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立场的班级室内区域环境改造

2020-12-10冯鑫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环境材料班级

冯鑫

儿童是独特好奇、积极主动以及渴求关系的学习者。教育对儿童的巨大影响,是以环境作为工具,让儿童受到环境的浸染,从环境中获得一切,并将其化为己有。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适宜性环境,应根据儿童当下的兴趣和需要,适时地投放各种开放性的游戏材料和相应的支持性资源(各种工具、工具书、绘本、实物、图片、视频等),持续支持幼儿进行多样化的深度学习与探究。

针对目前班级区域环境中的空间规划不够合理、工具材料杂乱、墙饰环境缺少启发性等共性问题,我们尝试从儿童立场、课程视角以及游戏精神等层面出发,围绕区域环境的适宜性调整和区域材料的动态性调适两个方面,对班级环境进行了反复的研讨与审议,更好地支持和引发儿童的自主性和多样化的学习。我们主张,要基于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听取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的主动参与,不断调整和创设出适合儿童发展的支持性环境,从而将环境改造过程转变成真实的课程实施过程,努力创设温馨、开放、富有美感的适宜性游戏环境。

一、区域环境的适宜性调整

适宜性环境不是课程实施的工具,其本身就是课程,是一种充满缄默智慧的隐性课程。儿童是在游戏和生活中通过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进行学习,如何让他们每天身处其中的班级环境变得更加优美、温馨和有序?如何通过环境适时地呈现问题、分享经验,有效地引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行为?如何让儿童在与环境的有效互动中激发内在潜能,实现主动发展?在区域环境的适宜性调整过程中,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全园总动员”“全员齐参与”的環境适宜性改造。

1.全园大调整,让整体环境更加优美、和谐

蒙台梭利强调,环境要能解放精神、促进独立并且允许活动,同时优美、安全和有序。以前,班级环境色彩杂乱,地面、桌椅、玩具柜、容器等色彩斑斓,走廊和教室琳琅满目,“满”“花”“闹”“乱”的班级环境,无法支持儿童的深度学习,更不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良好发展。于是,我们实行“全园总动员”,在全园范围内统筹调整家具、地垫、玩具柜、玩具筐、背景墙的颜色,统一协调各个班级室内的色彩。另外,教师充分发动家长资源,广泛搜罗可利用的环境材料,并结合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添置中性色的地毯(垫)、纱幔、藤编容器、自然物以及生活中的小物件等,让班级环境温馨、优美、和谐。

2.全员齐参与,让区域环境更加适宜、有序

环境为儿童提供了材料、工具以及与他人进行互动的背景,并对儿童习得知识起到关键作用。创造一种激励儿童学习的环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兴趣,聆听他们的想法并做出回应。因此,在区域环境的改造中,我们最大化地合理利用各类空间资源,巧妙利用本土优势资源和园内资源,合理规划各个游戏区域的环境。

首先,我们对室内游戏区域的布局进行反复调整,重点关注区域位置、空间大小等适宜性问题;其次,去掉各个游戏区的标牌,打破各区之间的界限,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材料,做自己想做的事,玩自己想玩的游戏,不再被限定“各个游戏区只能玩指定的游戏”;第三,环境改造的过程尝试让幼儿参与其中,将环境改造过程转变成课程实施的常态过程,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共同打造幼儿需要且深受幼儿喜爱的适宜性环境。

例如,在优化自然角环境的过程中,师幼共同对自然角进行全面大改造,从种植内容到种植材料,从空间摆放到整体管理。教师放手让班级幼儿充分讨论如何建设班级自然角,如班级幼儿经过讨论后,提出“我们需要一个画画的地方,把这些漂亮的花草画下来”“我想把科学区的放大镜拿过来,看看小蝌蚪有没有眼睛”……通过师幼的共同讨论与协商,全体人员一起行动,将所有植物进行重新统计、归类并放置到阳光充足的地方;帮助小动物重新找到适宜的家;添置了画架以及相关的主题绘本等,支持幼儿开展写生活动;找来废旧水果篮,并摆放了尺子、放大镜等可能用到的观测工具和工具书,支持幼儿进行观察探究活动;添置书写桌和纸笔,支持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和统计。在环境改造过程中,儿童展现出了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大胆调整的学习状态,让我们看到了每个儿童都有与生俱来的发展潜能,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儿童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

