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家形象的自塑与他塑

2020-12-10姚梦妮吴远宁

公关世界 2020年22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语料库

姚梦妮 吴远宁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对国家形象的重视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国家形象研究学科涉及面广,纵向研究居多,且研究对象呈散点式特征。基于此,本文以“国庆70周年”为锚点,选取若干中美主流媒体建立报道语料库,横向对比中国的政治形象、经济形象、科技文化形象、社会形象、军事形象和外交形象。研究发现中美媒体的关注度和切入点存在一定差异,美国媒体由于利益冲突、固有的“冷战思维”,刻意扰乱全球治理秩序,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扭曲”。因此,中国应该进一步主动自塑、全面自塑和多维度自塑,融入国际话语体系,以期塑造更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关键词:国家形象 自塑 他塑 国庆报道 语料库

一、引言

国家形象是对特定国家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综合因素的主观感知,也是一个国家系统经公共映像加工后,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媒介输出。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提升国家地位、维护国家安全、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国家形象在全球范围内大幅提升,但这种提升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与发展中国家认知分歧较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提升国家形象不仅是综合国力发展后的逻辑顺延,更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的国际传播过程。

目前学界相关研究主要呈现三大特征:一是研究视角涉及传播学、语言学和外交学等,研究内容丰富,包括国家形象的含义及构建、对外传播力、国家软实力等方面。二是纵向研究居多,对国内外形象塑造的对比研究较少。三是国内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媒体选取呈散点式特征。

国家形象是国家集体成员拥有的“自我”形象和非成员对特定国家持有的“他者”形象。基于此,本研究以“国庆70周年”这一标志性事件为节点,对比分析中国主流外宣媒体与美国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以期勾画出一个较为全面的新时代中国自塑形象和他塑形象,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设计

1979年Flowler等首次提出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揭示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新闻作为一种源自现实社会和政治世界的实践,其措辞和议题设置能反映态度立场,这使得批评话语分析与新闻传播学成为天然的协作者。批评话语分析存在缺乏客观性,系统性的弊端,语料库语言学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点。Firth提出由词之结伴可以知其意,索引行是研究的核心之一。结合数据与数据驱动方法,将语料库高频词,关键词,搭配项作为节点词,指定跨距分析索引行中的词项搭配行为,可客观界定其语义趋向。

本文搜集了2019年9月27日至10月7日间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国际版、北京周报三大国家级外宣英文媒体与国庆相关的61篇头版新闻,自建“中国主流外宣媒体70周年国庆报道语料库”。

同时,依据学者对美国主流媒体政治倾向的划分,选取六家左倾或右倾的美国媒体,即《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彭博社》《福克斯新闻》和《华盛顿时报》。以“70”“anniversary”“China”为关键词,搜索整理相关报道63篇,自建“美国主流媒体70周年国庆报道语料库”。

通过Antconc软件提取高频词、关键词、搭配词的统计结果,结合索引行进行批评话语分析,解读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

三、结果与讨论

(一)自塑形象与他塑形象的差异

整理两库高频词,得到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军事、外交、社会六大层面高频实词:

1.政治形象:中国特色vs洪水猛兽

中国主流外宣媒体聚焦以习近平同志(Xi)为核心的党中央(communist,Party Central Committee),带领人民群众在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道路(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aracteristics)迈入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美媒对于中国政府和国家领导人(Xi,president)表现出极高的关注。分析高频词索引行后发现,美媒偷换概念,将“中国政府”“国庆70周年”等中性词语偷换成容易让美国公众产生敌意的“communist government”“Communist leaders celebrate 70 years in power”等表述。美国公众对 “communist”一词抱有较强的敌意,而对“中国领导人”一词则并无敌意。乔姆斯基认为西方媒体囿于“反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由此形成的过滤机制影响着美国媒体的新闻运作。

政治形象是国家形象的支柱,中国媒体在客观陈述的基础上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概念,而视社会主义为洪水猛兽的美国媒体却试图强化意识形态对抗,以此操纵舆论导向。

