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如火种,燃亮满天星
2020-12-11李方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学院原院长
李方/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学院原院长
每四年一个周期的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奖励,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创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 以及实验区三年行动方案的申报、遴选与启动,标志着“以评促建、以选促学、以奖促创、以励促用”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与深入持续、提质增效运行。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是植根于基层幼儿园、中小学育人实践的沃土,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不断创新实验、反复研究验证,从实践中来,又回到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实践中去,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积淀升华而形成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成果。一方面,教育教学成果的汇集,有利于上升为规律,提炼出原创性价值,促成质的飞跃;另一方面,成果的推广应用,由点到面、由一校一地到多校多地、由典型性到普遍性,辐射、借鉴、移植到生根、开花、结果,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更复杂环境得到科学实证与专业认同,进而形成示范性引领、研究性推广、因地制宜对接、转化应用与赋能增值,这无疑更加重要、更具难度也更有价值。
具有中国特色、气派、风格的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本土衍生、跨区实验与大面积推广应用,是行政主导、专业统整、区域联动、团队协作、互助共建的全新尝试;国家级教学成果的“火种”点燃实验区的行动必将形成基础教育领域协同创新、共享发展的“星光灿烂、优教燎原”之势。
丰硕果实来自教书育人实践沃土的蕴育滋养,精选良种又将回馈基础教育的广袤大地
启动国家级教学基础教育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广大一线教师,与优质园校、名师专家直接建立起“绿色通道、无线链接”,在先进理念与行为跟进之间、学有榜样与内化生成之间、反思改进与激励评价之间、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全面成长之间,牵线搭桥、拓宽路径、建立平台,最终开启教学改革创新的宽广空间,营造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良好生态。
以清华附小为例,在“1+X 课程体系建构”获得首届成果奖的基础上,结合建校100 周年的历史积淀,开展“100+1、+2、+3……”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整体实验,百年传承,十年淬炼,形成了“成志教育:小学立德树人的校本实践”的新追求新奉献,2018 年再度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成果一等奖。特别是疫情突发后,这项成果在“停课不停学”的“大考”中交出了骄人的答卷——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国家教育云平台,该校教师385 人次直播《同上一堂课》1000余节,远程收视在线学习达6.5 亿人次。“成志教育”体现出时代性与创造性,获得专业领域的高度赞誉、社会及家庭的广泛好评。多地选择这项成果组建实验区,作为“十四五”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的样板和抓手,无疑将取其精华撬动本土化实验的积极性创造力。
而有些获奖成果,本身就是区域整体推进的成功范例。荣获特等奖的“走向世界的中国数学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上海经验”,在上海义务教育各类学校普遍运用,得到“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验证,还被英国等海外学科教学与教师培训所引进。此次国内多地对接“上海经验”建立实验区,有利于结合国际推广的背景经验开展比较研究,以提高我国不同地区大面积推广的绩效。
打磨金色种子,敞开胸襟怀抱,营造充满阳光雨露的孵化器
正如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科技转化应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区域实验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在中国大地基础教育的广阔场域,整体实施区域实验行动,无疑是一次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全新尝试。遵循大规模教育科学实验与行动研究的规律,做好充分准备,尤为重要。
首先,为创建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实验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印发了《关于开展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设计了省、地市(县)两级申报书和评审标准;其次,获奖单位重新编写成果简介,重点说明目标任务、过程方法、成效经验和破解难题,并配制视频展示;再次,通过基础教育系统最大、最规范的学术研究权威机构中国教育学会,组织专家遴选一批最具实践价值且操作性强的获奖成果,撰写“推介寄语”,促进基层学习普及,帮助各实验区选准、选好借鉴的成果项目。最后,精心培育金色的种子,将未雨绸缪的先期准备,通过数字化加工、在线呈现、互联网展播,吸引全国各地教育同仁的广泛关注,其“海量”点击观看起到了学习先行的效果。
