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2020-12-11李晓燕王继成沈阳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0866渤海大学党委辽宁锦州03

关键词:基地育人大学生

李晓燕 王继成(.沈阳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0866;.渤海大学党委,辽宁锦州03)

实践是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践育人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这一重要论述表明,高校教育只有结合社会实践,才能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也明确提出,将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扎实推进实践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这些重要论述为高校实践育人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实践育人的基本内涵

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措施和重要环节。对于实践育人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张文显认为,“基于实践的观点而形成的育人理念,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开展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新型育人方式”[2]。申纪云认为,“要正确认识实践育人,应该从三个层面来把握内涵。第一,实践育人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的基本要求;第二,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的内在需要;第三,实践育人是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实践的统一”[3]。黄蓉生认为,“高校实践育人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根本依据,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活动规律,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以开展与学生专业发展和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实践活动为途径,以引导大学生坚定跟党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和不断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4]。综合分析这些论述,笔者认为,实践育人是在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及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之上,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逐步了解社会的同时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最终能更好地服务社会的一种教育形式。

二、高校实践育人的时代价值

(一)促进社会创新型人才培养

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当今,中国处于最好的发展时代,高速的发展使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表明,国家把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升到全面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开拓视野,是思维的飞跃。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才会碰到新情况新问题,才需要他们用自身储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当已有的思维体系与现实问题产生冲突时,为了解决问题,大学生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产生新的想法,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激发出创新意识。社会实践除了可以检验新想法的可行性之外,还可以把新想法上升为理论,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理论架构,从而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能力。

(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通常,大学生所接触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依托高校开设的政治理论课,而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理论说教,导致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不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被动学习,没有兴趣。而通过实践教学则不同,一方面,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5],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去检验所学理论的科学性。譬如,大学生可以带着在课堂上理解的思想政治理论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去实实在在地感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譬如,通过参观红色基地,可以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更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换来的,今天的和谐社会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抵御西方错误思潮的能力。通过实践育人,可以弥补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的短板,并助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真学、真懂、真用,进而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认同感,提升政治理论素养。

(三)促进大学生准确自我认知

从严肃紧张的高中生活走过来,进入大学校门,大学生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是,由于大学生阅历较少,自控能力也不强,因此经受不住诱惑,遇到问题更经不起社会的“千锤百炼”,所以,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性,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底蕴积极观察社会,主动分析思考,努力解决问题,从中积累经验。当然,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会让他们遇到难以解决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当他们凭借已有的知识储备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需要他们被迫进行自我调整,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难,进而达成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抗压能力、受挫能力得到了提升。此外,参与实践活动还会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能力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能力并不完全匹配,从而激发他们刻苦钻研、努力求学,积极向社会需要的方向努力的斗志。

(四)加深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毛泽东曾说:“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么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说,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6]因此,理论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以证明其可行性。当前,中国处于最好的发展时代,社会需要大量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具有创新意识、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抽象的理论知识,而科学的理论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才能让大学生真正领悟理论的深刻内涵。同时,让大学生带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导向去观察社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既可以检验学生所学理论的正确性与科学性,让所学理论尽快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科学理性的思维模式,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高校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到位

一是大学生对实践育人的认识程度不够,缺乏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二是高校举办的一些实践活动虽然能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社情、党情,但是对参加对象的要求较高,即要求是党员的同时还要是出类拔萃的学生干部,高标准限制了大学生整体对社会实践的诉求。

(二)社会实践能力提升效果不明显

目前,多数高校组织的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校园活动等。社会调查确实让大学生步入社会实实在在地去调查,勤工助学的一些岗位也确实帮助大学生缓解了经济困难,但是,这些活动没有让大学生真正地深入基层,没有真正地贴近生活地锻炼学生,所以,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因这些活动而得到有效提升。

(三)稳定的实践基地数量不充足

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当前,高校的实践基地建设存在数量少、不稳定的问题,有限的实践条件不能满足大学生整体的实践需要,所以大学生只能利用寒暑假自行联系实践单位。但大学生自己联系的实践活动往往随意性较大,且收效甚微,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达到实践育人的目标。

