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治疗梅核气1例的个案报道
2020-12-10彭丽辉
罗 燕,彭丽辉
(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0)
梅核气是指咽喉中有异物感,患者自觉有类似梅核的异物阻塞于咽喉部位,但经过医者实际查体却又无明显临床阳性体征,主要表现为患者自觉的一种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断断续续发病为其特点的咽喉部疾患[1]。本病较为常见,女性多于男性,病程长短因人而异。本病并无器质性改变,也不妨碍进食,但长期患病极易诱发一系列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目前,针灸在治疗梅核气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临床报道数量较多,针灸治疗方法也是千姿百态,总体疗效已经得到肯定。
浮针疗法是符仲华先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明的通过对传统针刺长期思考和改进而形成的治疗方法,它以中医皮部理论、以痛为俞、腧穴近治理论等为依据[2],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痛症, 但对于非疼痛性的疾病也有显著疗效,它能够解除痉挛, 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具有适用范围广、疗效显赫,临床治疗时间短,安全性高等明显优势。现笔者在临床过程中,针对一例女性梅核气患者采用传统的浮针疗法治疗,效果明显,现陈述如下。
1 病案资料
纪某,女,58岁,已婚,农民,小学文化。2019年5月5日就诊,主诉:咽喉异物感10+年,加重+1月。现病史:10+年前患者因与邻居吵架后感咽喉异物感,咳之不出,咽之不下,因不妨碍进食故当时未予重视,亦未到当地医院治疗。十余年间反复出现咽喉异物感,每每与邻居吵架后自我感觉加重,曾多次于当地医院诊治,均予中药内服治疗(具体不详)后稍缓解。1+月前因与邻居吵架后感咽喉异物感再次加重,经服中药后仍无明显缓解,遂就诊于我科。症见:咽喉异物感,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断断续续但不妨碍进餐,精神抑郁,睡眠差,二便调。既往史:既往无特殊疾病。平素心情郁闷,30+年吸烟史,平均20支/每天。中医四诊:神志清楚,精神萎靡,形态自如,舌质淡红, 苔白, 脉弦。面容憔悴,营养中等,咽部无充血及水肿,双侧扁桃体不肿大。专科检查:咽喉各部所见均正常。诊断:中医诊断:梅核气病-肝郁气滞证。西医诊断:咽部神经冠能症。中医辨病辨证分析:患者中老年女性,长期情志不畅,肝主疏泄性喜调达。情志致病导致肝失调达不能疏泻则肝气郁结,循经上逆到达咽喉部位结于咽喉而发为梅核气病;由于肝气郁结,而且患者常常感觉郁闷,苦忧思虑,并自觉胸闷胁胀,心烦易怒,嗳气善叹息。
治疗上:患者取仰卧位暴露前胸及颈部皮肤,用2寸一次性浮针1支在天突穴下3寸处进针(针尖指向天突),进针点及医者双手常规消毒。将浮针针芯软管左右转动后,装入浮针专用进针器的固定槽内, 将连接到弹性装置的杆拉入卡片槽中。医者右手持针座,与此同时左手固定针体与皮肤呈15~25°,使针尖向天突穴迅速刺入皮下,后立即用左右手协作将针身与进针器分开,这时针头到达肌肉层,使用右手微微提拉将针头与肌肉层分开,退至皮下。然后放倒针体做运针准备。然后用右手将针沿皮下前进,使针体穿越皮下,针尖向后退回至与针芯连接的软管中作扫散动作。扫散时以进针点为着力点,手握针座使针体在皮内做大幅度扇形扫散操作,不需要得气,患者也没有酸、麻、胀、痛或蚁行感等主观得气的感觉,扫散频率约为90~100次/min。与此同时,医者用左手温和的上下按压患者咽喉两侧,并且嘱咐患者做吞咽动作。扫散时间一般为2 min。运针结束后取下针芯后用敷贴覆盖针座,将残留在皮下的软套管固定住以防止感染。软套管留于皮下8~24小时后取出,针口用敷贴覆盖。每周治疗1次,一共治疗5次后患者痊愈。
在治疗本病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同样必不可少,因为本病大多与情志相关,所以对患者进行精神治疗也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给予患者足够关怀,对患者进行精神心理治疗,与患者建立良好医患关系,认真聆听患者所苦忧思虑之事,与之恰当沟通以开导患者而放松患者心情,卸掉思想包袱解除抑郁情绪。通过交谈及治疗,患者心情豁然开朗,之前咳之不出,咽之不下的感觉完全消失。同时嘱患者合理膳食、每日进行适量运动。
2 讨 论
梅核气属于中医“郁证”范畴,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痰气互结所致,中医认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之气不降反升,聚津成痰,与肝气互结于咽喉,咳吐不出,吞咽不下而形成梅核气。关于本病病因病机各家又有不同说法:清朝陈修园在其所著《女科要旨》中说:俗谓之梅核气,多得于七情郁气。《古今医鉴》载:“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如梅核气之状是也。始因喜怒太过,积热蕴酿,乃成痰涎郁结,致斯疾耳。”本病在现代医学中称为咽异感症、咽部神经官能症,认为其与咽部粘膜感觉神经敏感、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精神因素等有关,咽部阻塞感是由于患者精神及心理不正常而产生的一种病态反应,无器质性损伤,属于神经和心理性质的病理表现[3]。
有研究者从中医角度分析浮针治疗疼痛的作用机制,认为浮针具有疏经络、调节气血、活血止痛等效果[4]。加之选取通利咽喉,疏肝解郁,疏通经脉之穴位更能达到力专效宏之功。天突穴位于咽喉部位,可调动咽喉部经脉,有通利气道、宣降肺气、止咳平喘的功效,可治疗肺失清肃的咳喘、胸中气逆、气道不利的咽喉疾患。
3 浮针疗法特点
浮针疗法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共同产物,它的理论与传统针灸理论有着紧密关联。作用部位不深入肌肉层而仅在皮下进针进行治疗,就像浮在肌肉一样,所以称为“浮针”。主要使用一次性浮针为治疗工具,针尖对准病灶,在病痛周围进针,针体沿浅筋膜层前进,并行左右扫散动作。不行补泻,也不需要得气。对于各种疾病引起的痛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非疼痛性的疾病疗效也非常显著。有研究证明[5],浮针在皮下扫散时可以变化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结构,释放生物电,生物电通过结缔组织传导至病变组织,改变离子通道,调整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另有研究表明[6-7],浮针的刺激面积是传统针刺的20~30倍,能够加快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综上所述,浮针不仅能够治疗痛症疾病,在治疗非疼痛性疾病上更有显著疗效,且比传统针刺手法疗效更佳。本文采用浮针治疗梅核气配合心理疏导,不仅操作简单,安全经济无副作用,且避免了口服药物给患者带来的严重的胃肠反映,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