPG≥7.0 mmol/L,OGTT后2 h血糖≥11.1 mmol/L。正常人FPG<6.1 mmol/L,OGTT后2 h血糖<7.8 mmol/L,当FPG介于6.1~7.0 mmol/L或OGTT后2 h血糖介于7.8~11.1 mmol/L时,临床称之为糖调节受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6.1 mmol/L≤FPG<7.0 mmol/L)、糖耐量受损(7.8 mmol/L≤OGTT后2 h血糖<11.1 mmol/L)。2003年11月,美国糖尿病协会将空腹血糖受损的血糖下限(6.1 mmol/L)再次下调至5.6 mmol/L,但我国尚未采纳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