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话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2020-12-11何子荣
何子荣
【摘要】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升教学的效果,教师就需要结合学生情况、课堂生成情况以及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课标提出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对话,包括学生和学生间、教师和学生间以及学生和文本间,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的落实,以提升教学的质量。对话理论是由巴赫金提出的,该理论的内容就是人与人间的关系就是以对话形式存在的,对话是语言的本质。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对话理论为指引,探索适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就分析了基于对话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对话理论视角 阅读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9-073-02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和文本间开展的间接对话,是学生和语文教学间的思想碰撞过程。对话是互动的前提,是实现语文的交流以及传递,进而获得有关的信号与信息。对话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包含多方面的对话,都是双方间进行的探讨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的效果。另外,在教学中运用对话理论,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所以,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对话教学的理解
首先,这种教学是主体间性教学。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成教师、学生、文本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角色,变成引导者以及组织者,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其次,对话教学关键就在于理解。只有理解、接受教育的人才可以形成自己的智慧以及知识,进而对自己进行审视,逐渐提升自己的素质。在此基础上,实现交融,达成共识,对精神情操和智慧發展有积极影响。理解的有效方式就是阅读以及感悟,“会面”与交流就是实现目标的渠道。最后,是实践、开放性、合作的教学。
二、对话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一)可以更新教育观念
在教学中运用对话理论,是在相互间平等、彼此倾听和敞开的前提下开展双向互动交流的,属于双方视界的交融。其聚焦在相互理解中,共同创造的意识以及精神。这能够有效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除了能够教授学生知识以及技能之外,还能教授学生学习方法,从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方法以及过程。同时还关注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这对初中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具有积极影响,可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对话理论视角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能够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限制在早已定下的结论的讲解,不再只是按照教案教学,在和文本、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调整,及时的调整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是一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另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发生转变,从死记硬背、被动式的学习变成探究、开放式的学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以及体验,让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及意识。
(三)教师学生的角色转变
以往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在被动学习,而对话理论视角下,教师要重视学生主体,转变角色,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及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以及专业的研究者,和学生一起完成教学的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进而引发审美体验,实施审美教育,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
三、基于对话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体验式,对话生活实践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体验式对话,其就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情况开展对话,在教学中让他们产生移情,进而进行文本对话,将视界融合起来,让学生形成共情的效果,与文本进行对话。比如,在学习“背影”时,学生慢慢体会到了作者与父亲间深厚的情感,这时教师就可以提问“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很爱自己的父亲,那么为什么不当着父亲的面说出自己的爱呢?这样就可以让父亲关系得到缓解”,教师要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有部分学生就会说“我认为作者是因为不好意思说出口,我平日也不能面对家人的面说我爱你,感觉很别扭”,之后教师再提问“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收到了父亲的信,如果作者可以在回信中表现出对于父亲的情感,就可以不用为当面说出口而感到不好意思,同学们,你们试着想象自己是作者,给他的父亲写一封回信吧”,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将阅读和写作练习进行结合,学生需要深入的体会作者的情感,之后在写作中用文字表达出情感。有的学生就会写到“父亲,很久不久,不知道家中是否一切安好,真的很想念您……”,他们在写作中能够投入情感,与人物开展情感对话。把情感当作课堂对话的起点与核心,可以提升教学的效果,这是由于可以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让他们将情感运用到课文解读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以及知识水平,与课文实施对话,提升对话理论的运用效果。
(二)特殊式,对话独特文体
每种文体的特征都存在差异,这些特征就可以变成语文系统化教学的着手点。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对话理论,要鼓励学生和文体进行对话,了解不同文体的特征,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摄入到文本内核中,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比如,在学习“古代诗歌五首”时,其中包含五首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诗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以诗歌文体特点为立足点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与文本开展深层对话。教师要把握其韵律美这一特点,让学生诵读诗歌,除了要正确的读出字音之外,还要体会诗歌的节奏特点,试着感受其中要表达的情感,除此之外,要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探究其中的意境美。比如,在学习“登幽州台歌”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说出这首诗歌中展现的意境和要表达的情感,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他们一起讨论诗歌的思想美,如,和他们一起探讨诗歌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波动。有的学生会说出“我认为诗歌展现出作者想要建功立业,却无法成功,表现了悲怆的情感。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阐述诗人的生活背景,让他们进一步认识诗歌中的情怀。教师可以依据文体特点设置出有关的问题,开展师生对话,让学生深度的阅读诗歌,促进生本对话的开展,提升师生对话的效率和效果。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满足文体的特殊性,还可以开展师生对话,帮助学生感受文本的特点。
(三)和学生进行对话,鼓励学生思考
学生和学生间的对话,因为同样是学生,所以,学生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积极的转化以及把握好时机,给学生提供发表观点的机会,通过学生间的沟通以及对话,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相同的文章,不同的学生思考和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而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热情。比如,在“曹刿论战”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就会提出问题“曹刿是普通百姓,庄公是诸侯,其为何可以见到?为何可以到论战的地步?”,对于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教师可能会反应不过来,不知道该继续教学还是让学生思考,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将问题抛给学生们,让学生来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就会举手回答“古代很多诸侯都有门课,曹刿是士,就是庄公的门客,因此,可以见到庄公,且给他出谋划策”,为了论证说法,学生还提到了曹刿的故事。通过对话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加强课堂互动,学生也会主动的投入到教学中,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主导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主体性得到体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对话理论,可以让课堂教学的活力得到提升,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出主导作用,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进行“对话”。为了有效的运用对话理论,教师就需要分析“对话”的本质以及教学的特点,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并且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的策略,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增城区教育科学 “十三五”规划(专项)立项课题“基于理论对话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c2019035 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杨玉洁.基于对话模式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文渊(中字版),2018,(11):247.
[2]陈洁.初中语文课堂阅读对话教学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上),2016,(10):73-74.
[3]卫立华. 初中语文阅读对话教学实践思考[J].文理导航(上旬),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