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2020-12-10叶雪婷
叶雪婷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但社团作用的重要性,还没有普遍受到重视,本文在对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和思考方向。
关键词:社团建设 现状 对策
一、背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提高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立德树人”功能,推动学生社团长期可持续发展,2020年1月份,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印发了《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印发<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教党〔2020〕13号)。根据《通知》精神,很多高校要对学校的社团管理办法进行修改和完善,甚至提出新的社团改革思路,进一步发挥学生社团在思想引领、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关键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社团调查现状及存在的基本问题,对学生社团建设提出相应对策及思考方向。
二、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了全面调查了解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所在学校通过社团指导教师座谈会、社团学生干部座谈会、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社团信息统计等多种方式,对全校学生社团进行了调研及分析,学生社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发展定位、运行保障、社团管理等几个方面问题:
(一)发展定位及建设思路方面
1.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体系的重要部分,但很多高校往往对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视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育人功能,没有意识到有效加强学生社团管理和指导的重要意义,没有真正发挥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营造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作用,没有把学生社团纳入到学校发展战略中。2.学生社团由于缺乏系统规划,社团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很多社团是在“粗放”模式下发展,在“开放”模式下管理,缺少整体发展规划,社团定位不清晰,类型划分的科学性也不够,导致社团发展缺少明晰的思路和明确的方向,只能按部就班,原地踏步,难以找到社团发展进步的突破口,社团发展缺乏持续性。
(二)规范管理及运行保障方面
1.缺乏动态的过程管理。由于大数据动态监管平台的缺失,社团管理缺乏科学引导,社团活动的安全运行无法得到绝对保障,大部分社团及会员注册、社团活动备案、涉外活动审批、活动经费审批及管理、社团活动动态管控及两级管理制度等,与当前的发展形势相比存在滞后性,所谓的动态监管流于形式,以至于存在部分低质量甚至“僵尸”社团。2.缺少有力的运行保障。紧缺的活动场地和社团经费是目前阻碍社团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社团活动运行条件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社团活动内容及层次有待提升。社团活动空间不足或无固定活动场地,各个社团只能以“打游击”的形式申请公共教室来开展社团活动,稳定的社团活动时间和理想的社团活动效果得不到保障,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下降;社团活动经费方面,主要是依靠学校设置专项经费或会员缴纳,平均每年社团活动经费水平有限,无法支撑精品项目和精品活动的高成本和高投入,致使社团缺乏凝聚力与吸引力,更无法实现全面充足的发展。
(三)指导教师及社团干部方面
1.社团指导教师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很多高校尚未建立社团指导教师师资库,师资选聘具有随意性,对社团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管理不够严格,同时,很多社团指导教师纯粹是因为对社团的热爱而担任指导教师,指导社团工作缺少专项补助,仅凭“热情”和“奉献”,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倾尽全力指导社团活动。另外一方面,从调查中也了解到,一些社团指导教师可能身兼数职,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参与社团活动的頻率偏低,社团干部与社团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少;由于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或能力,缺乏社团指导方面系统化的订单式培训,无法对社团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指导,影响社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2.社团学生骨干经验能力有限。社团学生负责人本身在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演讲沟通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缺乏一定的实际管理经验,以至于仅仅依靠人际关系维系社团的运行和发展,从而导致社团稳定性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社团内部没有建立规范的活动管理机制,管理人员之间沟通交流少,时间合理分配能力差,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活动质量不高,社员凝聚力不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四)社团运行及活动开展方面
1.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随着社团种类和数量的快速增长,一些社团在举办活动时往往没有认真思考、精心策划,没有立足社团本身的优势和特点努力培育独特的社团文化,没有独特的发展理念和内涵,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沿用以前的固定活动模式,活动没有创新,社团失去发展活性。2.社团活动质量参差不齐,发展驱动力有待提升。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日益多元化,但社团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持久性不强、层次也不高,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娱乐性活动多、提升素质的活动少等,社团活动的同质化倾向比较明显,重合开展的活动多,活动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吸引力和持续力,社团作为第二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呈现不断弱化趋势。3.品牌项目不突出,品牌社团难以形成。社团品牌是社团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根本保障,但是一些社团举办活动特色不鲜明,没有将学生需求和特点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以至于高质量社团活动少,有影响力的社团活动少,因此同学参与社团活动的评价反馈低,无法形成品牌效应,不能被广大学生所认可和接受,
