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支撑的JiTT和PI融合教学法在医学生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0-12-11于帆
于帆
关键词互联网 JiTT PI 思政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高校思政课主要受众群体为青年大学生,他们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
主体的实践必须遵循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统一,思政课的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思政课的建设也既要遵循课程本身的客观必然和吸收时代科技实践发展的生成武器。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高校思政课的传输阵地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但随着互联网新媒介传输技术及平台的发展,加上新的时代形势变化和受众群体的身心呈现新的特点,要求我们思政课的传播和影响不能仅仅局限在统一的课堂教室教学及单向的输出,通过融合互联网技术和新的教学法再造和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可以强化医学生政治素养品质和意识形态素质,弱化强专业学习可能导致的工具思维和功利倾向:一方面通过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终端及适用软件将课堂由实体教室变为实体虚拟结合,拓展教学场所的时空范围,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立智慧虚拟课堂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与先进教学法结合增强课程教学的接受的便利性和受众粘性。
一、JiTT和PI简介
JiTT是“Just-in-Time_reaching”(及时教学)的简称,是—种建立在网络和学生现实课堂中,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JiTT秉持的是基于网络学习任务和积极学习者课堂的教与学策略,也就是学生基于网络上教师布置的任务作出回应,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积极互动,这样构成了一个课前网络的学生的积极准备和与之衔接的课堂实体学习共同构成。JiTT主要追求的目标首先是合理化的课外时间收益;最大化的课堂效果;高效的师生合作团队;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JiTT虽然基于网络但不能等同于网络课程,实体师生课堂是其教学模式的中心场景,网络是其串行的纽带;PI是“Peer-Inslruclion”(同侪教学)的简称,是基于课堂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其要求是差异化的同辈结成动态的共同目标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分享获益,教师的作用更多是学习规划,布置任务,适度引导。
JiTT和PI融合的关键是反馈链接的建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等各种评价和诊断机制的建立。JiTT可以凭借网络工具建立起学生主动性和主体式学习反馈机制;PI则在课程展开过程中通过多层次、多时段的充分讨论交流,建立起即时反馈的互动教学,从而克服传统班级教学的反馈不足。
二、具体应用步骤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网络平台的构建,基于网络的课前互动,积极的学习实体课堂,及时的课后反馈评价。
(一)网络平台构建
1.网络平台的结构模块:管理模块、使用模块、数据库模块。管理模块是平台技术构建及维护升级部分,是整个平台的底层和基础,主要使用者为相关技术人员,包括:必要的网络传输器材,交互终端,页面美化,软件适配等等软硬件设施等。此部分共分两个模块分别为用户使用模块及数据库处理模块。一是用户使用模块包含用户管理子模块主要用于注册及修改信息,普通用户学生,管理员教师管理网站内容及修改权限;资源使用子模块主要用于呈现课程资料(课件,讲义等),参考资料,师生上传的资料;作业使用子模块主要用于教师布置的作业,根据考核要求和类别进行分类,并自动计算保存成绩;成绩呈现子模块主要用于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各个阶段和形式的任务,给出成绩和评价;师生和同辈互动子模块,以讨论和聊天的形式进行实时或非实时互动,并留存记录。二是数据库模块包含用户信息库主要包括用户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学号、专业、年级、联系方式、常用历史记录等;课程资源库:课程大纲、教案、课件、视频资料、参考试题、谈论话题,外部资料链接等;课程考核库:布置作业,上交作业,在线考核,延时考核,批改登分等;师生互动库:讨论板块、通讯渠道、延时互动板块等。
2.网络平台的角色功能:教师角色功能,学生角色功能。教师的功能角色主要有公告学生课程的教学信息,教学须知,教学通知,学习资料等;布置网络作业,截止时间,评价形式等;批改作业,给出成绩及评价;发起师生网络互动等;学生的功能角色主要有及时登录网站,查看相关信息;下载相关资料,按时完成布置作业;查看成绩及历史记录;通过网络与老师及同学互动等
(二)基于网络的课前互动