2.经济形象:稳中求进vs受创严重

中国外宣报道聚焦改革开放(reform and opening up)带来的经济增长(growth),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国家形象,表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继续开放市场(open market)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美国媒体在简要提及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achievements)后,并未对经济情况进行深入阐述,背后原因可从图2中的高频词窥探一二。现阶段中美两国不断加征关税(tariff),双方仅达成初步协定(deal),贸易谈判(trade)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受局势影响,美媒选择尽量回避报道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而美媒在报道中刻意回避中国70年来的经济成果,将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情况负面描绘为贸易战导致的经济衰退。

3.科技文化形象:创新成果遍地开花vs政治集权的手段

中国媒体报道了分秒不差的升旗仪式(flag)、斑斓夺目的烟花表演(fireworks)、群众游行方阵(formation)以及花车游行(float)中的地理历史文化元素。通过介绍军事科技,阅兵直播背后的技术保障,晚会中的黑科技等,全方位展现了一个科技创新势头强劲(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国家形象。美媒报道高频词列表中“media”主要出现于微信推出的国庆专属头像服务以及火遍媒体的卡通形象——阿中。“video”在报道中主要指短视频平台抖音发起的“我为祖国比个心”活动以及《我和我的祖国》歌曲视频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film”指代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分析发现,美媒称电影是由一家国有企业出品,卡通形象由中国共产党官方报纸人民日报打造,意在强调中国政府掌控了媒体宣传。科学技术方面,美媒认为5G技术在带宽,低延迟,低能耗等方面的优势可大大提高美国国防能力,但中国正试图掌控这一领域技术标准,暗示华为不仅仅是一家销售廉价产品的私有企业。

中国媒体通过挖掘相关科技文化因素,增进人民对国家软实力进步的了解,但美媒将部分科技成果强行打上意识形态对抗标记,有意弱化科技成就。

4.社会形象:自豪欢庆vs动荡不安

中国媒体报道了全国各地形式丰富的庆祝仪式,农民、学生代表(farmer,student)纷纷在采访中表达自己对祖国母亲生日的美好祝福以及国家繁荣昌盛的自豪之情(pride)。在中国媒体描绘庆典活动热闹景象的同时,香港(Hong Kong)恐怖暴力事件成为美媒国庆报道的重中之重。街头抗议(street protest)、扔汽油弹、纵火、堵路、破坏商店和港铁站,一系列极端行为被冠以追求“自由民主”(freedom,democracy)的标签。在国庆大背景下有意细述暴力事件,让举国欢庆的热闹景象黯然失色。除此之外,彭博社称国庆活动的安保措施扰乱民生,为首都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外地游客也无法参观故宫等主要景点。

在社会形象方面,中国媒体多方位展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发展欣欣向荣的情景,美媒则试图通过局部恶性事件冲淡公众对中国国庆的关注,塑造出社会动荡不安的负面形象。

5.军事形象:自主强大vs炫耀肌肉

2019年是军改后中国国家武装力量的首次整体亮相,受阅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信息化程度和作战效能更加完善,为实行防御性国防政策(defense)提供了有力保障。除了“国之重器”,英姿飒爽的女兵方队也是中国媒体报道中的一大亮点。多家美国媒体全文报道阅兵仪式上的先进装备,称中国正独立自主发展国防尖端技术,尤其关注东风系列导弹(DF),攻击-2无人机(drone)等亮点机型。《华盛顿时报》更坦言道目前美国的导弹拦截器,包括海军舰载的SM-3,萨德和地面拦截器GBI在内都无法对抗高超音速东风-17导弹(hyper-sonic)。美媒将阅兵仪式比作军械库,认为中国炫耀军事肌肉,甚至提出中国“威胁”论,呼吁美国及其盟友加强限制军事领域技术转让,以应对中国日益崛起的军事力量。当然,美媒表示尽管中国正缩小与美军事差距,但其军事支出不及美国一半,整体军事实力及作战经验上仍落后于美国。

