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保障体系研究

2020-12-11李晓彤张皓月吉鹏亮

法制与社会 2020年1期
关键词:入党积极分子保障体系培养

李晓彤 张皓月 吉鹏亮

摘要高校入党积极分子是党员队伍的后备力量,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新发展党员的质量,同时影响着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保障体系从“推优质量保障体系”“培养教育保障体系”“考核评价保障体系”三个关键环节入手,探索建立提高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推优质量保障体系”借鉴心理学“首因效应”建立系统化的“RSTMC”入党启蒙教育模式;“培养教育保障体系”效仿管理学中的“以KPI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系统”,建立“入党积极分子‘A+B培养模式”;“考核评价保障体系”探讨实现入党积极分子动态管理和促进党员作用发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 入党积极分子 培养 保障体系

高校学生党员是全国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共发展党员205.5万名,比上年增加7.2万名,其中高校发展党员70.4人,占新发展党员总人数的36.2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要有新的精神风貌,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统领地位。

《党章》明确提出,“发展党员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高校入党积极分子是党员队伍的后备力量,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新发展党员的质量,同时影响着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因此,新时代做好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党建育人等有关要求的重要举措,具有迫切的时代意义。

一、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现状

近年来高校党建工作的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高校低年级出现了“党员稀少、入党积极分子较多”的矛盾,由于培养人配备不合理导致入党积极分子的日常培养教育难以落实;另一方面,传统的培养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党中央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的期待和要求。

目前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存在以下普遍问题:

1.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趋势,部分入党积极分子信仰缺失,存在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入党动机不够端正。

2.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理论水平有待提高,以集中授课为主要形式的党课教学难以满足入党积极分子的实际需求,“人数多、满堂灌”等问题非常普遍。

3.入党积极分子的日常化培养教育难以保证,培养人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党支部每半年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等相关要求落实不到位。新形势下,构建科学化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保障体系,具有迫切的时代意义。

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保障体系理论架构

十九大新修订的《党章》要求发展党员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要建立系统化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保障体系,必须从入党启蒙教育这—源头抓起,落实好团支部推优前、中、后期的各项教育培养工作。只有“早选苗、早育苗、早培养”,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确保党员队伍“根正苗红”。

笔者围绕新形势对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新要求,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借鉴“PDCA过程管理”思想,从过程策划(plan)、过程实施(do)、过程监测(check)、过程改进(act)入手,通过“试行-反馈”的方式,建立了一套包括“推优质量保障体系”“培养教育保障体系”“考核评价保障体系”三个核心要素的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保障体系(图1)。

“推优质量保障体系”从探索入党启蒙教育的有效途径、确定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科学比例及明确团支部推优的一般标准等主要内容入手,重点是建立入党启蒙教育的长效机制,引导入党申请人从思想上端正入党动机、提升对党的认识;“培养教育保障体系”从构建“立体化”的“入党积极分子‘A+B培养模式”入手,探索建立以人为本的培养人配备方式和常态化的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平台;“考核评价保障体系”加强对培养人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核评价,健全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体系的责任追究机制,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提供保障。

三、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保障体系实施路径

(一)建立推优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保障体系,主要从探索入党启蒙教育的有效途径、确定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科学比例和明确团支部推优的一般标准入手。其中,最核心的任务是做好入党申请人的入党启蒙教育工作。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首因效应”,指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续的新的信息具有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社会心理学家艾根研究发现,在与人相遇之初,按照“SOLER”模式(S表示坐姿或站姿要面对别人;0表示姿势要自然开放,L表示身体微微前倾;E表示目光接触;R表示放松)来表现自己,可以明显增加他人的接纳性。

入黨启蒙教育是入党教育的“首因”,影响入党申请人后续追求入党全过程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传统的入党启蒙教育存在内容与现实脱节、形式单一、交互性弱等不足,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笔者类比首因效应和“SOLER”模式,建立了“RSTMC”入党启蒙教育模式,对入党启蒙教育的时间跨度、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主体组成、教育的任务、机制和内容进行梳理。入党启蒙教育的时间跨度(Range)明确为“接到新生的入党申请书之后到经过团支部推优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之前”这一阶段;教育者主体(Sub-jeet)不能仅局限于辅导员,而应发动校院党委、思政教师、朋辈导生等作用,建立全员、全方位的教育工作体系;入党启蒙教育的主要任务(Task)应紧密围绕普及党的基本知识、回顾党的历史、学习党的优良传统、感怀党的恩泽等制度文件要求展开;入党启蒙教育的机制(Mechanism)要将集中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下与网络相结合、评价与反馈相结合;入党启蒙教育从内容上(Content)可探索建立“三结合”的工作模式,即将入党启蒙教育与入学教育相结合以加强学生对党的情感认同,将入党启蒙教育与党章学习小组相结合以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将入党启蒙教育与组织谈话相结合以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

(二)建立培养教育保障体系

“A+B”型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效仿管理学中的“以KPI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系统”,通过“鱼骨图”法对培养成功的“关键因素”进行梳理,发挥党总支、党支部、团支部、培养人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能动作用,从“纵向”“横向”“时间”三个维度建立“立体化”的培养体系。

“横向”维度的培养人A从入党积极分子所在党支部选取。该培养人与入党积极分子联系密切,能够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和日常表现并予以指导。“纵向”维度的培养人B从高年级党支部选取。该培养人的配备充分考虑入党积极分子的特点和需求,从而发挥高年级“老党员”在思想作风和综合素质上的“传帮带”作用。“时间”维度上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一方面,对思想先进、素质突出的入党积极分子,应适时吸纳其加入党组织;对因特殊原因导致培养工作难以顺利进行的情况,应适时更换培养人,并做好培养的衔接工作;对消极、懒散,表现较差的入党积极分子,应及时劝退。另一方面,对表现优秀的培养人及时予以肯定和表彰。

(三)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人们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质量的考评体系研究比较薄弱。人们往往通过能否达到入党标准来衡量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质量,然而对不合格的入党积极分子却缺乏监管,不合格入党积极分子的界定标准和退出机制不够完善。此外基层党委、学生党总支、党支部、团支部、培养人等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尚不明确,责任追究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培养工作落实的效果不理想。

第一,应从入党考核、衔接培养、退出机制三方面入手,实现入党积极分子的动态管理,同时加强对培养人的考核,将培养工作的落实情况作为党员述责评优的重要指标。

第二,健全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责任体系,明确基层党委、学生党总支、党支部、团支部、培养人等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建立“五位—体”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责任体系。

第三,健全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制度规范和约束,确保哪個环节出了问题就追究哪个环节上党组织或个人的责任。

为掌握效果、完善模式,可借鉴黑箱模型的思想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评估“积极输出”和“消极输出”等因素,对培养模式的实效性进行评价。

四、结语

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保障体系从“推优质量保障体系”“培养教育保障体系”“考核评价保障体系”三个关键环节入手,探索建立提高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该体系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试行和完善。

猜你喜欢

入党积极分子保障体系培养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现状及培养策略
关于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的思考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
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