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预防与护理体会
2020-12-10王前芳
王前芳
(贵州省遵义市妇幼保健院,贵州 遵义)
0 引言
免疫接种可以通过对人体内的抗体或抗原进行体内接种,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流行率,并且若采用适当的方法可使人体免疫接种能最大程度的在全世界预防传染病[1]。疫苗免疫接种是儿童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更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出现和传播[2-3]。实际工作中疫苗接种会有不良反应,一般是一过性的,对儿童身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极个别受种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并可能对儿童健康产生不利影响[4-5]。所以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的100例到我院来接受疫苗接种的儿童,分析探讨儿童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预防与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到我院来接受疫苗接种的儿童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并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50例。在观察组中,男26例,女 24例,年龄 1~12岁,平均(6.5±3.2)岁,在这之中,接受乙肝疫苗接种10例、麻疹疫苗接种11例、百白破疫苗接种29例;在对照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1~12岁,平均(6.5±3.3)岁,接受乙肝疫苗接种10例、麻疹疫苗接种9例、百白破疫苗接种31例。两组儿童年龄、性别、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儿童及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相关同意书;②儿童在接种前体检未发现任何禁忌证、过敏史。
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病或者配合度低的儿童。
1.2 方法
对照组儿童使用常规接种护理,具体内容:护理人员进行儿童接种疫苗注意事项宣告,在儿童接种过程中实施安慰护理干预,稳定儿童情绪。
观察组儿童使用全程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方法:①对接种疫苗的儿童的病史、身体特征和基本临床数据进行调查,例如是否有禁忌药物,以便排除不适于接种疫苗的儿童,提高儿童及其父母对接种疫苗的认识,使他们了解接种疫苗的必要性,增加家长及儿童预防接种疫苗的风险意识,并通过口头陈述或散发宣传小册子,帮助儿童能够对接种产生正面情绪,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②在接种疫苗时,仔细检查接受医院接种的儿童的序列号,以确保疫苗的种类和剂量与接受疫苗接种的儿童相符,护理人员的免疫接种操作方法严格遵守安全医院的有关作业规则,以确保接种的安全;③完成免疫接种后30 min,留院观察,在观察期间,向病人及其家属宣告免疫接种后续生活中有关传染病的自我预防措施和相关注意事项。30 min后,如果没有异常反应,儿童可以安全地离开医院;④在后续时间里,定期对儿童进行回访调查,如果在后续期间出现恶心和呕吐、麻疹等其他不良反应,必须及时返回医院复诊。
1.3 效果判定
观察并统计两组儿童在接种的过程中产生的疑似异常反应、不良反应概率,对比两组儿童的发生概率。
对比两组儿童及家长对护理质量的评分。判断标准为:医院自制护理质量调查表,题目包括:护理操作技能,输液室环境,护理人员态度,护理文书记录方面,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高。评分标准:<85分为不满意,85~95分为满意,>95分为非常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总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通过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儿童的疑似异常反应及不良反应的对比。
两组儿童在接种过程中产生的疑似异常反应、不良反应概率对比中,观察组儿童的疑似异常反应(16.00%)、不良反应发生概率(8.00%)明显小于对照组儿童(30.00%,1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
2.2 对比两组儿童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儿童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98.00%)明显大于对照组儿童及家属(88.00%)(P<0.05),详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目前,接种疫苗是防治传染病的一项经济效益高和有效的措施,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疫苗的种类和可疑疫苗异常反应病例的数量都在增加。在接种疫苗的过程中,疫苗接种人员必须充分意识到儿童对接种疫苗的异常反应,不断提高警惕,并以积极和适当的方式加以处理。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和条例处理这一问题[6]。此外,在免疫接种过程中,疫苗接种者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以减少异常反应的发病率,从而防止接种异常反应的出现。
①在接种疫苗之前,疫苗接种人员应仔细检查有关儿童的基本信息,并严格按照有关程序进行疫苗接种;评估儿童的健康状况,并询问是否存在任何疫苗禁忌,如果儿童健康,就进入接种的下一阶段[7];如果儿童及家属对儿童的身体状况不了解,可让儿童接受体检。只有在儿童体温正常的情况下才能接种疫苗;了解儿童接种疫苗的接种史,并熟悉出现异常反应的情况。
②接种疫苗的时候,重新检查有关儿童的信息;使用低副作用的高质量疫苗,把疫苗带给儿童的所有不良反应降到最低。在注射之前摇晃,以检查疫苗是否受损。接种疫苗后要求儿童留院观察30 min,并进行相应的登记工作[8]。
③异常反应的处理:在儿童接种疫苗时,如果出现过敏等异常反应,必须马上使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治疗。儿童在注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苍白、寒冷、手和脚体温下降、心肌梗塞、胸部窒息和头晕等症状,甚至还可能出现诸如呼吸衰竭、瞳孔增大和失去意识等症状[9]。在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应立即将儿童放平呈仰卧姿势,马上注射地塞米松和盐酸肾上腺素,并在过敏性休克的情况下做出针对性急救。如果儿童出现皮疹,护理人员可以采取苯海拉对其进行治疗[10]。
本次研究结果表示,两组儿童在接种过程中产生的疑似异常反应、不良反应概率对比中,使用全程预见性护理模式干预的观察组儿童的疑似异常反应(16.00%)、不良反应发生概率(8.00%)明显小于使用常规接种护理的对照组儿童(30.00%,1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儿童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98.00%)明显大于对照组儿童及家属(88.00%)(P<0.05);
综上所述,对到我院接受疫苗接种的儿童使用全程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预防异常反应的发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同时提高儿童及其家长对护理的总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