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海稻区稻瘟病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

2020-12-11陈富忠

北方水稻 2020年2期
关键词:稻株稻区稻瘟病

陈富忠

(丹东农业科学院,辽宁 丹东 118109)

黄海稻区是辽宁省重要的优质大米生产基地。地处该稻区核心的丹东,水稻种植区域由东部山区凤城市沿黄海向东港市延伸,由于气候特殊、区位独特,年平均降雨量较多,夏季高温多湿、阴雨寡照,各种水稻病虫害发生频繁且严重,穗颈瘟尤为严重,是国内稻瘟病重发区之一,水稻经常因稻瘟病减产甚至绝收。减轻稻瘟病危害,减少稻谷损失,确保水稻生产安全,对稳定和发展黄海稻区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 稻瘟病的定义及症状类别

1.1 定义

稻瘟病为真菌性病害, 病原菌无性世代为稻梨孢菌, 属半知菌亚门。 其有性世代为稻卵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一般不常见。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能发生, 按照其侵染危害的时间和部位可分为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 稻瘟病作为一种突发性、流行性甚至是毁灭性的水稻病害,被称为“水稻癌症”,发生后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

1.2 症状类别

1.2.1 苗瘟 多由种子带菌引起。 初期症状为在芽和芽鞘上出现水渍状斑点, 而后迅速变成黄褐色,致使芽烂枯死。苗稍大后,病苗上可见到暗绿色斑点,不久变黄褐色而枯死。 3 叶期以后发生的苗瘟,一般在秧苗上发生病斑,症状与本田叶瘟相同。

1.2.2 叶瘟 发生在植株叶片上, 主要发生在水稻分蘖期以后,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病斑的形状、色泽和大小表现不同,常因气候条件、水稻品种的感病程度分为急性型、慢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 ① 急性型:病斑暗绿色,发展快,由微细点状迅速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 病斑中心灰白色, 外缘呈水渍状, 正反两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急性型症状出现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② 慢性型:田间最为常见,典型病斑为梭形,病斑中心为灰白色崩溃部,稍外为褐色坏死部,最外层黄色晕圈为受害部。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③ 白点型:病斑为白色圆形小斑,不产生霉层。多在土壤十分干燥时在嫩叶上发生, 条件适宜时能迅速转变为急性型病斑。 ④ 褐点型:病斑为褐色小点,多局限在叶脉间,病斑中央为褐色坏死部,周围包着黄色受害部,病斑不产生霉层,多发生在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上。

1.2.3 节瘟 病节上的病斑初为黑褐色小点,后呈环状,扩大至全节,呈黑褐色。 天气潮湿时病斑部产生灰绿色霉层,后期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倒伏。

1.2.4 穗颈瘟 发生在穗颈上, 病斑初为水渍状褐色小点,后逐渐围绕穗轴扩展。病部呈褐色或黑绿色,长有黑褐色霉层。 如穗颈发病早,则可造成白穗。

1.2.5 枝梗瘟 发生在一次枝梗或二次枝梗上,症状与穗颈瘟相同。 发病较早且严重时造成空壳或谷粒不饱满。

1.2.6 粒瘟 发生在谷粒上, 病斑椭圆形, 灰白色,常有灰绿色霉层,谷粒黄熟后则不明显。 发病晚时病斑为椭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斑点。 发病严重时谷粒不饱满。

2 稻瘟病发生和流行因素综合分析

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一般取决于该地区的菌源、寄主及环境条件。 大量的菌源是发病的外因,品种感病性是发病的内因, 适宜于病害发生发展的气象因素和不良的栽培措施是发病的诱因,而造成病害流行则是内因、外因和诱因相互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

2.1 温湿度

稻瘟病一般在旬平均气温达20 ℃时开始发生,最适温度因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异,黄海稻区为22~25 ℃,温度过高或过低发病受到抑制。 温度不仅对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还可以影响到稻株本身的抗性, 如水稻连续遭受数日低温后,再进入正常温度,3~6 d 后抗病性显著降低, 可持续1~2 周之久, 特别是夜间低温(15 ℃),对抗性的影响尤为明显,有些品种非常敏感,只要经15 ℃的低温处理4 夜(每夜4 h),抗性就会下降。因此,抽穗期间的骤然降温常常会加重穗颈瘟的发生。

湿度也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湿条件特别是在空气相对湿度处于饱和状态时, 对发病最为有利。 相对湿度低于76%~80%时发病停止。发病期间,如天气闷热、时晴时雨或雾多露浓,则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不但孢子形成量多、发芽快、侵入率高、潜育期短,病斑出现早,而且稻株同化作用缓慢,碳水化合物含量低,抗病力弱,病害易流行。

温湿度既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和侵染, 又影响到寄主的抗性,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稻株最易感染稻瘟病菌的条件为: 温度24~28 ℃,并伴有 16~24 h 的连续湿润状态。 如温度不能满足条件,即使阴雨连绵,也难以发病;反之,温度适宜发病,但气候干燥、日照充足,同样也不利于病害的发生,即使已经发病,病势也会受到抑制。由于稻瘟病生理小种不断变化,长期栽培某一品种致使品种失去抗病力,稻区低温阴冷,田间湿度大,也常发生稻瘟病。