三、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思政引领,提高社团统一认识。高校党委的高度重视是促进大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从行政班子到各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都应当要牢固树立“全国抓思想政治引领”的意识,把思想政治引领贯穿社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育人功能,支持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发展。要加强党建带团建,把党建、团建与社团建设有机结合,切实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加强思政教育类社团建设,实施开展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和育人研究工作,将社团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进一步提高社团育人效果。
(二)科学定位,明确社团发展方向。高校学生社团的基本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凝聚广大青年学生,坚持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积极开展方向正确、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丰富课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促进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主阵地,在校园思想引领、文化建设、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当从学校的发展稳定和学生的成长成才的高度认识社团、重视社团,把学生社团建设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纳入学校发展战略中进行整体规划。
(三)加大支持,保障社团有序运行
学校党委应鼓励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发展,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规范和理顺学生社团的管理体制,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和支持,在经费、场地、设备、条件、制度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形成“高校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大力支持、团委部门有效管理”的工作格局,提升大學生社团品质,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
1.构建稳定的经费支持体系。在学校年度预算中单列社团建设专项经费,专款专用,提高生均社团活动经费标准,充分调动参与社团建设的指导教师与同学的积极性,同时加强社团内部资金管理,建立完备的资金使用和动态管理台账。2.完善社团活动基础设施建设。明确社团场地建设管理路径,整合校内场地资源,共建共享社团活动空间,确保社团在开展活动时不受活动场地限制,尽力打造社团会员的“梦想之家”,有效解决学生社团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建设专属学生社团活动场馆,根据社团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进行集约管理,充分释放社团建设的空间压力。
(四)完善考核,激发社团释放活力
1.建立考核机制,提高社团指导教师工作积极性。社团指导教师是社团发展的掌舵人和灵魂核心,要发展社团,打造有影响力的精品社团,必须要抓住指导教师的力量。党委学生工作部和人事部门应牵头建立符合学生社团定位和发展的指导教师选聘机制,成立指导教师库,制定指导教师考核办法,改变之前的单一简单模式,将社团指导教师的选聘纳入职称晋升轨道,将社团指导成果与学术成果认定贯通;要加强对社团指导教师的评价考核与激励,将指导教师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探索“社团建设思政名师”队伍建设;要加大资源投入,将专业化订单式培训体系、考核奖励指标体系和专项工作补助纳入社团指导教师选聘机制中,激发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划响社团建设“动力桨”,推动社团高质量发展。2.规范管理,激发社团学生骨干工作热情。社团干部是学生干部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负责社团一切事务的运转,要加强对社团干部的能力提升培养。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选拔优秀的社团储备干部,定期进行业务及能力提升培训,提高社团学生干部综合素质能力;建立规范的工作内容标准,加强内部管理和过程监督,以公开透明化的数据作为对社团干部进行评奖评优的依据;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团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3.创新活动,保持社团健康发展活力。社团活动是社团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创新社团活动是推动社团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助力,缺乏创新力的社团活动导致社团存在着问题隐患,是阻碍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社团发展定位,创新社团活动,强化社团品牌活动宣传,扩大其在校园中的影响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创新点,打造社团品牌效应,有效促使社团不断审视自身的发展。注重开展社团活动的意义,力求让社团成员在参与每项社团活动中实现能力的拓展,真正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打造独特的社团文化,营造特色社团氛围,形成社团的核心价值观和竞争力,正确把握社团发展方向,提高社团内部人员的凝聚力,保持社团发展活性。
高校学生社团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主要阵地,也是大学生实践和综合素质提升的主要场所,还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主战场。高校党委要切实履行对学生社团工作的领导,坚持以内涵发展为核心,以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宗旨,把学生社团建设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群团工作整体格局进行谋划部署,让社团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挥。
参考文献:
[1]王军,张淑玲,张建强.大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74-75.
[2]蔡柯莹.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2017.
[3]汪睿,杨正玲,谢雨欣.大学生第二课堂开展现状研究[A].现代交际, 2018,(8):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