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慕课理念的混合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用中的反思

2020-12-11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思政课线下思政

尹 燕(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121013)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可是,长久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以思想教化、社会主流价值宣讲、文明素养提升等内容在大学生心中形成了刻板的印象。特别是在信息化的今天,新媒体、新技术催生大学生信息交流方式、交往方式、表达方式快速发展,思政课的刻板使大学生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在信息化的时代增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广泛采用基于慕课理念的“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即在思政课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对课堂进行翻转,让学生通过慕课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利用传统课堂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从现有的实施情况来看,慕课信息化技术方法的引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校思政课的时代感和亲和力,较好地帮助学生参与到思政课的教学中来。但是,从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的达成度来看,其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究其原因,是“线上”“线下”之间几个关键问题没有处理好。

一、“线上”“线下”的主从关系失衡

目前实施的基于慕课理念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将对思政课主要内容的讲授放到了慕课平台上,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线上”的学习,而“线下”的教学则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在平台上的学习提出问题,继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堂互动式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整体教学过程是按照“视频导学—在线作业提交—核心问题生成—课堂互动式讨论—教师参与式指导—课堂小结”这样相对固定的程式展开的[2]。这种程式固然能够较大地调动学生在思政教学中的参与度,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但是思政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却并不理想。这种程式的设计主要是为了知识技能的熟练掌握,对于理工类的专业课程或许比较实用。但思政课不同于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既有知识性目标,也有育人的目标,而且育人的目标是最根本的,是第一位的。育人目标的达成不是靠掌握多少知识,而是更多地需要人的言行体验,即入脑、入心。也就是说,实现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才是思政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

目前,基于慕课理念的混合式教学将思政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线上”,即着重关注如何设计慕课、开发慕课平台。如此,“线上”教学成为教学环节的重点,“线下”教学成为“线上”教学的辅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主体,教师成为辅助,这是育人教学的本末倒置。虽然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应该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被改变,这是由思政课育人目标的特殊要求所决定的。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育人目标决定了教师应是教学活动中的掌舵人而非划桨人,只有这样,才能既完成教材体系向知识体系的转化,又完成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

当前这种倾斜于“线上”的混合式教学,使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从知识传授的主导者变成了课堂学习的辅助者,这将使育人的效果受到影响。原因有二:第一,在信息化的时代,学生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和自媒体工具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观点,而人在很多时候又往往会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特别是思想信念并不坚定的大学生更容易如此。如果不在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面对面地感受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阐释与着重强调,仅让学生从虚拟的网络空间自己体会,那么,学生的思想认识会大打折扣。第二,思政课的魅力之一就在于不同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依据自己所掌握的素材或依托当地思政资源进行发挥,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理论作出阐释,即提供多样化的讲授。慕课的使用,使学生在平台上大多接受的是对理论的单一阐释,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在慕课平台上的学习一般都是教师指定的某个资源,这种特定的学习降低了思政课内容的多样化展示。尤其是不同专业、年级甚至不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有关思想的交流时更不可能进行多样性的分享,削弱了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与提升,不利于思政教学内容真正入脑入心。

而且,思政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除了使教学内容能够真正入学生的心和脑,使其终身受益之外,还要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思政课教学要求和符合时代特征的思政教师队伍。但现在这种着重以“线上”教学(即慕课)为主的混合式教学,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因为慕课的建设是通过组建教学团队,打造优质教学资源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慕课网络公开课的录制,往往是由那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深刻理论功底、在学术界有较高声望、面对镜头能够应对自如的教师主讲,其他教师特别是广大青年教师,因经验、资历等问题大多无法参与到公开课、微课的讲授中来,大多只是参与资料的搜集、课程的设计、微视频的制作等工作。而思政教育教学目标单靠一些“明星”教师也是无法达成的,所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也是完成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而当前这种“线上”“线下”的授课失衡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提升。

总之,在思政课中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该是“线下”是主导,“线上”是辅助。慕课形式只能作为课堂讲授的补充,为课堂教师讲授服务,不能替代课堂讲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仍然应该是“线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所以,目前“线上”“线下”的这种教学失衡,是导致混合式教学在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效果并不突出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线上”“线下”的使用度不合理

