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演进与艺术传播

2020-12-10王廷信

美育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艺术作品媒介

王廷信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4)

随着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媒介成为塑造文明自身的特定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对信息的需求。当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之时,标志着人类社会已超越了单纯的物质需求层次而进入结构日趋复杂的社会发展阶段。信息进入人类社会的心理层面、组织层面、结构层面,以自身的独特优势深刻影响着人类精神生活。艺术是凝结着人类情感的特殊信息,作用于人的感官,通过人的思维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也需要借助特定的媒介来传达。艺术家借助特定的媒介创作艺术,艺术作品成型后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媒介传达人的情感,艺术文本也借助特定的媒介进行传播,都说明艺术与媒介有着天然的联系。人类的媒介技术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媒介的演进决定着艺术的创作模式、文本模式和传播模式。那么,媒介的演进与艺术传播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本文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一、艺术的媒介特性及其表现

“媒介”的英文单词是medium,意谓媒体、媒介、中间物。“媒”在汉语中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媒介是让信息得以储存并传播从而让信息能够在人与人、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流通的介质,是承载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载体。

艺术家借助特定的媒介进行创作,例如音乐家借助声音构成具备乐音特征的声符,画家借助颜料构成具有表现力的线条和色彩,舞蹈家借助人的肢体构成富有节奏的动作和姿态,戏剧家借助人的动作(含语言和肢体)叙述故事等。每门艺术的创作者都需要特定的媒介承载自己所要传达的基本信息,所以媒介也就成为艺术的表达形式,从而体现出艺术对于媒介的高度依赖。由于这些媒介是艺术家从事艺术作品创作时直接运用的建立在物质材料基础上的表达形式,故而可称作创作媒介。

创作媒介位居艺术家的思维和艺术作品之间。艺术家的思维具体体现在对作品的构思上,艺术家依靠这些媒介将其构思结构成特定的艺术作品。当艺术家要把自己喜悦的心情借助声音渗入音乐作品时,声音构成的具备乐音特征的声符就是媒介;当画家要借助颜料描绘一片风景时,颜料构成的线条和色彩就是媒介;当舞蹈家要借助肢体动作表达情感、叙述故事时,由肢体动作构成的动作符号就是媒介。可见,媒介位于艺术家的思维与其最终创作成的艺术作品之间。艺术家的主观情感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信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及其构思借助媒介被表现为让听众听到、让观众看见的具体的艺术作品,从而完成了创作活动。艺术作品的信息借助特定的构思、采用特定的媒介被艺术家融入艺术作品当中,听众或观众从中感受这种信息内容及其表达方式的愉悦。

创作媒介首先直接体现为物质材料(如颜料、画布、发声物等)以及人的动作和表情。这些事物要成为创作媒介,必须被艺术家用来为构思和表达服务。它们在为艺术家的构思和表达服务的过程中承载了艺术家主观情感的信息,并被艺术家结构为特定形式的艺术作品。其次,艺术家要让这些事物承载自己的主观情感信息,也需要将其符号化,让其借助艺术构思转化成一种能够渗透其主观情感的特殊符号,这种符号形成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语言形式——即艺术创作的基本语汇。物质材料及人的动作和表情是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有形媒介,而被艺术家符号化的艺术语汇则是在有形媒介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抽象媒介。所以艺术创作媒介可再细分为有形媒介和作为艺术语汇的符号化的抽象媒介。

有形媒介的符号化,主要基于这些媒介与人的情感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建立在有形媒介与人类日常社会生活的习惯基础之上,需要艺术家将其抽象出来才能构成符号化的抽象媒介。例如作曲家运用欢快的节奏和高亢的声音表达人的喜悦之情,用沉缓厚重的节奏表达人的悲痛之情,用剧烈的响动和急促的语言表达人的愤怒之情,都是作曲家通过观察有形媒介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联后得出的认知和抽象的结果。又如中国戏曲舞台的各类表演程式,也是戏曲演员把有形的肢体动作高度凝练使其成为表达特定情感的符号,用于塑造人物形象的抽象媒介。这些认知源于人在生活中表情达意的习惯,从而让富有自然特征的物质材料及人的动作和表情得以承载人的情感信息,化作艺术语汇,成为符号化的抽象媒介进入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进而被凝结到作品当中。所以要让这些认知转化为艺术语汇成为艺术家构筑艺术作品的表达形式时,也需要艺术家长期的训练,这种训练包括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对艺术语汇的认知与熟练运用等。艺术家对创作媒介的运用体现为艺术家具体的创作技能,决定着艺术作品的形式品格。