2.2 品种的抗病性

水稻品种抗病性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发病的轻重和损失的大小,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 因此品种的更替常会影响到病情的变化。 同一品种在不同稻区、不同季节、不同的生育期, 以及同一生育期中叶片组织的老嫩程度不同等条件下,其抗病力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水稻在圆秆拔节期比较抗病,而在分蘖期、抽穗期则较易感病。 品种发病的轻重牵涉的因素是极其广泛的,有病原菌、环境条件、人为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 特别是明确了稻瘟病菌存在着小种以及小种的变异性, 从而使品种的抗病性变得更为复杂了。 因此,人们在选育和利用品种时,就要考虑到抗性基因、抗性类型、抗性持久性等问题。 从生产实际出发, 不断选用适宜于本地区种植的抗病良种,是控制和减轻发病的长远之计和首要措施。

2.3 栽培技术

改进栽培技术,加强栽培防病措施,对减轻发病甚为重要。

2.3.1 施肥 科学用肥, 可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和正常发育,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如氮肥施用过量或偏迟,水稻贪青徒长,组织柔软,叶片披垂,硅化细胞少,降低了对病菌的抵抗力,会加重病情。 增施磷、钾肥,可提高植株抗病性,特别是后期施用磷、钾肥,能使稻株青秆黄熟,病轻增产;但在氮肥施用过量情况下,增施磷、钾肥反而会加重发病。 此外,增施硅镁肥,能促进稻苗发育,增加表皮细胞硅质化程度,抑制稻瘟病的发生,尤其是对叶瘟的防治有较好的效果。

2.3.2 灌溉 分蘖前浅水勤灌, 分蘖盛期适当排水或晒田,抽穗期湿润灌溉,可控制氮肥的供应,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育,使水稻生长良好。

2.3.3 栽插密度 插秧密度直接影响田间小气候,如栽插过密,植株组织柔嫩,抗性下降,加之通风透光差,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侵染、繁殖和蔓延。一些中抗品种在稀植情况下未发生稻瘟病,在密植情况下轻微发病,而中感和感病的品种,在稀植时不发病,在密植时易于感病。

2.4 土壤

2.4.1 土质及土壤pH 值 沙性土壤发病重,黏性土壤次之,壤土发病轻。 pH 值4.5 的酸性土壤发病重,pH 值 8 的碱性土壤次之,pH 值 7 的中性土壤发病轻。

2.4.2 土壤温度 秧苗生长在20 ℃的土壤中易于感病,24 ℃及 32 ℃次之,28 ℃病轻。

2.4.3 土壤湿度 稻株生长在干旱的土壤中常较感病。

2.5 病原菌

稻瘟病菌存在着致病性不同的生理小种。 小种类型和区系分布是影响品种在不同地区产生抗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当某一地区存在着对某一品种致病性强的小种时,经过病菌的增殖,如气候条件适宜,就会导致病害的流行。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农艺措施

3.1.1 品种布局 选用抗病品种, 严禁主栽品种单一化。

3.1.2 土壤深翻 秋季深翻,深度20 cm,消灭菌源。

3.1.3 种子消毒 播前种子消毒,减少菌源。可用咪鲜胺或乙蒜素等药剂浸种, 杀灭稻种携带的稻瘟病菌。

3.1.4 田间清理 本田补完秧后, 要及早清除田间剩余秧苗,除掉稻田周围遮阴的芦苇丛。

3.1.5 壮秧稀植 加强秧苗保健措施, 科学栽培管理,培育壮秧,适当稀植。

3.1.6 科学施肥 减氮,稳磷,稳钾,增硅,增施生物有机肥。增施磷肥在低氮水平下可减轻发病,但在高氮水平下反而加重发病, 施用磷酸二氢铵不宜超过15 kg/667 m2, 钾肥用硫酸钾 10 kg/667 m2,硅肥用 35%硅锌肥 7 kg/667 m2。

3.1.7 合理灌溉 采用通气栽培,浅—湿—干交替灌溉。 生育前期浅水灌溉,分蘖后期适当落干晒田。

3.2 药剂防治

3.2.1 防治苗瘟 黄海稻区一般很少发生苗瘟,如果发生苗瘟, 可用40%稻瘟灵乳油100 ml/667 m2,或2%春雷霉素水剂100 ml/667 m2,或25%咪鲜胺乳油100 ml/667 m2, 或80%乙蒜素乳油20~25 ml/667 m2,兑水 30 kg/667 m2喷施。

3.2.2 防治叶瘟 应在倒二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用 25%施保克 75~100 ml/667 m2,或 2%加收米 80~100 ml/667 m2,兑水 5 L/667 m2茎叶喷雾。

3.2.3 防治穗颈瘟和枝梗瘟 一般防治两次,第一次在水稻孕穗打苞期(破口前5~7 d,剑叶与倒二叶叶枕相齐), 第二次在水稻抽穗期至齐穗期(抽穗5%~20%为最佳时期)。 药剂可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30 g/667 m2, 或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100 g/667 m2,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 15~20 g/667 m2, 兑水 50~60 kg/667 m2喷雾。 养蟹稻田用2%春雷霉素水剂100 ml/667 m2,兑水30 kg/667 m2喷施。

晴天施药一般选择在上午10 点以前或下午4点以后,兑水量必须充足,确保药液能在叶片上保持一定的吸收时间,以提高吸收效果,保证药效。

猜你喜欢

稻株稻区稻瘟病
水稻已克隆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
浅析水稻稻瘟病流行因素及绿色防控措施
我需要一片阿司匹林证明我还有疼痛(组诗)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袁隆平回忆杂交水稻研究缘起
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及趋势分析
稻区冬闲田种植油菜经济效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