二、区域材料的动态性调适

材料是学习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活动区角充满精心选择各种材料时,儿童将沉浸在无尽的可能性之中,尽情地探索和创造。在区域材料的动态调整中,教师根据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当下的兴趣与需求,围绕材料形式、材料数量、材料呈现、材料投放、材料审议、材料购置等方面,借助现场的观察与审议、专家指导等研讨方式,对区域材料投放进行反思式和渐进式的调整、改进和优化。

1.材料形式由成品到创意改造,让材料本身更具开放性

开放式材料能满足儿童的不同发展需求,并能长期保持他们的兴趣,推动儿童创造力和深度思维的发展。冯晓霞教授在2019年“安吉·真游戏”国际研讨会中做了题为《安吉游戏中的深度学习》主题报告,该报告中指出:低结构、高开放的游戏材料和不确定的情境中包含着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经验迁移、思考(包括反思)与创造、沟通与合作的空间,引发深度学习。为了进一步开发游戏材料的可变性和“一物多玩”,我们发动教师对现有的游戏材料进行大胆改造,赋予材料更多的操作、探究、想象和创造的空间,着重挖掘玩具和材料的开放性,更好地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一是通过加工与创编,让材料有更多连接与组合。例如,可以选取不同规格和颜色的雪糕棒,通过打孔、粘贴磁片等方式,辅以各种可供幼儿自主拼装、连接的小工具(螺丝、夹子等),让不同尺寸的雪糕棒可以实现更多的拼插、连接、组合和变化,支持幼儿更好地进行创造性游戏。二是通过添加与组合,让材料之间生发出更多变化。如彩色方块积木单独投放时,幼儿只能进行简单拼摆和建构,后来我们设计制作了与方块积木尺寸匹配、适合不同年龄班幼儿使用的三种不同规格的木质方格操作板(小班10×10个格子、中班15×15个格子、大班20×20个格子),并将其与彩色方块积木一起投放,从而引发了幼儿多种创意游戏,有拼摆造型、立体建构、记录分享等,巧妙地将数量感知融入幼儿的操作活动。又如,最初的建构区只投放了单一规格的小木棒,幼儿仅能利用桌面或地面进行拼摆造型,后来班级教师发现家中简易衣柜拆下的连接组件正好可以套在小木棒上,于是教师将这些组件投放到木棒建构区,同时又投放了长短不同的木棒(按不同的倍数关系,如0.5倍、1.5倍、2倍等),实现了木棒的自由组合与连接,更好地支持幼儿进行立体化的创意建构。

2.材料数量由精减到有机添加,让材料投放更具适宜性

在班级游戏区材料调适的过程中,我们依据幼儿当下兴趣和需求,加强现场审议,围绕先“减”后“加”的调整思路,进行反复研讨和调整。第一步,做“减法”,让材料更突出、更适宜。在区域环境的改造中,研究小组进入班级现场,进行现场诊断和研讨,分析与研究各游戏区材料投放的适宜性问题,引导师生对投放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去除不适宜的工具和材料,减类别、减数量,以期更好地引发幼儿的关注与学习。第二步:做“加法”,让材料更具针对性和支持性。材料精减以后,如何根据幼儿当下的兴趣和需求,适时适量地进行动态性补充,让环境和材料更具支持性?为了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多样化学习,各班级在不同游戏区里适时投放了具有启发意义、供幼儿持续探索的各类资源,如自然材料、工具、实物、绘本、参考图片、幼儿作品、画架、记录表等辅助材料,更好地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促进幼儿各方面协同发展。同时,我园确立了“大资源”观,班级区域和园所的公共游戏区域根据空间条件和实际需要,集中或分散设置相应的资源中心,每个游戏区域中的幼儿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活动需要从“资源中心”自主取用所需工具和材料,使用后放回原位即可,从而为幼儿进行个性化的游戏与探究提供更加开放的资源支持。

3.材料呈现由随意到精心设计,让材料介入更具目标性

环境和材料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尝试将教育目标更好地隐含在环境与材料中,引导幼儿在自主操作与探究中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例如,彩色塑料小糖果的三种不同投放方式引发了幼儿不同的游戏与学习:(1)将四种颜色小糖果混在一起放在一个塑料筐中,同时投放一些钓鱼线,小班幼儿随意地穿了一会儿,就开始将小糖果撒得到处都是,场面一度出现混乱;(2)提供一筐四种颜色塑料小糖果和四个一次性小碗,小班幼儿自发进行了颜色分类的活动;(3)在排序操作纸上,将两种颜色小糖果按照ABAB、AABB的排列规律在操作纸上排出两组并用宽胶带固定好,制作成AB交替排序的半成品操作卡和完全空白的排序操作卡,不同能力的中班幼儿会自发地选择相应的操作卡,进行交替排序的操作练习。

