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12年隋炀帝第一次远征高句丽的隋军军团编制问题研究

2020-12-10郑东珉

公关世界 2020年22期
关键词:高句丽隋炀帝

郑东珉

摘要:本文通过参考参与过隋炀帝第一次远征高句丽的人物列传或墓志铭等,考察了整个隋军的军团编制。关于陆军的编制,以前以隋炀帝诏书的内容为基础,认为有“24军和天子六军”等共30个军的编制。但我们能够看到,除诏书中的30个军之外,还有遂城道军、增地道军、险渎道军、蓋牟道军、新城道军、卢龙道军等6个军,参考“每天有一个军从涿郡出发,用了40天才得以出发完毕”的资料,可以推定隋朝陆军的编制有40个军。水军仅编制了沧海道军一个军, 兵力数量约为70,000人。那么,可以推定陆军的兵力数量约为1,063,800人, 在40个军中,推定34个军各军兵力数量约为25,000多人, 天子六军各军的兵力数量大致为35,000多人。

关键词:隋炀帝 隋军 高句丽 接境

581年,北周左大丞相杨坚篡夺了外孙静帝的皇位,建立了隋朝。此后,隋朝585年战胜了最大的威胁势力东突厥,589年动用50万兵力灭陈,统一了中国,同时成为东亚最大的强国。在成为东亚最大强国后,隋朝开始积极对外扩张,在此过程中,高句丽就是与之发生冲突最多的国家之一。598年高句丽攻击辽西后,隋朝和高句丽分别于598年、612年、613年和614年共进行了四次战争。

隋朝和高句丽的战争,不仅是当事国,还给周边的许多势力带来了影响,撼动了东北亚的国际秩序,因此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尤其是612年的战争,也就是隋炀帝第一次远征高句丽,记载比较丰富,一如《隋书》编纂人所说,隋朝动用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兵力,这一点更为引人注目。据史料记载,当时隋朝出动了1,133,800人的兵力,关于这一兵力数量的真伪和隋军的军团编制及兵种构成等,研究活动非常活跃。

通过上述研究成果,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了解参与612年隋炀帝第一次远征高句丽的隋军的面貌,但另一方面,仅参考《隋书》本纪及礼仪志、《资治通鉴》等有限的记载,也暴露出了无法解决各史料之间彼此矛盾的问题的局限性。尤其是根据史料内容,对隋军军团的编制和陆军各军兵力数量的了解不同,有不少研究成果未能提出相关问题或给出见解。

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参考参与过隋炀帝第一次远征高句丽的人物列传或墓志铭等,考察整个隋军的军团编制。关于本文所关注的每个个人事迹的记载,能在某种程度上对了解《隋书》本纪及礼仪志、《资治通鉴》等未涉及的隋军面貌提供补充。

一、隋军的军团编制

隋炀帝第一次远征高句丽,是在612年1月隋军集结于涿郡的情况下,随着隋炀帝下诏讨伐高句丽而开始的。关于当时参与远征的隋军军团编制及兵力数量,以下记载值得关注。

A-①.[大业八年(612)春正月]壬午,下诏曰“……左第一军可镂方道,第二军可长岑道,第叁军可冥海道,第四军可盖马道,第五军可建安道,第六军可南苏道,第七军可辽东道,第八军可玄菟道,第九军可扶馀道,第十军可朝鲜道,第十一军可沃沮道,第十二军可乐浪道。右第一军可黏蝉道,第二军可含资道,第叁军可浑弥道,第四军可临屯道,第五军可候城道,第六军可提奚道,第七军可踏顿道,第八军可肃愼道,第九军可碣石道,第十军可东暆道,第十一军可带方道,第十二军可襄平道。……又沧海道军舟舻千里,高帆电逝,巨舰云飞,横断浿江,迳造平壤。……”总一百一十叁万叁千八百,号二百万,其餽运者倍之。癸未,第一军发,终四十日,引师乃尽,旌旗千里(《隋书》卷4·帝纪4·炀帝下·大业八年春正月)。

A-②.[大业七年(611)]于是每日遣一军发,相去四十里,连营渐进。二十四日续发而尽。首尾相继,鼓角相闻,旌旗亘九百六十里。天子六军次发,两部前后先置,又亘八十里。通诸道合叁十军,亘一千四十里。……御营内者,合十二卫、叁臺、五省、九寺,并分隸内外前后左右六军,亦各题其军号,不得自言臺省(《隋书》卷8·礼仪3·大业七年)。