当艺术家借助特定的创作媒介创作成一件件艺术作品之时,艺术作品便成为一种独立性很强的事物。这个独立事物凝结着艺术家的情感信息和创作技能,需要受众进一步去理解、欣赏和评价,才能获取其中的信息。当艺术作品成为独立事物被接受之时,它已脱离了艺术家,以独立的身份与受众接触,成为受众接受的对象。

受众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欣赏和评价等接受性活动主要是通过艺术作品本身进行的。这个时候,艺术作品就以文本媒介的身份位于艺术家与受众之间,受众通过这个文本媒介来理解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技能。也就是说,文本是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媒介。文本媒介是受众理解艺术家思想情感和创作技能的中介。没有这个中介,受众无法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也无法理解艺术家凝注于文本媒介中的思想情感以及艺术家表达情感的基本技能。

此外,受众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也未停留于作品本身,还会通过艺术作品这个文本媒介进一步理解世界。所以文本媒介也被当作受众认识世界的中介。例如,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除了对《红楼梦》这部作品内容和艺术特征的理解、欣赏和评价外,还要透过《红楼梦》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相互关系更进一步理解理解人性、理解社会,理解远远超过《红楼梦》作品所描述的事物之外的事物。这个时候,《红楼梦》就转化为读者与世界之间的文本媒介,转化为读者通过这个文本媒介理解大千世界的凭借物了。

文本媒介是建立在创作媒介基础之上但又不同于创作媒介的独立存在物。正如音乐作品不同于声符、绘画作品不同于线条和色彩、舞蹈作品不同于人的肢体动作一样,特定的音乐、绘画、舞蹈作品都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传达情感、传播信息是创作媒介的天性。这种天性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媒介基质,致使文本媒介也具备了储存信息、传达信息的属性。受众能够通过艺术作品领悟其中的信息,与其文本媒介的属性是直接相关的。

文本媒介是直接以作品形式呈现的。人类历史上大量不同艺术门类中的优秀作品,都是优秀的文本媒介。这些媒介延续了创作媒介的媒介基质,需要进一步延伸到受众当中,以独立的媒介身份继续传播艺术信息。这个时候,传播文本媒介的通道就是本文所言的传播媒介。

文本媒介承接创作媒介,传播媒介承接文本媒介,着力创造让艺术作品与受众接触的机会,对艺术作品进行广泛传播,从而让艺术真正走向自己的归宿——即通过受众的接受发挥着艺术的社会作用。传播媒介首先具备承载信息、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艺术的文本媒介可以载入其中与受众接触。例如文学作品通过印刷媒介进行传播、音乐作品通过音乐厅的演奏进行传播、绘画作品通过展览馆的展示进行传播等,这时,印刷媒介、音乐厅、展览馆就作为文本媒介的传播通道承担着传播媒介的功能。

媒介的演进与人类社会技术的进步相适应。随着人类对于信息需求的增强,越来越先进的媒介也被创造出来。这些媒介也及时被艺术所利用,体现在艺术的创作媒介、文本媒介和传播媒介当中。

当口头语言被当作传达信息的先天媒介时,人类将其用作创作媒介,形成语言艺术作品。这些语言艺术作品成型之时,转化为艺术的文本媒介,形成丰富多彩的口传故事。但当口传故事还只能借助人自身的口头语言传播时,口头语言又担负着传播媒介的功能。众多的口传故事借助人类的口传媒介进行人际传播。在文字诞生之前,口传媒介在人类历史上延续了数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当矿物颜料被当作传达信息的物质媒介时,意味着人类开始有能力借助图符传达信息。当人类最开始利用矿物颜料传达实用信息时,人类也逐渐意识到矿物颜料也可以传达精神性极强的情感信息。而恰恰是在这个时刻,颜料成为绘画的创作媒介被原始人大量使用,创作出诸如洞穴绘画的大量原始绘画。与口传故事不同的是,口传故事可以借助人类的口传媒介进行人际传播,随着人的移动而传播到其他地方,而每一幅洞穴绘画都是唯一的,洞穴的固定特性不利于洞穴绘画的传播。而只有当布帛、纸张、石头、兽骨、陶器等可携带、可移动的固体书写刻画物成为绘画的载体——即绘画的传播媒介时,才能克服诸如洞穴墙壁的固定性,让绘画得以广泛传播。

