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伟:男女差异 需要被看到并尊重
2020-12-10薛伟贾方方
薛伟 贾方方
采访对象:
薛伟,结构式文化动力团体创始人,祝融心理研习社创办人,中国心理学会首批心理督导师,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督导,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督导,东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督导,上海人事心理学会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文化与心理治疗学组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拥有15年以上1万小时动力性团体带领经验、20年以上超过2万小时个体治疗经验。
心理标签:
我们必须重视男女差异的价值和意义,看到并尊重彼此所擅长的,并以此来合理分工,才能够对女性更宽容,女性也才能对自己更温柔,婚姻才会更幸福。
家庭和事业是个两难选题
我发现,很多在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的女性在接受采访时,常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的?奇怪的是,很少有男人被问到同样的问题。尽管受访者都会给出自己的平衡之道,如在忙碌中提升陪伴质量、把孩子带到办公室等,字里行间都感受到她们在努力做一个超人,经历了太多的不易。
其实,很多女性来访者也有同样的困扰。她们是职场女性,每天打卡上班,加班出差,要为薪水努力,要为升职拼命。回到家,她们又变身传统女性,做饭带娃,即便是上班时间,学校要开家长会,也得请假参加。
虽然这些事男人们偶尔也会搭把手,但基本上还是她们来主导。尤其是当家里出了状况,比如家里脏了乱了,孩子成绩下降了,一家人会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妈妈:你怎么管家的?你怎么带孩子的?如果事业和家庭发生了冲突,大家就会默认,是时候让妈妈做个抉择了。
工作和家庭都要兼顾,还都要做好,这些女性的焦虑可想而知。有人不停地寻找平衡之道,陷入了拼命努力又时常自责的纠结中;也有人选择了侧重其中一个,却又陷入了新的困境。
以事业为主,生完孩子直接杀回职场,融入现代职场角色。那么,谁来带小孩就成了问题。怎么解决呢?一般都会把孩子交给父母来带。然而,经常有来访者因为父母带孩子导致婚姻出现问题来咨询,他们要争夺孩子的教育权、物品的处理权等控制权,还有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冲突。
也有人磕磕绊绊地或逃避或解决了和父母的冲突,却不得不面临和孩子的冲突。孩子同祖父母的关系远比和父母亲密,情感上无法连接,彼此很疏离。
有的女性以家庭为主,生完孩子就辞职做全职太太,回归女性传统角色。虽然家里经济可能不是大问题,但是,她会忍不住和同年龄的女性做比较,发现那些工作的女性有她无法获得的社会认可。怎么办呢?她就会把这种试图想要获得社会认可的意愿放到孩子身上去。于是,她的全部注意力都在孩子的学习上,就好像让孩子在学校里获得足够的目光就能弥补她的缺憾一样。
妈妈觉得自己是为了带孩子才没去工作,孩子压力很大。因为承载了大人太多的愿望,即使读书还不错,他也会感觉过的不是自己的人生,长大后很容易出问题,甚至还没等到长大就出现了无意识的反抗,比如突然就不去上学了,突然生病,等等。即使孩子很听话,成绩特别好,独立性却是极差的。你会看到,很多人毕业后什么都做不了,这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其实都是女性所面临的传统女性角色和现代职业角色的两难处境。传统意义上的女性角色主要承擔家庭职能,如今进入职场,承担了更多社会职能,但其作为传统女性的部分职能并没有被削减,比如做家务、带孩子等。虽然这些也是男性要承担的,但他们好像并没有必须要完成、一定要做好的压力。如此一来,就变成女性既要承担家庭的任务,还得争取职场的功能,她们肯定会觉得很累。
不婚未必就是自由
诸多困扰和不确定,也给很多女性的家庭观念带来了冲击。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冲击是,一些年轻女性开始选择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不婚。
不结婚就意味着不用承担与之相关的责任,只要努力对自己负责就好了。当然,这背后也有西方观念的影响。强调个体自由,只为自己负责,不愿意过多承担属于别人的责任,包括父母、伴侣、社会等。
表面上看起来,这样的选择自由、洒脱又前卫,但实际上,她们面临很多压力。
一方面,势必要承受来自父母的压力,比如一到周末就被催着去相亲。在父母看来,女儿长大成人就必须结婚嫁人,这才是传统。
传统背后寄托着父母的很多念想。经济层面上,一个家庭从贫困到富有,有时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可能需要几代人,需要女儿组建新的家庭来延续;精神层面上,父母有很多未完成的愿望,比如自己婚姻不幸福,希望女儿在自己的婚姻里修正等。如果女儿连婚都不结,所有这些事情就没了希望,父母的计划也就落空了。
另一方面,不结婚,她的情感归宿就没有办法放在一个新的关系当中。可情感需求依旧存在,情感归属也好,安全感也好,肯定都会更多地指向父母。这就会构成矛盾:情感上依赖父母,父母却施加很多压力,最终只能和父母相爱相杀,因为没有其他关系可以寄托。
有人会说,不结婚不代表没有朋友、不谈恋爱,朋友和恋人不也是有感情可以寄托的吗?再不济,还可以自己跟自己生活。为什么一定要依托和父母的亲子关系呢?一般来讲,一个人只要不去建立一个新的稳定关系,那么,在他心里,最稳定的关系就是亲子关系。
以恋爱为例,如果你想要和某个人建立深入的恋爱关系,就必须把对父母的某些情感适度地转移到这个人身上,而且,只有当这个人跟你之间建立的关系的稳定性,能够跟父母与你之间这种关系的稳定性相抗衡,并取得胜利,你们才能够真正深入彼此。但是,恋爱关系不受任何社会规则的约束,即便是在法律层面也仍有待完善,所以,稳定性肯定比不上和父母的关系。
而且,如果恋爱一直不能进入婚姻的话,两个人之间始终是有距离的。因为恋爱跟婚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愿不愿意共同承担责任。如果责任方面不关联,只是所谓的生理、情感需求的连接,这样的关系是很孤立且难以持久的。因为表层的需求都满足了,更深的地方又去不了,两个人在一起就难免失望。
有些人也许能一直不停地恋爱,但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是挥之不去的。慢慢地,就觉得索然无味,也就不愿意再谈恋爱了。最终,和父母的亲子关系还是最稳定的关系,又陷入新的相爱相杀。
结婚后可能面临的各种责任、压力,让这些女性对婚姻望而却步,而个体自由的观念则让她们以为只要不结婚,只要不去承担这些责任,就可以过得很轻松。但实际上会发现,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为什么会这样呢?