A-③.[大业八年(612)春正月]壬午,诏左十二军出镂方、长岑、溟海、盖马、建安、南苏、辽东、玄菟、扶馀、朝鲜、沃沮、乐浪等道,右十二军出黏蝉、含资、浑弥、临屯、候城、提奚、蹋顿、肃慎、碣石、东暆、带方、襄平等道,骆驿引途,总集平壤,凡一百一十叁万叁千八百人,号二百万,其馈运者倍之。……癸未,第一军发,日遣一军,相去四十里,连营渐进,终四十日,发乃尽,首尾相继,鼓角相闻,旌旗亘九百六十里。御营内合十二卫、叁臺、五省、九寺,分隶内、外、前、后、左、右六军,次后发,又亘八十里(《资治通鉴》卷181·隋纪5·炀帝大业八年春正月)。

对资料A进行分析可知,隋军大致分为陆军和水军。首先是陆军,由24个军和天子六军组成。其中,24个军又分为左翼和右翼各12个军。左翼有第一军镂方道军、第二军长岑道军、第三军溟海道军、第四军盖马道军、第五郡建安道军、第六军南苏道军、第七军辽东道军、第八军玄菟道军、第九军扶余道军、第十军朝鲜道军、第十一军沃沮道军、第十二军乐浪道军。右翼有第一军黏蝉道军、第二军含资道军、第三军浑弥道军、第四军临屯道军、第五郡候城道军、第六军堤奚道军、第七军踏顿道军、第八军肃慎道军、第九军碣石道军、第十军东暆道军、第十一军带方道军、第十二军襄平道军。天子六军有内军、外军、前军、后军、左军、右军。

从24个军名来看,可以发现11个乐浪郡属县,3个玄菟郡属县,3个辽东郡属县,3个高句丽要地的地名,还有4个其他名称等,大部分是以汉属县或高句丽要地的地名来命名的军名。笔者认为如此命名军名的原因,是为了明确攻击目标。而且参考天子六军“御营内合十二卫、三台、五省、九寺,分隶内、外、前、后、左、右六军”的记载,推测该军队原本是护卫隋炀帝和文武百官的军队。

传统上认为,以资料A的记载为基础,隋朝陆军有24个军和天子六军(御营六军)共30个军的编制。但下面的资料却表现了背离传统说法的情况。

B-①.[大业八年(612)六月]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出扶馀道,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出乐浪道,左骁卫大将军荆元恒出辽东道,右翊卫将军薛世雄出沃沮道,右屯卫将军辛世雄出玄菟道,右御卫将军张瑾出襄平道,右武候将军赵孝才出碣石道,涿郡太守检校左武卫将军崔弘昇出遂城道,检校右御卫虎贲郎将卫文昇出增地道,皆会于鸭绿水西(《资治通鉴》券181·隋纪5·炀帝大业八年六月)。

B-②.[大业]七年(611),皇帝躬秉武节,致讨辽左,谋彼元师,非才莫居,以公统险渎道,用怀胜略(「范安贵墓誌铭」)。

B-③.辽东之役,领左骁卫长史,为盖牟道监军,拜朝请大夫,兼治书侍御史。宇文述等九军败绩,帝令元按其狱(《隋书》卷71·列传36·游元)。

B-④.从征高丽,领新城道军将,加光禄大夫。十年,帝复征辽东,遣敏于黎阳督运(《隋书》卷37·列传2·李敏)。

B-⑤.辽东之役,领武贲郎将,寻以本官兼检校太府,卫尉二少卿。明年,又领武贲郎将,为卢龙道军副。会杨玄感作乱,……(《隋书》卷73·列传38·梁彦光)。

首先,资料B-①提到,612年远征高句丽时,隋军攻打高句丽的辽东城并不顺利,因此设有关于以直接进军高句丽首都平壤城为目的而编制的别动队,还提到了作为别动队参战的军名。但“遂城道军”和“增地道军”的军名,没有出现在资料A中。在资料B-②中,有记载称范安贵作为险渎道军参战。在资料B-③中,有记载说游元作为蓋牟道军参战,但随后的记载称“宇文述等九军败绩”,由此可见,他是在612年参战的。而上面提到的险渎道军和蓋牟道军,也是资料A中未出现的军名。上述军名中的遂城和增地是乐浪郡属县,险渎是辽东郡属县,蓋牟为高句丽的要地地名。如前所述,可以知道资料A中的24个军名也大部分是汉属县或高句丽的要地地名,因此筆者认为遂城道军、增地道军、险渎道军、蓋牟道军不可能与资料A中的24个军重叠。也就是说,这4个军是资料A中未曾出现的另外的军队。