在人类传播媒介历史上,复制技术是推动传播效益的关键技术。一件艺术作品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保持其唯一性并在较小的范围内传播,而复制技术则让传播媒介突破了艺术作品的唯一性和传播的时空限制,让传播效益发生质的飞跃。从本质上而言,复制技术是让事物“由一变多”的技术。例如一件兽骨可以刻画一件原始雕刻作品,众多的兽骨则可让同一幅原始绘画刻出众多的雕刻作品,从而使一幅雕刻作品通过众多的兽骨传播开来。同样的道理,其他传播媒介也可以使一件艺术作品通过复制变成多件艺术作品。复制技术的“由一变多”让艺术获得便捷的传播通道,也是艺术的传播媒介最为有效的技术。

造型艺术可以借助复制技术获得便捷的传播通道,但表演艺术则显得较为困难,例如音乐的复制就十分困难,音乐虽然可以借助同一件乐器演奏出众多的音乐作品,但由于录音技术的后起,我们永远也无法准确听到录音技术发明之前人们演奏或歌唱音乐的原声。舞蹈和戏剧的复制也很困难,我们只能通过陶器或其他传播媒介的图像来理解舞蹈和戏剧作品的原貌。这便说明不同门类的艺术获得传播媒介的机遇是不平衡的。这与不同门类艺术的文本媒介有直接关系。当创作媒介诉诸视觉时,文本媒介也诉诸视觉。当文本媒介诉诸视觉时,它所借助的传播媒介也诉诸视觉。而诉诸视觉的媒介因其固体特征而保存了大量视觉艺术。但诉诸听觉的艺术因录音技术的晚进而无法得以延续。所以,创作媒介决定着文本媒介,文本媒介决定着传播媒介。创作媒介、文本媒介、传播媒介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各类媒介自身发展的不平衡关系都决定着艺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也决定着艺术传播的效益。

但无论如何,艺术天然的媒介特性决定了艺术的传播特性。也就是说,艺术天然就是要将其信息传达给特定受众的。我们说艺术是以情感为内涵的感性形式,那么艺术信息的特性首先就是情感,其次就是感性。情感在艺术作品中体现为内容,感性在艺术作品中体现为艺术作品与人的感官直接接触使人所获得的知觉。所以,当音乐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绘画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时,都会使艺术作品的信息借助耳朵和眼睛让人产生知觉,进而作用于人的思维,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二、媒介在演进中丰富着艺术的文本形态

创作媒介是最初介入艺术的媒介,人类创造艺术之初,主要是以自然物或人自身构成的声音、色彩、语言、表情及肢体动作来作为创作媒介的。这些创作媒介多是人力所及的,即依靠原始物质材料和原始人自身的材料作为创作媒介的。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所能运用的创作媒介十分稀少,这也导致原始艺术创作媒介的单调特征。单调的创作媒介注定其文本媒介和传播媒介的单一。传播媒介的单一直接导致艺术信息传播范围的狭窄,原始艺术主要围绕宗教仪式、战争、狩猎、交易、人口迁徙等活动途径依靠人自身的移动进行传播。艺术信息对人自身的移动有着极强的依附性。

人类利用媒介创作艺术形成创作媒介,利用创作媒介实现自己的构思形成文本媒介,进而让文本媒介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进入受众的视野,这是艺术利用媒介实现自身价值的三大步骤。以自然物和人自身构成的创作媒介、文本媒介和传播媒介在人类历史上持续了漫长的时间。但正是在这段漫长的时间内,因媒介自身这个时段的超稳定性,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艺术创作形态、文本形态和传播形态。直至印刷技术的发明,艺术才逐渐改变了媒介的单一属性,丰富的艺术文本形态才得以逐步出现。

