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颅脑损伤应用CT 与核磁共振诊断的价值探究

2020-12-11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2期
关键词:颅脑影像学准确率

周 丹

(绵阳市中心医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急性颅脑损伤主要由于患者经高空坠落、严重交通意外等风险因素诱发,在临床医学中被划分为脑部外伤病症,由于其具有病情危急、损伤大脑等特点,在患者入院后若不采取及时的诊断对病情加以控制,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1]。近年来,急性颅脑损伤造成的病死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迹象,这主要是因为急性颅脑的早期诊断在临床中检验效果较低。CT 与核磁共振检查在临床诊断中应用较为广泛,为了对CT与核磁诊断中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予以分析,对临床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进行分析,现针对此状况展开调查分析,主要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遴选我院2019 年6 月—2020 年5 月收容的56 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予以调查。其中男性患者27 例,女性29 例,年龄多在25 ~57 岁之间,年龄均数为(33.12±4.15)岁。以上患者均表现为头痛欲裂,肢体出现抽搐等不良症状。且56 例患者在接受颅脑损伤以及影像学检查的时间为3.5~8.5h 之间,检查时间均数为(5.3±4.1)h,其中致伤原因可分为:头痛患者23 例,恶心呕吐患者13 例,身体抽搐患者11 例,身体出现偏瘫患者9 例。以红蓝球分组法分为观察组(28 例)与对照组(28 例),接受手术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措施。

1.2 纳入标准

参与本次调查研究须符合以下标准:(1)年龄大于18周岁,且在开展研究前经患者本人同意后进行研究;(2)以上患者均在受伤8h 之内接受临床检查与病理诊断,且身体条件允许手术治疗;(3)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病情,以头痛、呕吐以及四肢抽搐为主要临床表现;(4)本次调查排除非急性颅脑损伤者,若无自愿参与研究意向,不予资料录用,同时去除资料不全的患者。

1.3 诊断措施

1.3.1 CT 扫描 本次调查以64 排螺旋CT 扫描仪为诊断仪器,医护人员进行诊断前可将仪器的电压调试为120kV,电流调整为300mA,其中螺距可将其设置为10mm,而层厚调整为2mm,明确CT 扫描的正常运作后,将患者的颅脑部位进行重点扫描,将患者的头枕骨作为开始部位,至患者头部的C7 部位为终点部位[2]。本次调查中须将每位患者予以两次扫描,将2 次扫描得到的最终CT影像学病例资料进行详细记录整理。

1.3.2 核磁共振诊断措施 本次核磁共振仪器选用美国通用生产的1.5T SignalH de 型核磁共振诊断仪,对以上所有患者进行T2WI/FSE、T1WI/IRA 横轴检测以及T1WI/IR 矢状位检测;其中T1WI 扫描参数可设置为TE19ms、TR1830ms,而T2WI 的扫描参数可设置为TE137ms,TR4700ms,层厚的参数为7mm,而扫描件的间距可调整为1mm,尤其增强在颅脑损伤部位的扫描力度。

1.3.3 以上患者的扫描数据上传系统后,可列举两种影像学检测措施对于患者的颅脑损伤异常表现与手术后的病理进行检查并比较,对比两种诊断学方法的异常诊断状况。

1.4 统计学分析

以上数据的最终比较可用SPSS21.0 进行整理,计数部分予以卡方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具有较为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可比较。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损伤检出情况

在系统数据处理完毕后,核磁共振对56 例患者的颅脑损伤状况进行了扫描,结果提示:核磁共振的扫描检出率大于CT 扫描,两种检查的统计学差异较为明显,可比较(χ2=9.818,P=0.002 <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核磁共振与CT 诊断中急性颅脑损伤的异常检出状况[n(%)]

2.2 两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

56 例患者在接受手术病理学检查后共确诊为颅脑损伤的患者56 例,在CT 检查中共检测出45 例,核磁共振检测出51例,其中CT检查中的敏感性(84.91%)、特异性(66.67%)、准确率(83.92%)。核磁共振检测的敏感性(96.23%)、特异性(100%)和准确率(96.43%),组间比较差异较低,可比较(χ2=1.924,P=0.165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率比较

3 讨论

在所有的颅脑外科疾病中,急性颅脑损伤属于发病率较高的类型,可按照临床病理检查表现,将其分为硬膜下水肿、硬膜外水肿、脑内水肿以及颅脑骨折等不同类型的脑损伤性疾病[3-4]。临床上对颅脑的影像学检查具有多种措施,主要以X 线检查、核磁共振以及CT 检查为主,其中X 线检查需要患者不能对检测过程有抗拒心理,在进行诊断时保持一定的依从性,通过配合医务人员的诊断方法,完成最终的诊断结果的符合率调查,因此在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中,X 线检查的应用方法较为少见。核磁共振技术主要是利用断层成像的方式进行影像学检查,能够保证临床医师通过不同角度对患者的目标区域予以诊断,根据人体软组织特点进行高清、分辨率高的诊断,对下一步临床治疗提供更确切的诊断资料[5-6]。CT 技术是通过人体组织对X 线具有不同的透过性与吸收率,根据断面与立体的成像进行病理诊断,相较于其他的临床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更高级的科学检测处理技术,同时较为安全,而在影像学表现中,可呈现出患者颅脑受损的主要部位与病情变化状况,因此在颅脑损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而在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中,CT 扫描与核磁共振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从本次调查的最终结果可知,CT 扫描与核磁共振诊断对于急性颅脑损伤的颞叶受损、额叶受损、额颞叶受损、顶枕叶受损等做出评估,根据其检出率比较核磁共振技术与CT 扫描之间的差异性,从结果可以看出核磁共振技术的检出率大于CT 扫描(P<0.05),这表明了核磁共振技术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诊断与CT 扫描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两种诊断措施各有自己的优势,在实际的临床诊断中,医师可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与病情恶化程度对其选取合适的影像学诊断措施。

猜你喜欢

颅脑影像学准确率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2015—2017 年宁夏各天气预报参考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高速公路车牌识别标识站准确率验证法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