在资料B-④中,记载称李敏作为新城道军参加了远征高句丽,无法准确得知他是何时参战的。但记载前面说他大业10年(614年)也参战了,由此可以认为应该是在612年或613年。但资料中说李敏是作为新城道军的“军将”参战的,关于这一点,612年远征高句丽时各军最高指挥官的正式称呼为“大将”,613年远征高句丽时改称“军将”的见解值得关注。根据这一见解,可以认为李敏是在613年参加了远征高句丽,而不是612年。但就杨义臣、王仁恭、薛世雄等的《隋书》列传来看,记载称他们在612年远征高句丽时作为“军将”参战。因此,很难认为使用了“军将”这个称呼,就肯定是在613年参战的。但笔者也认为,613年远征高句丽时改称“军将”的见解是有道理的。那么,为什么《隋书》列传对参加612年远征高句丽的人物称呼为“军将”,而不是“大将”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隋书》列传的编纂人将613年远征时改称的“军将”称呼上溯到了612年远征高句丽时。

另一方面,军名中的“新城”是高句丽的要地地名,目前推定为抚顺高尔山山城。高尔山山城位于从辽东经浑河、苏子河、浑江、新开河至国内城的自高句丽初期就有的古老交通要道,它不仅是从辽东平原进入鸭绿江中游的关口,还是通往许多方向的战略要地。因此,新城作为4世纪以来高句丽最具代表性的要地,经常出现在文献当中。从新城的重要性来看,笔者认为它足以被作为612年远征高句丽时编制的军名。

在资料B-⑤中,记载称梁彦光在613年远征高句丽时作为卢龙道军参战。可以看到,613年远征高句丽时编制的军名里,除了卢龙道军,还有扶余道军、碣石道军、朝鲜道军、踏顿道军、沧海道军等。其中,除卢龙道之外的其他军名,都可以在612年远征时编制的军名中看到。由此可以推定,612年远征高句丽时编制的军名,在613年远征高句丽时也被原样使用了。由于没有关于613年参与远征高句丽的隋军兵力数量的记载,无法得知其详情,但考虑到613年比612年远征高句丽时兵力相对较少,笔者认为613年远征高句丽时选择新军名来编制军队的可能性很低。也就是说,“卢龙道军”也很可能是612年远征高句丽时就有的军名。

如果上述推论正确,可以得知612年远征高句丽时隋朝陆军的军名有资料A中的24个军和天子六军以及资料B中的6个军等,共有36个军。那么,考虑到资料A-①和③中的记载称“隋朝陆军每天有一个军从涿郡出发奔赴高句丽,用了40天才全部出发完毕”,不同于传统的说法,隋朝陆军很可能由“34个军和天子六军”等共40个军编制而成。

以前认为隋朝陆军由“24个军和天子六军”等共30个军编制而成的原因,是因为资料A-①和③,也就是隋炀帝诏书的内容。但笔者认为,以该内容为基础就确信隋朝陆军由30个军编制而成,是有问题的。考虑到隋炀帝是在612年1月颁布的诏书,可以认为诏书是以612年1月之前获得的资料为基础撰写的。也就是说,并没有反映出612年1月以后的情况。612年1月颁布诏书之后,在向最前方军需物资补给地——泸河镇或怀远镇进军的过程中,隋朝军完全有可能出现军团编制的变化。又或者是在612年1月之前,也就是在以已经掌握的资料为基础撰写诏书期间,也有可能出现军团编制的变化。很难以只反映了特定时间点(612年1月)之前情况的诏书内容为基础,就认为隋朝陆军在整个战争期间都是由“24个军和天子六军”组成的。