人类媒介的演进大约经历了六大阶段:第一是口传阶段,第二是文字阶段,第三是印刷阶段,第四是机械阶段,第五是电子阶段,第六是互联网阶段。每个阶段都丰富着人类艺术的文本形态。

在口传阶段,以人类自身的口头语言、自然物和图画符号等代表性媒介为主。艺术的创作主体多为业余身份,如口传艺人、刻画者、歌舞者、演奏者。艺术的传播主体多为原始部族成员、游吟诗人和说唱者等,艺术的接受主体多是原始部族成员。这个阶段,社会分工不明显,没有专业创作者和传播者,艺术以自娱自乐以及与宗教仪式相关的活动形式出现。艺术的文本形态多为人类借大脑记忆和口头表达所产生的俗语、传说、故事、神话、史诗,人类借自然物质媒介所涂刻的绘画、雕塑等,人类借人声、简单的自然物击打或吹拨及肢体所创作的音乐、舞蹈等。

在文字阶段,人类借助文字以及承载信息的物质材料记录艺术信息。掌握文字媒介技能的专业创作者及由此引发的个性化艺术出现。艺术的创作主体多为较为专业的诗人、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戏剧家等。艺术的传播主体多为诗人、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戏剧家等艺术创作者及政府或民间组织。艺术的接受主体除了普通的社会成员外,由于阅读成为可能,所以针对艺术的特殊爱好者开始出现,艺术批评也日渐兴起。艺术的文本形态多为传说、故事、神话、史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文本中,故事进一步丰富,作品结构多样化,艺术的文本内容和文本形式进一步得以确立。

文字是一种理性符号,可以较为准确地记录与表述事物,能使先前的口传遗产保留下来,人类文明有了可靠的媒介辨识机制。文字成为一种技能,需要学习方能掌握,较为专门的艺术创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开始出现。文字因其理性特点,使原先模糊的事物逐步清晰和明确,也促进了人类文明形式的精确化,社会分工开始明显,专业作家和艺术家涌现,传播主体多样化、受众也开始分化。文字的出现一方面使文学得到了大力发展和传播,另一方面使艺术有了理性记录的依据,如乐谱、舞谱、书谱、画谱、剧本等,文学和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逐渐被确立下来,避免了口传时代的模糊性和随意性。在文学得到发展和传播的同时,也推进了艺术的发展和传播。一方面,文学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使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文学也需要艺术进行传播,如以图画、戏剧、歌舞等形式对文学故事进行再阐释或再演绎的现象大量涌现,大大丰富了艺术的文本形态。

印刷时代的开启,使人类文明之光熠熠生辉。印刷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的传播能力大大加强,大面积的复制成为可能,大大促进了文学和艺术的发达。印刷技术的出现激活了人类的传播意识和传播行为,极大地促进了文明的进步。中国唐代出现的雕版印刷标志着中国印刷术的发明。1967年,陕西西安西郊张家坡西安造纸网厂工地唐墓出土的雕版印刷物刻印于704—751年间,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印刷物。北宋的毕昇于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1440—1448年,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机,标志着西方印刷技术的诞生。印刷技术作为一种专门技术,把人类从口传、手抄、手工刻画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因其强大的“复制”特征而让艺术的文本形态成果由“一”变“多”,人类文学艺术的生产量和受众面激增。

在印刷时代,创作主体发生了较大分化,掌握文字媒介技能的专业创作者的生存空间扩大。在传播主体方面,除了艺术家之外,大量的专业传播机构开始出现,形成一个庞大的行业。就接受主体而言,由于印刷术强大的复制力和传播力,艺术不再局限于狭小的受众群,针对大众的传播已不可避免。所以印刷技术直接开辟了大众艺术和艺术产业化的时代,预示着艺术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在艺术的文本形态方面,故事进一步丰富,作品结构多样化日益显著,艺术文本的确定性加强,个性化的艺术作品影响力扩大。