军事力量是国家“硬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媒体客观报道中国军事实力,多角度报道柔化军事形象,强调防御性国防政策。美国媒体不仅将中国阅兵式比喻为军械库,还继续叫嚣“中国威胁论”。

6.外交形象:“命运共同体”vs“威胁”对抗思维

中国媒体在报道中展现了中国愿继续为世界和平(peace)与发展作出贡献的基本态度和决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shared community),大力推动一带一路(road)建设,崇尚和平和发展,这个既是中国的“处世之道”,也是对世界发展的贡献(contribution)。美媒在国庆报道中以军事装备介绍为依托点,大肆散布中国“威胁”论,冷战思维等负面舆论,称中国的导弹军火库对美国及其太平洋盟国(Pacific allies)乃至世界和平构成威胁和挑战(threat,challenge)。同时将一带一路倡议曲解为中国在亚洲(Asia)非洲地区实施的新帝国主义,希望美国、欧洲、日本加大投资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美媒还警告西方国家(Western),中國之于整个西方世界是一股修正主义力量。

外交形象方面,国内媒体坚定中国和平发展的立场,希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然而美国媒体仍以“冷战思维”看待中国发展,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意图损坏中国国家形象。

通过上述六类形象的分析,结合词频统计(图3)可以看出中美媒体的关注度和切入点存在差异。中国媒体报道相对均衡,仅在文化形象上稍有欠缺,描绘了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多方面成就,体现了中国人民自豪团结,爱好和平的精神风貌。相较之下,美国主流媒体更多聚焦政治、社会、军事议题,有意回避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缺乏历史文化的报道,塑造出集权政治缺乏民主的国家形象,并散布“威胁论”等负面舆论。

(二)自塑形象与他塑形象差异的成因

在语料库语言学中,关键词指与合适参照库相较,出现频率远超常态的词汇。以中国外宣语料库为参照,美媒报道前十位关键词依次为Trump,protests,communist,rule,protesters,party,power,Beijing,Hong Kong,Mao,war,democracy,police,rights,pro。超半数关键词围绕香港暴力事件,其余为党和领导人、贸易战、冷战思维等。为营造客观中立的媒体形象,美媒伺机进行关联性报道,将议题引至“人权问题”“民族问题”等方面开展批判,抹黑美国公众心中的中国形象。相较学界对60周年外媒报道的研究结论,受国际局势影响,冷战思维,中国“威胁”论等负面舆论再次卷土重来。具体来说,自塑他塑形象的差异成因主要分为以下三点:

1.试图扰乱全球治理秩序:恶意美化分裂国家行为

美媒在国庆盛大祥和的背景下,大肆报道香港暴力事件,转移读者注意力,因此本文选取关键词列表中排名第二的“protests”一词进行搭配词统计。MI值前十五位的搭配词依次为failed,quell,pictures,demands,June,anti,violent,months,pro,democracy,massive,hong,kong,government,mainland。美媒表示中国政府数月以来未能平息香港大规模暴力事件(months,government,failed,quell,massive,violent),矛头对准警方执法和动荡局势,却回避暴徒的真正意图,甚至提出了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等具体建议。与此同时,新疆“人权”问题成为美媒国庆报道在社会议题上的另一主要落脚点。美媒把新疆反极端化治理曲解为穆斯林群众在集中营遭受虐待迫害,认为中国在香港和新疆问题上的政策与其在国际事务中倡导的价值观相悖。报道中多次出现“nationalism”一词,意图塑造中国宣扬“民族主义”的形象。此外,多家媒体称此次阅兵凸显出中国对台湾,中国南海等其他有争议领土主权的雄心,挑战了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力量。

事实上,国庆期间中国主流外宣媒体对香港暴力事件进行了客观报道,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国庆招待会讲话中将“团结”列为开启新征程的重要关键词,深刻阐述“一国两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利益冲突:刻意渲染经济衰退