到这里,笔者考察了隋朝陆军的编制。那么,水军又是如何编制的呢?有见解认为,资料A的24个军中,有以设置在韩半岛的汉属县地名命名的军队,即:溟海道军、朝鲜道军、乐浪道军、黏蝉道军、含资道军、浑弥道军、临屯道军、堤奚道军、碣石道军、东暆道军、带方道军等11个军是水军。这种见解的基础源自一种推论,该推论认为军名为各军的实际进军地点,水军是跨海抵达的位于韩半岛的地区。但并没有发现可以将上面提到的11个军看做水军的根据。

另一方面,资料A-①中列举了陆军的24个军,随后出现了“沧海道”。参与过隋炀帝远征高句丽的王安的墓志铭记载,他担任过沧海道行军司马。就此来看,沧海道很可能是军名。考虑到其后记载称“舟艫千里,高帆电逝,巨舰云飞,横断浿江,迳造平壤”,笔者推定沧海道军是水军。沧海道军由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水军从东莱出发,入浿水(大同江)抵达平壤城,不仅进行战斗,还肩负着和陆军会合,补给军粮的任务。

二、隋军的兵力构成

如上所述,612年隋炀帝第一次远征高句丽当时,隋军有陆军的40个军以及一支水军编制而成。那么,动员参战的人员有多少人呢?根据资料A-①和③,兵力有“1,133,800人,运送军粮的人是这些人的两倍”。按照上面的记载,相当于兵力有1,133,800人,运送军粮的人员大约有2,267,600人等,一共动员了约340多万人。609年隋朝的户数为8,907,564户,人口为46,019,956人,是说占全部人口约7.5%的人被动员参战,但似乎很难认为这些人都直接参与了远征高句丽。

隋朝在准备远征高句丽的过程中,611年7月征用民夫,将黎仓和洛口仓库的粮食运送至涿郡。而且在向泸河镇和怀远镇运送粮食时,也征用了民夫。此外,还征用了60多万名鹿车夫来运送3石大米。笔者推定,隋朝为了运送粮食而动员大量民夫,相当于“兵力两倍”的运粮人员中,包括了筹备战争期间向涿郡、泸河镇、怀远镇等地运送粮食的民夫。

在资料A中,隋军的兵力为1,133,800人,那么陆军和水军的兵力各有多少呢?关于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注意到的是资料A-①和③之间存在微妙的差异。资料A-①在同时提到陆军和水军之后,说兵力有1,133,800人;而资料A-③中,在只提到陆军后,说兵力数量有1,133,800人。也就是说,资料A-①中的陆军和水军加起来为1,133,800人,而资料A-③中仅陆军为1,133,800人。资料A-①的记载来自636年编纂的《隋书》,而资料A-③的记载来自1086年编纂的《资治通鉴》,考虑到《资治通鉴》是引用和参考了《隋书》的二手史料,所以只能以《隋书》为核心来进行考察。而且,在资料A-③中,如果1,133,800人只是陸军的兵力数量,那么应该另外提到水军的兵力数量,但这里并未单独提到水军的兵力数量。就这一点来看,笔者推定1,133,800人是陆军和水军兵力数量的合计。

首先来看一看水军的兵力数量,612年平壤城之战当时,记载说:“来护儿率领40,000人的水军攻城,败走,周法尚摆阵击退了追击的高句丽军。”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认为水军兵力数量远超过40,000人。隋朝在战前的611年4月,曾从长江和淮水以南征用了10,000名水手和30,000名弩手,从岭南征用了30,000名排鑹手。水手明显是作为水军参战的。排鑹手所使用的排鑹,是一种短枪,是一种便于投掷的武器,和陆军相比,这种武器更利于水军使用。因此,笔者推定4月征用的水手、弩手、排鑹手等共70,000人是水军。那么,在1,133,800人的总兵力中减去70,000人的水军,可以推定陆军的兵力数量约为1,063,800人。