18世纪60年代,欧洲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机器大工业生产日渐替代了人力生产。工业革命预示着人类的媒介技术即将开启机械阶段。1839年,法国布景画家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法,并与其妻弟基卢克斯研制成功基于此种方法的照相机。相机越过了人对所画对象的手工描摹,可以直接以机械方式捕获图像,标志着机械媒介的诞生。1877年8月15日,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发明了发声机器,通过在特定介质上刻槽,再通过手摇曲柄产生机械振动在受话机上发声。这种做法标志着机器可以直接捕获声音,也标志着机械媒介能力的提升。

机械媒介的出现大大解放了人力,进一步加强了媒介生产信息、存储信息、传播信息的便捷度和自由度。机械媒介的出现为艺术开辟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就传播主体而言,传播机构类型更加多样,专业管理机构开始出现,传播结构更加丰富。就接受主体而言,在印刷术催生的艺术大众化的基础上,大众对于艺术的参与成为可能;在照相机、留声机等机械媒介涌现之后,极大地唤起了大众对于艺术的兴趣,艺术在大众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机械媒介时代,创作主体的类型大大增加,分工也更加明确,艺术的跨媒介表达日渐兴起,也催生了大量新型艺术文本的出现。

电力的发明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指出:“今天,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electric technology)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就我们这个行星而言,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已不复存在。”[1]序言“美国技术史家托马斯·P·修斯(Thomas P Hughes)曾对1880—1930年间电力的发明给西方社会带来的影响展开研究。修斯提出,除了照明给家庭生活、工作环境和街头巷尾创造了更加安全舒适的环境,电力还为现代媒介——无论是彼时的印刷报刊还是今天的互联网络——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电力出现之后,1896年,英国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顾问弗莱明发明了真空二极管。1897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约瑟夫·约翰·汤姆逊重做了赫兹的实验,并借此实验发现了电子。这项发明标志着人类技术电子时代的开启,也标志着电子媒介的出现。

电子媒介因其动力特征引发的“速度”和“储存”能力的飞跃从根本上加强了媒介生产信息、存储信息、传播信息的便捷度和自由度。电子媒介为人类艺术的创作与传播找到了超越机械媒介的更加“自由”的技术依据。而就传播主体而言,传播机构类型更加多样、传播速度更加快捷,大众日益走向传播领域。就接受主体而言,受众的参与机遇倍增,“互动”成为时代语言。电子媒介的出现也使艺术创作主体的力量大大增强,创作分工日益明确,也大大推动了更多艺术文本形态的产生。当艺术以电子文本的形式出现并传播时,艺术文本摆脱了物质材料的束缚,进入更加自由的空间。

如果说在人工时代,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与世界的接触是单向的、有限的接触,那么到了机械时代,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与世界的接触面因机械技术的介入而成为多向的、无限的接触。如果机械时代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与世界的接触尚且不够自由的话,那么在电子时代,人类与世界的接触变得十分自由。自由是人类生命意志最为本质的追求,现代电子技术为人类追求自由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电子技术的出现,标志着媒介技术也进入全新的时代。新媒介将以电子技术为基础,为人类的自由追求创造越来越优越的条件。

令人惊奇的是,媒介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末发生的飞跃,这个标志便是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并日渐被作为民用。1968年10月,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局和BBN公司签订合同,研制适合计算机通信的网络。1969年6月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组成了4个结点的试验性网络,称为阿帕网(ARPAnet)。1988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从军用转向民用。1995年4月30日,NSFnet宣布停运,Internet的骨干网已覆盖全球91个国家,主机已超过400万台。互联网的发明和民用,使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大大缩小,真正让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是人类媒介史上的奇迹。互联网也开辟了艺术媒介的融合时代。这张“天网”不仅以其互联机制改变了传播结构、加快了传播速度,而且使各类传统媒介有机会重现生机。无数以传统媒介形式出现的艺术文本,都因互联网的出现而重放光芒。