与此同时,各省认真部署,各实验区敞开胸怀,各实验园、校汇聚阳光、雨露、温度、氛围,营造孵化器、开垦实验田。
以天津市申报的行动方案为例:其一,根据教育部推荐的成果目录和本市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选择具有先导性与可操作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应用价值较大的11 个项目,制定好三年推广应用工作方案;其二,在全市范围选定基础较好、科研水平较高的三个区,作为成果推广应用实验基地,确定参加实验的学校、学科与教师;其三,将实验项目设计成教学改革行动研究项目,设立研究课题,履行课题研究相关手续,实验学校的教师和教科研专家一起总结实验成果,将成果提炼为可推广复制的教学方案并及时发布;其四,整合天津市教科院、相关高校和三个区教科研部门的专家力量,建立实验区专家组,对实验项目的选择立项、过程研究、成果整理等环节进行指导。
在整体规范设计的基础上,强调落实责任制。建立市教委分管副主任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市教委中小学处和三个实验区教育局的一把手为副组长,组员为天津市教科院、三个实验区教育局及教研部门领导。市教委与各实验区签署项目协议,设立项目专项经费,确保人力、物力、财力到位。建立重点项目任务台帐,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全市统筹协调,形成部门协商、上下联动、各方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依据工作分工及时间表、任务图,制订配套措施,督导检查落实。
深度加工再创造,精耕细耘实验田,付诸行动收获希望
向示范区推荐的国家级教学成果,每个项目从立项到结题,都历时数年、历尽磨练,多少次研讨、实验、论证,多少次挫折、纠错、攀登,才收获沉甸甸的果实。为做好推广应用,实验区的深度理解、二度加工、转化创造,不可或缺。实验区广大教师的深度参与,既决定成果的“异地存活”,又关系成果在区域内的有效推广。抓好关键骨干、典型事例,讲好学习借鉴、应用转化的故事,至关重要。
实验区申报方案中自选的获奖成果大致呈现三种对接样式:
一是本省获奖成果在本地区推广实验。这类情况在京、沪、江、浙等教育发达地区较为普遍。如北京市朝阳区实验推广“马芯兰小学数学教学法”,房山区继续深化已实验多年的吴正宪主持的“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探索”。由于土壤、气候、环境相对适宜,加上“榜样就在身边”,实验的区位优势明显,“比学赶超有我”的主体参与性强。但作为国家级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还应总结既往、锐意创新、有所作为。例如,通过区域整体推进大规模综合性行动研究实验,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培训”与“学科教研”,进行一次专题整合、跨界突破、迭代升级,注入新内涵、新要素、新举措、新评价,形成示范性的成功经验。
二是跨省择优选项,成果异地移植,设立本省实验区试点先行。这要求设计者准确把握所选成果的核心价值,契合实验区的应用需求与推广条件,实施方案做到整体化、操作性与转化落地相统一,基于深入学习、深刻理解以推助深度借鉴、深耕厚植,营造“学中做、做中学、学以致用、做中转化”的生动局面。
异地实验可能遇到新挑战、出现新变量,恰又能衍生新元素、丰盈新内涵。差异也是资源、差别成为动能、距离产生美,移植成果与实验项目汇拢交融,使结盟的地区、结对的学校、结缘的同行伙伴优势互补、学习互鉴、激活创造、合作分享、共建共赢。实验区不妨“走出去、请进来”,选派骨干教师到获奖单位跟岗学习,观摩取经;邀请成果项目专家名师现场指导、演示操作、传授方法;定期举办成果推广应用展示交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放大异地借鉴推广的效应。
三是地处边远、资源匮乏、教育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优秀成果、优质资源的引进既是急需又存在接受的落差。因此,成果获奖的发达地区、优质学校责无旁贷,应奉献更多的智慧力量,反哺欠发达地区实现成果共享,让自己创试的成功秘籍转化为清澈甘泉,源源不断流向实验区,滋养一方沃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此调动边远薄弱地区教师的实验热情,让他们担当实验的主角,共同构建生命成长、专业发展共同体。有关高校也可与边远地区结对帮扶,为实验区提供“中转、嫁接、催化”的专业服务。如西南大学对西藏地区实施帮扶,聚焦中小学数学学科教学,采用可复制、易操作、巧对接、好整合的流程导入方式,取得了帮在行动上、扶在项目中的实效。
审视实验区行动方案,不同程度存在的如下问题,也须高度关注并切实加以改进。如对推广成果学习不深、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对本地区实验的优势、短板及如何与成果对接不清楚、不确切、不恰当。由此导致实验目标偏离价值导向,急功近利寻求成果“高大上”,与本土实践脱节;过程缺失,措施浮泛,任务与成效“两张皮”。因此,实验要始终把握好形与神、外显与内涵、方法论与价值观、亲其师、效其法与悟其道的关系。以学习借鉴李吉林老师生前荣获特等奖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为例,不仅仰慕妙趣横生的情境教学所取得的成绩,更要领悟其中凝聚的毕生心血与智慧,学习她的深邃思想、大爱情怀与大写人格。同时,还要紧密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等一系列文件精神的落实,全面推进实验区的建设。
总之,学习发动,政策驱动,样板带动,多地互动,研训联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传动,全国各地实验区积极主动,重在行动,必将迎来基础教育广袤大地的百花绽放、春色满园。
国家级教学成果的“火种”点燃实验区的行动必将形成基础教育领域协同创新、共享发展的“星光灿烂、优教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