如果以陆军的兵力数量为基础来推算陆军一个军的兵力数量,笔者在前面推测隋朝陆军包括天子六军在内,一共由40个军编制而成,因此将1,063,800人除以40,每个军大约有26,000多人。此外,在《隋书》卷37·列传2·李浑传中,记载了身为隋朝将帅的李浑和李敏被指为叛徒,李敏之妻宇文氏为了将李浑和李敏构陷为叛徒,做假证称李浑对李敏说“若复渡辽,吾与汝必为大将,每军二万余兵,固以五万人矣”。虽然李浑和李敏的的对话是假,但可以认为对话的内容是以当时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捏造出来的,因此笔者认为对话内容本身是可信的。那么,在这段记载的基础上,可以知道陆军一个军的兵力数量约为25,000人。这与以笔者的推论为基础计算出来的陆军一个军的兵力数量几乎无差。

如果陆军各军的兵力数量为25,000人,可以认为与资料B-①的记载有冲突之处。这是因为资料B-①中记载,隋军的别动队“编制成9个军,兵力数量达305,000人”,可以认为陆军各军的兵力数量约为33,900人。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关于这个问题,需要关注参与了612年远征高句丽的杨义臣。杨义臣走到鸭绿水,和高句丽将军乙支文德对战后败北,因承担责任而被免职。由此可知,杨义臣是作为别动队参战的,他隶属的军队是肃慎道军。但肃慎道军并不属于资料B-①中编入别动队的9个军。那么,很可能在资料B-①中的9个军之外,还有其他军编入了别动队。因此,很难以B-①的记载为基础推测陆军各军的兵力数量。如果陆军各军由25,000多人构成,那么隋军别动队不应该是9个军,而是由12个军组成。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陆军各军的兵力数量约为25,000人。但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40个军中的6个军——也就是天子六军——是护卫隋炀帝和文武百官的军队,所以很可能和其他34个军的构成不同。如果34个军各军由25,000人构成,则34个军的总兵力数量约为850,000人。前面推算陆军的总兵力数量为1,063,800人,所以可以认为天子六军的兵力数量是1,063,800人减去34个军的兵力数量850,000人,有213,800人。那么,可以得知天子六军各军的兵力数量大致为35,000多人。

如上所述,率领大规模兵力,612年远征高句丽的隋军,1月从涿郡出发,经临渝关,在与高句丽接壤的辽西(泸河镇或怀远镇)补给军需物资,3月抵达辽水,4月渡过了辽水。隋军渡过辽水后,和高句丽军展开了城墙战,遭遇高句丽军的顽强抵抗,不能继续进军。因此,隋炀帝编制了别动队,想把未能占领的高句丽城池留在身后,直接进军平壤城,但受阻于高句丽的清野战术、后退诱导战术、埋伏战术等,只好撤军。

※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Korea and the 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of Korea (NRF-2017S1A6A3A03079318) 。

参考文献:

[1]金昌锡. 高句丽、隋战争的背景和展开. 东北亚历史论丛, 2007(15) : 121.

[2]隋书, 卷28·志23·百官下.

[3]宁志新, 乔凤岐. 隋炀帝首征高句丽军队人数考.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4(1) : 124.

[4]孙继民. 唐代行军制度研究. 文津出版社, 1995 : 74.

[5]隋书, 卷63·列传28·杨义臣 ; 隋书, 卷65·列传30·王仁恭 ; 隋书, 卷65·列传30·薛世雄.

[6]余昊奎. 3世纪前半~4世纪前半高句丽的交通路和地方统治组织. 韩国史研究, 1995(91) : 15.

[7]隋书, 卷66·列传31·房彦谦 ; 隋书, 卷65·列传3·王仁恭.

[8]隋书, 卷64.

[9]隋书, 卷65.

[10]徐仁汉. 高句丽对隋、唐战争史, 国防部军史编纂委员会, 1991 : 68-70.

[11]王安 墓志铭.

[12]隋书, 卷24·志19·食货·大业七年.

[13]隋书, 卷29·地理上.

[14]资治通鉴, 卷181·隋纪5.

[15]杨秀祖. 隋炀帝征高句丽的几个问题. 通化师院学报, 1996(1) : 51

[16]隋书, 卷63·列传28·杨义臣.

猜你喜欢

高句丽隋炀帝
唐人评价隋炀帝对后世的作用与影响
高句丽文化视觉符号研究
中国北方民族世界文化遗产
隋炀帝爱玩“假招子”
隋朝末年的“奇人”宇文化及
隋朝“江都之变”风云
高句丽研究历程及其成果
李渊起义
乱世飘摇中的纵横捭阖
隋唐为什么要攻打高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