在互联网时代,艺术的创作主体开始倍增,艺术的文本形态开始大大超越传统媒介,出现了空前的多样化特点,与传统艺术文本形态大相径庭的形态开始涌现,大众日益担当起艺术的创作主体和传播主体,艺术的接受因便捷的“互动”机制而出现了勃兴状态。艺术因媒介的自由度而生发出体现在创作、形态、传播、接受等众多领域的高度自由特质。可以说,互联网时代,已开始推动艺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他认为:“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日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1]33媒介的这种“尺度”不断改变着人类创造文明、传播文明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媒介也为艺术的创作、传播和接受创造了一种新的“尺度”。在艺术领域也是一样。媒介技术每进一步,艺术的创作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艺术文本也都将随着媒介“尺度”作用的发挥而出现众多新的形态。20世纪下半叶以来出现的众多新的艺术思潮,都与因媒介技术的飞速演进而导致的新的艺术文本形态的出现密切相关。

三、媒介演进对艺术传播模式的影响

媒介的演进不仅丰富着艺术文本,而且使这众多的艺术文本以更多的传播通道渗透进人们的社会生活并广泛传播,从而影响着艺术传播模式的多样化。

媒介的演进目标是传播更加快捷、精准,范围更大、深入性更强、储存量更大。这种目标涉及媒介演进的逻辑,那就是不断加强媒介的传播速度、精度、范围和深度,不断增加媒介的储存量。媒介传播的目标是接受群体——受众。所以传播速度的加快、精度的提升、范围的扩大、深度的增加、储存量的加大,都与受众的需求密切相关。

受众是在社会中生存的,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构成受符合人类本性的各种信息的支配,所以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是天然的,也是必然的。换句话说,由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受众必然需要创造、接受和使用相关的信息。但就受众的信息接受而言,也需要成本,这种成本集中体现在时间成本、物质成本和能力成本三大方面。时间成本体现在接受的速度上,物质成本体现在受众可以承担的对于媒介和信息使用的购买力上,能力成本体现在受众使用接受媒介所要花费的技能的训练上。这三大成本都是受众要付出的。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在其《传播学概论》一书中指出:“人的行为总是倾向于流入最省力的路径。”[3]并在该书中提出受众对于传播路径的选择公式:

可能的报偿是指受众获得信息的速度和品质,费力的程度包括受众的时间、物质和能力成本。就这个公式而言,可能的报偿越多、费力的程度越小,就越能促进受众对于传播路径的选择。传播媒介是受众获取信息的关键路径,所以现代媒介技术总体上都在速度、精度、范围、深度四大方面发展,也都在力图减少受众对传播路径的选择要付出的各类成本。艺术的传播媒介也都围绕这个宗旨来从技术和组织上进行努力,从而形成特定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模式。

就技术而言,与传统传播媒介相比较,现代传播媒介的最大特点就是便捷。现代传播媒介首先为受众节省能力成本,也就是说,受众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训练就会使用现代媒介达到自己的目的。从相机的“傻瓜化”到手机兼顾拍照、编辑、播放、传输功能的出现,都预示着现代传播媒介努力在为受众节省能力成本。其次为受众节省时间成本,受众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就能及时接触到传播媒介。广播、电视、计算机、手机、互联网等现代媒介在当下已触手可及,受众只要乐意就有机会随时接触到传播媒介。尤其是智能手机这种几乎成为人体一部分的贴身媒介,集成了大量功能和信息通道,可随时作用于人的感官,让受众与媒介连为一体。再次,现代媒介为受众节省物质成本,现代传播媒介的价格越来越趋于低廉化,成为多数受众都可购买得起的媒介设备。据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2020》,截至2019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13.19亿,占全球网民总规模的32.17%,说明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可以用得上移动互联网这种传播媒介。

就组织而言,传统媒介依靠为媒介服务的实体组织实施传播。这类组织主要体现在制订媒介政策、整合资源、选择信息等方面。而就传播信息的选择而言,现代传播媒介已将组织性能渗透到传播媒介技术内部。这种情况得益于媒介融合、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智能技术的涌现,让媒介信息依据受众兴趣类型自动定向推送。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为例,抖音会根据大数据和云计算及时判断受众的兴趣,并按特定受众的兴趣及时定向推送相关内容的视频。这种工作在传统媒介当中是要依靠实体组织来操作的,但在现代传播媒介中,这种工作则由技术工具——传播媒介本身来承担。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媒介兴起之后,“信息爆炸”已成为现实。受众对于信息的选择陷入困境。尤其是由于传播媒介使用的便捷导致的“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接受者”现象,更是让信息选择陷入艰难的境地。但这种困境除了专门的实体组织机构在克服外,组织性能也以技术的身份渗透到传播媒介自身,直接帮助人们选择真正需要的信息。就艺术传播而言,媒介的演进已经让艺术信息达到“海量”状态。传播媒介依靠其本身的组织能量将艺术的文本媒介及时传递给特定的受众,从而大大缩短了受众选择艺术信息的时间、加快了受众接受艺术信息的速度、提高了艺术传播的效益。

