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脾扶阳法治疗肥胖型糖尿病前期(脾虚痰湿证)验案
2020-12-10唐贺,何泽
唐 贺,何 泽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即血糖调节受损(IGR),其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糖耐量受损(IGT)[1]。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脾瘅”范畴。脾瘅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何泽教授认为脾瘅的病位在散膏[2]。《难经·四十二难》云:“脾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吾师精研经典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得出散膏与脾功能密切相关,主化生气血,温润五脏[2]。
1 病机及治则
吾师提出脾瘅为伏邪致病,病机关键为邪伏散膏,络气不畅[2]。人们嗜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聚湿成痰,痰湿伏于散膏,伤及阳气,使阳化气的功能不足,痰湿停聚于散膏不能外达,散膏生理功能受到影响,五脏失于温润,则表现为血糖调节受损。且痰湿伤及脾阳,脾阳温煦不足,寒湿内生,形成肥胖。故治疗应究其根本,伏于散膏之邪为痰湿之邪。
《金匮要略》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痰湿重着,为阴邪,遇寒则凝,得阳则行,得温则化。故当扶助阳气,使痰化为饮,饮化为气,气化为水,使潜伏在散膏内的痰湿之邪得以祛除;同时温药能振奋阳气,阳气有温煦推动作用,故能恢复散膏散发阳气,温煦五脏的功能。且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阳根于肾阳,吾师认为扶助脾阳的同时应注意扶助肾阳的重要性。《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中提出:“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若单纯用温药恐助痰湿之邪,使其化热,单纯疏导痰湿之邪又恐伤阳气,助生痰湿之邪,故于温药中佐以疏导饮邪之品,使温补不留滞,疏导不伤正。此非针对阳虚而温补阳气,而是针对痰湿之阴邪而扶助阳气,温化痰湿,导邪外出。吾师提出运脾扶阳法,以运脾扶阳、温化痰湿、导邪外出法治疗肥胖型糖尿病前期(脾虚痰湿证)患者。
2 典型案例
患者孟某,男,44岁。2019年11月27日因“间断口干渴3年,加重1周”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渴,于当地医院测空腹血糖6.6 mmol/L,嘱其控制饮食、加强运动。近1周上症加重,今来诊。现症:口干渴,口淡无味,倦怠乏力,形体肥胖,纳呆,眠可,小便可,大便溏,舌质淡,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濡缓。体格检查:BMI=28.4 kg/m2。辅助检查: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静脉血浆血糖6.23 mmol/L,负荷后2小时静脉血浆血糖6.13 mmol/L。中医诊断:脾瘅,脾虚痰湿证。西医诊断:糖尿病前期。中药以运脾扶阳、温化痰湿、导邪外出为原则,方以理中汤加减,处方为:干姜5 g,人参10 g,小茴香5 g,肉桂5 g,淫羊藿10 g,黄连15 g,炒白术30 g,茯苓20 g,山药15 g,陈皮15 g,泽泻10 g,荷叶30 g,生山楂15 g,丹参30 g,薏苡仁50 g,生甘草5 g。5剂,早饭前、晚饭后口服。2019年12月4日二诊:患者自述口干渴减轻,仍有便溏。上方加砂仁6 g。继服5剂。2019年12月11日三诊:患者诸症较前明显好转。继服前方10剂。2019年12月26日四诊:患者病情好转,无不适症状。查空腹血糖5.6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0 mmol/L。BMI=27.1 kg/m2。嘱患者规律饮食,适当运动,定期复查。后定期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患者中年男性,平素嗜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脾胃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痰湿之邪伏于散膏,发为脾瘅。处方以理中汤加减,治以运脾扶阳、温化痰湿、导邪外出。方中干姜温中散寒以振奋脾阳;人参补一身之气而扶助阳气;小茴香主入中焦,助干姜振奋脾阳;肉桂、淫羊藿补肾阳而助脾阳;黄连苦寒清热,制约诸温药辛热之性;白术、茯苓、山药、陈皮健运脾气,运化痰湿;泽泻、荷叶、薏苡仁利水渗湿,为疏导之品,使温补不留滞;生山楂、丹参活血行气祛瘀,祛除络脉瘀滞;炙甘草温补中焦,调和诸药。二诊患者口干渴症状有所好转,但仍有便溏,是脾虚湿盛所致,加用砂仁温脾止泻。三诊患者痰湿之邪渐去,效不更方。四诊患者症状好转,平素控制饮食,生活干预。
吾师提出脾瘅乃为伏邪致病,病位在散膏,病机关键为邪伏散膏、络气不畅,总结出透法、清法、利胆法等治疗大法[2]。针对肥胖型糖尿病前期(脾虚痰湿证),吾师认为此伏邪乃为痰湿之邪,此乃痰湿之邪伏于散膏,提出运脾扶阳法,即用温药扶助阳气,通过阳气的温煦推动作用,健运脾气、温化痰湿之阴邪,使潜伏在散膏内的痰湿之邪得以除去,改善散膏温五脏的功能。以运脾扶阳、温化痰湿、导邪外出法治疗糖尿病前期(脾虚痰湿证),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