由于“线上”课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热情,而“线下”课堂则是强化思政理论入脑入心的主阵地,所以只有“线上”“线下”两个课堂都充分利用起来,思政课教学改革方能取得更大的成效。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地利用“线上”和“线下”两个课堂,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步。目前,从基于慕课理念的混合式教学的使用情况来看,多数教学都存在着“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的使用度不合理的情况:一是“线上”课堂的过度使用,导致“线下”“线上”主从关系的颠倒,甚至由于“线上”课堂大量占用课余时间,引起学生反感和抵触;二是“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在时间上出现割裂,导致“线上”的疑问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解答,不能形成有效的思政教育冲击,削弱了混合式教学在思政教改中的效果,所以,必须合理地把握“线上”和“线下”两个课堂的使用度。既要适度缩减“线上”课堂的使用,突出“线下”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又要将“线上”“线下”两个课堂紧密联系起来。为此,需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线下”课堂作为思政课的主课堂、主阵地,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在思政课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讲授仍应是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思政课程中最核心的理论内容,学生最关心、最敏感、最感兴趣的问题,必须由思政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讲解。思政课教师要围绕核心理论和敏感话题作出最深刻的阐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而客观的思考与讨论,使其真正理解理论,理解社会问题的渊源及其本质。

其次,“线上”课堂作为“线下”课堂的补充,要从两方面发挥其提高学生兴趣和参与热情的作用。一是针对思政课教学中非核心的理论问题,如理论产生的背景、形成的过程等,可以由“线上”课堂来完成,以慕课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核心理论进行课前思考。二是合理使用“线上”课堂的先进教辅手段,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利用“学习通”“网络云班课”“微助教”等先进教辅手段,协助完成“线下”教学的讨论。但是,在运用“线上”课堂的时候,“应注意要少用课堂签到、课堂测试等控制性功能,多用讨论上墙、随机选人、问题抢答、课堂投票等启发性功能”[2](91),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教学的灵活多样,考核的公正客观,又不至于因过多的控制而引起学生反感。

再次,“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不能截然分开。“线上”课堂不能仅限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也应该放在“线下”课堂中思考,即在“线下”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应适当地穿插“线上”课堂的教学,让学生在“线上”和“线下”的教学中切换。如此,一方面,不让“线上”的课堂过多地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引起学生的反感;另一方面,“线上”教学所带来的思考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引导和阐释,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

三、“线上”“线下”资源的开发不足

思政课的教学要想实现两个价值体系的转化,提升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就要下大力气开发思政教育教学的资源。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实事、红色景区资源、网络空间的争论、专业行业的素材等,都可以作为思政理论教学的载体。有效利用这些载体,不仅能够提高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而且能为学生有效接受思政理论提供鲜活的论据,使思政理论更易于学生入脑入心。然而,从目前混合式教学的资源开发来看,不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对思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有欠缺,亟待加强。

一方面,从现有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上来看,无论是“线上”课堂还是“线下”课堂,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都过于狭窄。现有的资源开发利用基本上是对大家普遍熟悉的红色资源和社会上曾出现的热点问题的开发与利用,甚至很多内容在不同思政课中反复使用,这样的教学资源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难以激发他们对思政问题与理论的深层思考。应对这种情况,需要从更广泛的渠道挖掘新的思政资源,特别是要大力挖掘专业行业的相关资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专业行业的内容更为关注,因此,开发和利用专业行业的资源,能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能更有效地激发他们探讨专业行业知识与思政教学理论的关系。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跟自己专业行业有关的资源所包含的思政教育内容,所以,从专业入手,容易激发他们的探求兴趣。因此,在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线上”“线下”课堂都要加强对专业行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大力挖掘专业行业内模范人物先进事迹、历史发展中的思政资源、理论发展背后的哲学原理、地区行业改革发展的成就,等等,将其转化为思政教育教学的优秀资源,使其成为思政理论的有效载体,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工具。

另一方面,从现有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式上来看,无论是“线上”课堂还是“线下”课堂,都过于简单和单调。现在的“线上”和“线下”课堂对资源的使用,多是将各类实事、红色景区资源、网络空间的争论等,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进行简单的例举,以此来阐释思政理论。这种形式的资源利用,虽能一定程度地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但资源的作用并未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而且这种形式的教学也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兴趣。如果能够利用慕课平台这个“线上”课堂,发布由授课教师亲自讲解的与课程相关的红色资源视频,或是以授课教师为主导、多个学生参与的,围绕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生敏感问题进行的座谈式讨论或问答,或是师生进行的社会访谈,或是由师生编导的围绕重大事件、热点问题的情景剧等,那么,资源的利用效率会大大提高。一是学生对有自身参与的资源会大大提高兴趣,思考必然也随之而加深;二是年轻教师更容易适应这些教学方式,可以较多地参与其中,也就有机会更多地展现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因此,在混合式教学中应该加强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拓宽授课形式,将优秀的资源多样化地展现给学生,充分发挥其思政教育教学的辅助功效。

结语

基于慕课理念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当前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较为有效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实施的时候,这种教学方式必须坚持“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主从关系,合理适度地运用“线上”“线下”两个课堂,多方面开发各种社会资源和专业行业资源,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思政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思考,切实满足他们对理论的需求,使教学内容真正入其脑、入其心,并受益终身。此外,加强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培养,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思政课教学要求和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师队伍,将助益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的最终达成。

猜你喜欢

思政课线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