媒介演进的节奏改变了艺术的传播方式,由媒介演进导致的传播模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两大方面:

第一,单向传播:我传播什么,你接受什么。传播主体利用自己掌握的传播媒介把艺术文本媒介传播给受众,体现出传播的单向性。这种方式在传统传播媒介中体现得较为明显。电影院线就是如此。电影院线根据自己的收益原则,在其控制的院线为观众提供电影文本。这种原则虽然可以满足大多数观众的需求,但大多数观众的需求只能代表一个时段人们的普遍兴趣。而那些对特殊类型的电影新片有爱好的观众则无法利用院线高品质的声像系统观看他们想要欣赏的最新电影文本。电影院线这种做法的逻辑是由传播主体在观众当中寻找观众兴趣的最大公约数,把符合这个公约数的电影文本置入院线,以获取最大收益。但这种传播模式在对观众兴趣的判断上要花费较大精力,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种判断也经常会出现失误。艺术的单向传播多数情况下受制于传播媒介的制约,传统的传播媒介因技术的缺陷,不能满足受众对于艺术文本的多样化需求,故而只能以单向模式传播艺术。艺术的单向传播虽然保守,但其传播信息和传播效果相对可控。因此,即使是一些现代传播媒介也仍在运用这种模式传播艺术。

第二,多向传播:大家都在传播,大家都在接受。在传播媒介演进的过程中,率先获得媒介使用权的机构获得了传播权力。这种做法体现在现代媒介兴起之初,由于媒介成本的昂贵、操作的复杂以及传播权力的限制,只有较少专门的机构才能获得传播机遇。例如,当照相机还是一种奢侈品的时段,多数人欣赏摄影艺术作品还只能通过纸质媒介或在展览馆。因为这个时段的摄影艺术作品主要依靠纸媒或展览馆的专业摄影者才能创作,也集中依靠纸媒或展览馆单向传播。随着相机价格的降低,当一部分有财力的摄影爱好者可以购买到相机时,摄影艺术的传播就超越纸质媒介、展览馆等权威传播机构,可以自主拍摄、自主传播了。而随着相机的普及、操作的简便化以及媒介融合速度的加快,当绝大多数人都可以用手机来拍照时,艺术的传播就实现了多向传播。多向传播是建立在现代传媒较为普及、使用便捷的基础上的。由于媒介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传播成本和操作技术门槛,大众可以便宜地购买到传播媒介,便捷地使用传播媒介传播各自喜爱的艺术文本,大众在接受他人传播的艺术信息的同时,也能走向创作主体和传播主体,创作或向他人传播自己钟爱的艺术信息,从而实现了艺术的多向传播。当下的艺术传播正是多向传播,与大众迈向创作主体和传播主体的位置有关。多向传播使艺术的创作主体、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充分体现出艺术传播的自主性,艺术迅速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艺术的类型越来越丰富,艺术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由单向传播跃入多向传播是媒介演进出现质的飞跃的结果。这个界限的标志是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传播媒介的兴起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媒介技术变革的出现。随着媒介的继续演进,艺术传播的模式还将发生变化。

总之,艺术先天的媒介特性决定了艺术的传播基质,媒介的演进决定着艺术的创作媒介、文本媒介和传播媒介的变化,决定着艺术文本形态的不断丰富,也决定着艺术创作主体、传播主体、接受主体角色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丰富艺术创作、扩大艺术传播范围、增强艺术的影响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类媒介的演进仍在向前发展,更加智能化的媒介技术已经出现或正在出现,媒介技术的进步也将会使艺术的创作、传播和接受发生更加意想不到的变化,需要艺术理论密切关注。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艺术作品媒介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书,最优雅的媒介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新媒体广告传播形态及表现拓展
传播媒介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