根本问题在于,她们脑子里接受的观念和心里的感觉是不一致的。感觉上还是那种很深的情感渴求,但在观念上又接受了很多自由、不受束缚的思想,观念和感觉不一致,于是就出了状况。
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虽然接受了西方观念却没有加以思辨,没有看到这些观念产生的来龙去脉,也没有把这些观念跟自己所处的环境、社会所处的阶段进行结合。比如所谓自由的前提或者说能够让他们显得比较自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很多责任是通过社会来承担的,但现阶段,我们很多社会职能并没有渗透到家庭关系当中,个体在生活层面上还是要依托家庭的。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讲,不婚谈不上选择,更像是默认或者盲从。只有把观念和感觉连接上,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选择。真正选择了,要么你得承担,放弃强烈的归属愿望;要么你就得接受,不能追求自己想象中的那种纯粹的个体自由。
不育也许没有那么美好
还有一个冲击是,有些人开始选择不育。
这当中隐含着一种对于父母所坚守的某种传统规则的对抗和背离。前面我们也提到了,传统观念上,父母会把自己的期待、家庭的延续等责任寄托在子女身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觉到生活太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也承担那么多的负担。当他有了这种想法的时候,突然意识到那要孩子干什么呢?孩子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
另一方面,生育孩子会带来一系列新的责任和压力,养育压力、家庭和事业的平衡、因为孩子产生的夫妻矛盾等。尤其对女性来说,生孩子往往会成为其职场的分界岭。有些人休完产假发现自己的工作已经被其他人替代了,有的为了照顾孩子离职两三年,再就业时发现自己与社会脱节了。
所以,不要小孩,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她们要实现自己的自由或者愿望:我的生命、生活完全由我个人来承担,不再为其他事情分心。这时候,如果又没有形成一种理念,说生孩子不只是为了个人的、家族的繁衍,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对个人来讲,也就失去了生育的动机。
当然,新城市家庭选择不育不全是女性的原因,但不得不说,女性的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为归根结底,养育和照顾孩子的职责大多还是在女性身上,她们依旧是主要承担者。当她们想要在社会当中获得同样的目光和肯定,只能主动减少自己作为传统女性角色的那部分负担。
一开始可能感觉挺好的,不被孩子牵绊,不需要有很多负担,自己有很多愿望要去實现,有时间精力投入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可是,随着年纪慢慢增长,开始进入被迫远离社会的过程,没有办法把自己的归宿感那么多地放置到社会需求的层面当中了,就会觉得自己不再被需要。与此同时,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丧失感越发严重,人也越发感觉到失落。
但是,生育孩子就不一样了,我们会看到某种延续。比如生命的延续,自己虽然衰老了,但孩子却在长大;比如社会职能的延续,虽然自己退出了舞台,但孩子已经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没有小孩的老人就没有这些延续,常常会出现抑郁情绪,并面临养老问题。
但不管是谁做出的决定,也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育的结果,都是要承担一定心理责任的。而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他们不太愿意也不太能承受的。所以,他们就开始寻找很多理由让自己和别人觉得这个结果是合理的,比如减少夫妻生活。
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很多夫妻在事业上有很多支持,情感上有很多互补,但在性这个真正核心的地方却缺乏支撑。本来,夫妻两个人是要通过性来给予彼此一个确认的,也就是让男人感觉他是个男的,让女人确认她是个女的。但是,无性婚姻使得这种确认消失了,就好像我们变成了兄弟。男女之情和兄弟之情开始变得模糊,就连性别也变得模糊了。
去性别化倒是在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女孩子变得像男孩子,男孩子变得像女孩子,也就是所谓的中性化。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有其进步意义,同时也是在给我们提醒。为什么女性会面临职场和家庭的两难困境?为什么女性在两难面前选择了不婚或不育?为什么不少女性在努力朝着现代职场角色靠近,而有意无意地弱化传统角色形象?
一方面,社会和家庭给予的支持不够。职场上的拼杀步步紧逼,家庭中的责任没有被分担,她们不得不放弃传统女性角色的特质,让自己变成所谓的女汉子,家庭事业一肩挑。另一方面,社会的期待、观念的植入使得有些女性对自身的传统角色有所收敛。有些女性变得很强势,恋爱时无法站在一个女性的视角进行交流,让对方觉得她是个男的;有些女性自身就不认同全职太太的价值,觉得看孩子没价值,必须像其他女性一样去职场打拼人生才有意义。
但其实,我们都忽略了男女有别的意义和价值。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男女都是存在差异的,也因此,男女的结合才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只有看到并尊重这一点,我们才能够对女性更宽容,女性也才能对自己更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