此环节的组成部分有课程预习和难点初识、扩展性资料提供、引发学生的独立性思考三部分:课前的课程预习和难点初学生在课前根据下次课的要求,并参考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独立思考,作出回答并作为平时考核的一部分;学生反馈需在新课之前作出,以便加深学生感性认知和教师对学生整体预习情况的把握;课程围绕学生的代表性回答或疑问展开讨论,同时教师参与引导,并收集学生讨论的热点话题,用以在下阶段深化探讨,以便进步一加深学生认知,师生链接。扩展性资料:相关的时政新闻,历史资料,实践案例等。独立的思考:结合实际的一些问题预前设置。
(三)积极的实体学习课堂
此环节承接课前预习活动,并根据学生反馈将代表性问题在实体课堂进行充分和广泛讨论包括:
师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事前回答,抛出问题或课件展示,师生互动;同辈讨论,同学之间,进行辩论式的呈现各方非批评性观点,教师最后总结;主题活动:主题讲演,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等。
(四)及时的课后交流反馈评价
这里的反馈主要是以课后作业或学期作业的方式以小组或个人完成来进行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总结汇报,教师以此作为学生学习状况评价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一般以网络作业提交和讨论区讨论等方式来呈现,并作为课程最终成绩的组成部分,占据一定比列;教师参考学生整个课程的参与及任务完成情况,及时的给予学生考核评价。
三、几点思考
(一)此教学模式的优势
1.学生为中心主体的学习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学生中心的教学思想,师生平等关系的建立,教师全程引导和学生主动学习结合。
2.实体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和思想互动的纽带,师生面对面的展开互动,学生以多种形式开展主体活动,教师从中指引,增强学生的主体感,主动性及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3.反馈链接的建立便于教师把握学生整体状况和具体特点,师生可以彼此评价,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传统学习评价与网络学习表现结合,将实体课堂的出勤、回答与网络学习的状况结合综合评价学生,同时加重学生表现的比例而不是仅仅依据回答正确与否。
(二)带来的挑战
1.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操作能力和基本素养,同时还需要掌控及时教学及小组学习全过程的顺利循行的能力,这对实行此教学法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2.学生必须熟悉此教学法的教学理念、过程步骤、考核要求并及时完成相关作业,这对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自觉性、主动性、自学能力及团队合作提出较高要求。
3.整个教学过程中连通反馈基础的网络平台需要具备较强的可靠性、稳定性、适用性并可以及时解决问题、更新优化,这对网络信息部门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三)网络基础的JiTT和PI结合教学不能取代实体课堂思政课教学
强调技术应用,但不完全依赖于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交互技术为平台,遵循学习规律和思政课特点,将授课信息进行创新性重组、融合、提升,实质上是网络线上意识形态和实体课堂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相结合,实体课堂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网络学习,更不是网络课程,而是利用将传统教学优势与网络技术优势结合得以消解传统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中的阻碍和弊端。
(四)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居首位
思政课既是高校一门课程,又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无论是网络技术和教学方法如何使用,都应切记手段是要服务于教育内容和目的。因此课前预习、课中讨论、课后反馈;学生的自主学习消化还是教师的课堂授课引导都要把握一个度,就是不能偏离课程本身的主旋律和正能量,其意識形态性和政治性是课程首要特性,服务于培养党的接班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其首要目的。
(五)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定位需清晰
基于网络技术的JiTT和PI结合的思政课教学法并不是弱化教师的角色反而强化了教师的功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整个课程顺利进行的主导性角色,不仅要熟悉网络操作和教学方法,还要具备设计、串联、推动整个教学流程的能力;学生不能停留在被动接受,应付考试的状态,而是整个课程学习的主体性角色,具备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及时互动的自学和沟通功力。
通过网络虚拟课堂与实体课堂结合,教师积极引导和学生主动学习结合,同辈互学与及时反馈结合的融合式思政课智慧授课,可以实现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主体性作用。将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终身探索;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