美媒在承认中国经济成果的同时,强调中国经济受中美贸易战和非洲猪瘟影响严重,增速放缓。报道中称面对人口老龄化,累累负债以及经济盟友少之又少,中国经济急需改革;特朗普总统采取的贸易政策使得中国经济模式弊端暴露无遗。但美媒认为,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紧密相连,中国经济若是衰退势必对美国企业和工人造成毁灭性影响。因此,面对不断崛起的中国,美国需要与其共存合作。

由于现阶段的利益冲突,美媒一方面用负面词汇“juggernaut”形容中国经济实力,强调中国通过“盗取偷窃”获得近日成就,一方面指出中国经济受中美贸易战影响呈下行趋势。

3.冷战思维:“中国威胁论”

多家美媒在过分关注军事力量的同时,发表了“中国威胁论”观点。报道称中国的军事系统意在通过霸凌等惯用行径主宰亚太地区,而一带一路则是为了控制海外港口。《纽约时报》認为中国之于西方世界是一股修正主义力量,会对其社会体系及价值观念带来挑战。另外,美媒22次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讲话“No force can stop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he Chinese nation”,将其作为报道中“威胁论”评述的结句,通过断章取义塑造中国冲突对抗的形象。还有一些美媒认为这是挑衅言论,在间接引述时将“no force”一词加上引号,有意与引语拉开距离,暗含有不赞成或怀疑的态度。在消息来源方面,当引述契合自身立场的观点时,美媒会明确指出引语来源凸显客观性,如 “Vice President”“Secretary of State”;但对于不同立场的引用来源则模糊处理,如“it is rumored”,这也体现了报道背后的利益团体和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带来的刻板印象是导致西方媒体误读,负面解读的原因之一。面对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美方鼓噪煽动所谓的“中国军事威胁”刻意渲染对立与对抗,充分暴露出美方一些人仍囿于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等过时理念。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塑造中国作为“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的国家形象。随着中国媒体“走出去”的步伐不断迈进,必须深入思考如何融入国际话语体系,优化国家形象。对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主动自塑,尽可能摆脱他塑形象中的负面影响。对于涉及中国人权、民主、领土、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应打破“沉默的螺旋”,有针对性地予以回应和解决。第二,全面自塑。从他塑形象中总结国际受众的关注点及思维方式,例如对于美媒报道中多次出现的中山装,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中国媒体应展现其背后的民族文化和革命精神,为不同意识形态的媒体提供对话空间。第三,多维度自塑。融媒体时代下,打造新时代传播矩阵,整合平台优势形成合力,利用网络空间和新技术扩大中国形象认同范围的良好态势。

在了解他塑形象的基础上反观自塑形象,思考自塑与他塑形象之间是否能够互为建构,有助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流传播媒体,抢占世界舆论制高点,掌握文化交往的主动权。在国际社会中塑造和传播一个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项长期事业。

参考文献:

[1]张毓强.国家形象刍议[J].现代传播,2002(02):27-31.

[2]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EB/OL]. http://theory.gmw.cn/2019-10/18/content_33244879.htm.

[3]余红,王琨.国家形象概念辨析[J].中州学刊,2014(01):167-172.

[4] Fowler, R., Hodge, B.,Kress, G. and T. Trew. Language and Control, London/Boston/Henley: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9.

[5] Firth, J. R.“A synopsis of linguistic theory1930-1955 In J. R. Firth”, Studies in Linguistic Analysis, Oxford: Philological Society.

[6] Milyo J and Groseclose T, “A Measure of Media Bias”, Working Papers, 2005: 1191-1237.

[7]赵心树.“中国共产党”的英译应该改——与李贵升教授商榷[J].国际新闻界,2010,32(11):118-126.

[8] Edward S.Herman and Noam Chomsky.Manufacturing consent,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88:29.

[9]张芹,李琨.解读国庆阅兵仪式的结构及其象征意义[J].新闻爱好者,2010(08):32-33.

[10] Bell,A.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 Oxford:OUP,1991:208.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语料库
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的广告翻译平行语料库问题研究
浅谈语料库分类及用途
国内外语料库建设研究简述
运用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写作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