引人注目的展示能吸引儿童的眼球,激发儿童的兴趣,吸引儿童去观看并触摸。甘迪尼说:“摆放良好并引人注目的材料,可以提示儿童能做什么……”。将游戏材料进行艺术性的陈设,可以让其更具吸引力,更好地吸引幼儿与之进行充分互动。因此,在游戏区投放新材料时,教师需要反复地进行现场调试,力求能够适应幼儿当下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如教师在美术区投放与当下季节或主题相关的绘本,会有意地将相关画面打开并放在展示架的醒目之处,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创作兴趣。

4.材料投放由单一到丰富多样,让材料支持更具多元性

材料的投放要能体现园所的教育理念,要以儿童为本,思考如何为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活动进程中的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持性工具和材料,强调材料的支持性和启发性。为了进一步探讨资源和材料如何进行深度利用,我们组织了专题性的现场操作和体验研讨活动。

在现场操作中,每个研究小组从南瓜、山芋、玉米等材料中选择一种作为主要材料,并进行充足的准备,如选择南瓜为主要材料的小组,需要收集形状(大小、长短、粗细等)不同、颜色(黄色、绿色)不一的南瓜,以及可能用到的辅助工具与材料(如测量、称重、观察、美食制作、艺术创作等需要的工具与材料)。在体验研讨中,每个教师都身兼双重身份:一是“幼儿”身份,教师需要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会用这些材料做什么,以及我应该怎么做”;二是“教师”身份,需要思考“如何呈现出每种材料的多样态和多规格,进而为幼儿的深度探究提供更多的可能”“如何提供多元、开放、适宜的工具和材料,隐性地支持幼儿的探究与学习”等。

经过研讨,我们梳理出材料投放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基础材料尽可能多样态。为了让材料能引发幼儿的多样化学习与探究,材料投放时要充分关注材料的多种样态,如秋天投放南瓜时可提供不同长短、颜色、大小、形状的各类南瓜资源,让其蕴含多种探究的可能性;二是辅助材料尽可能多元化。适宜的工具和隐性的材料支持能够引发幼儿进行主动探究与学习,如提供多样态南瓜资源的同时,我们会投放支持幼儿自主观察、测量、分类统计等多种探究活动的工具和材料,引发和支持幼儿主动对南瓜资源进行多样化探究。

5.材料审议由粗放到共同参与,让材料利用更具支持性

在材料的适宜性调整过程中,我们在专家指导下采用现场审议的方式对各个游戏区投放的材料进行分析、调整和反思,研究如何让材料从“找来”转变为“用好”,让其真正成为幼儿可观察、可操作、可探索的游戏材料,使幼儿在与之充分互动中主动建构新经验,获得新发展。

我们分阶段对材料进行层层审议:一是使用前的分析性审议。对于还未投放的材料,教师需要进行充分分析,如“材料的教育价值是什么”“可能引发哪些活动”“幼儿从中可能获得哪些新经验”“投放多少适宜”“还需要同步投放哪些辅助性的工具和材料”;二是使用中的研讨性审议。在材料使用过程中,教师要借助有目的的持续性观察,依据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判断材料使用情况,对利用率不高的材料要及时进行精减,对不适宜的材料进行及时调整,力求让材料更好地体现园所的课程意识,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三是使用后的反思性审议。教师需要充分关注材料的深度利用情况,如“怎样可以用得更好”“这些材料突出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哪些支持”“還有哪些可以拓展的空间”。

6.材料添置由统购到独立自主,让材料种类更具个性化

以前,班级玩具材料的添置,主要由幼儿园后勤部门统一购买后分发给班级,这也导致了共性化的玩具和材料很难满足不同班级、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使用需求。于是,我们改变了采购方式,每个月给予班级一定的材料经费,发挥班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各方资源,广泛搜集和添置富有创意、操作性强的各类游戏材料。“减政放权”后,我们欣喜地发现班级游戏区中个性化和开放性的材料越来越多,更好地引发了幼儿的多样化学习。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发展适宜性视角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D/2018/02/367)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环境材料班级
班级“无课日”
环境清洁工
可爱的小瓢虫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材料
漫观环境
摇摇鹅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