(四)实践育人体系不够健全

一是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力。虽然高校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但是对于实践环节的计划和时间安排缺乏科学性,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力,仅凭校团委的“单打独斗”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二是评价机制不完善。对于实践活动的开展,更注重开展的次数,片面地关注实践活动的成果,而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譬如,在暑期安排的社会调研活动,活动结束之后确实是对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颁奖和鼓励,但并没有对调研前后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考量,也没有相应的考核激励举措。

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改进策略

(一)更新观念,提升对实践育人的重视程度

一是高校要转变以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不能把实践的作用简单地看成学校教育的延伸、理论课的延续。党委要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根据职责权限成立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领导牵头,把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财务处、科研处、保卫处和后勤管理处等组织起来,统筹学校的实践育人工作,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及细则。而且,要把实践育人工作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落实好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引导大学生重视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营造一种重视实践育人的校园氛围。此外,高校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实践育人工作方案的策划、落实应该照顾到全体学生。二是教师要树立实践育人理念,要把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通过实践让学生把掌握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在对实践活动的组织和执行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学生的主体需求作为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大学生应该主动摒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要明白社会上需要的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要由被动践行变为主动实践,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地参加实践活动,实现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

(二)提高专业能力,增加实践育人的专业特色

高校是向社会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主阵地,因此,高校实践活动的设计应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并基于学生的专业开展既具有专业特色又有技术含量的实践活动。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实践活动的需求不同,所以要依据专业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育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譬如,新闻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创办杂志,扮演记者和编辑的角色;经管类的学生可以组建消费者保护协会,向消费者提供权益保护的相关服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做个网络管理员,净化校园网络环境;思政类的学生可以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研究协会,通过宣讲,让更多的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以专业特色为特点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巩固专业知识学习,而且加快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再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提高了高校教书育人的质量。

(三)拓宽渠道,为实践育人工作注入动力

除了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践基地之外,还要整合校外的各种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不断拓宽实践育人的渠道。在让大学生增加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树立为国家建设做贡献、树立服务人民的远大志向。一是要突出实践基地的特色。建立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大学科技园,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要联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学工基地、学农基地、学军基地等[4](38)。二是要体现实践基地的共建性。要本着“合作共建、互利共赢”的原则,从企业的建设发展和满足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需求的双赢角度出发,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实践场地和专业的指导教师,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输送优秀毕业生。政府应该大力扶持高校与企业共建的实践基地,加大经费的投资力度;企业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配合政府,积极与高校共建实践基地,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供实践场所;高校应借着政府营造的大环境,挖掘资源,建立高质量的实践基地。三是加强与基地的沟通交流。及时总结双方合作的经验与不足,主动了解基地所在地方或者单位的现实需求,主动向基地反馈高校自身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7],使社会实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强有力的作用,真正实现学生受锻炼、基地出效益的目的,确保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稳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四)构建科学体系,为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保障

一是高校各个部门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高校的各个部门要利用好自身可以调动的资源,促进实践育人工作在各个环节的快速、高效落实,最终达到学校有组织、学院有落实、班级有配合的效果。每个部门都应该根据职责范围做好分内之事,形成实践育人的合力,共同为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高校不应该只注重对实践育人结果的评价,也应该注重对社会实践前期、中期、后期各个阶段的考核与评价,并制定细致且科学的评价标准,把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促进下一次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坚持把过程体验和成果收获结合起来,既要看到大学生实践报告等成果,又要看到大学生的实践态度及表现;坚持大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既要通过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了解真实信息,也要结合实践基地和教师评价,综合考察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三是完善对大学生实践效果考核的激励机制。把考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评优、入党等活动挂钩,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

结语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高校应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夯实思想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社会实践来帮助大学生理解理论思想的科学性和指导性,进而能够以科学的理论视角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最终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基地育人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秘密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