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封闭引流术在烧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12-10刘玉芳谢肖霞
刘玉芳,谢肖霞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外科,广东 广州 510080)
烧伤是一种常见突发事件,烧伤后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创面感染、各种损伤等情况,进而引发患者持续性疼痛、肢体残疾,对烧伤面积较大的患者还易危及其生命。目前治疗烧伤常应用清创植皮手术治疗,为保证患者术后植皮能尽快愈合,则需应用较常规护理方式更好的VSD进行干预[1]。针对上述观点,为了提高烧伤后植皮术的成功率,植皮术加VSD在烧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将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40例我院于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烧伤患者。将以上患者以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常规组(共20例,男性17例,女性3例,其中热液烧伤10例,火焰烧伤6例,电烧伤3例,化学烧伤1例,年龄在19-77岁之间,中位数年龄为41.3±6.9岁)与VSD组(共20例,男性16例,女性4例,其中热液烧伤10例,火焰烧伤6例,电烧伤3例,化学烧伤1例,年龄在21-74岁之间,中位数年龄为41.0±6.5岁)。以上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3d内完成清创手术,即清除创面异物、焦痂等,直到创面可清晰看见脂肪组织及血管网、做好创面的止血工作,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并制备成网状移植于创面上。常规组在完成手术后行相关的常规护理,护理方式如下:患者每日进行换药,引流附着于创面的脓液,应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应用无菌纱布敷于创面,待患者肉芽组织完全覆盖创面后清除结痂部分并开展植皮工作。
VSD组患者则行VSD护理,该护理流程为:手术清创伤口坏死组织,完成止血工作后将敷料完整覆盖于创面处,使用一次性负压引流辅助材料根据创面大小裁剪负压敷料,将泡沫敷料覆盖在伤口后,用半透膜封闭,将吸盘底座放到泡沫敷料上将引流管接负压机保持负压状态,通过管道将伤口分泌物及坏死组织通过负压引出,将压力调整至100-125mmHg,当观察到敷料有明显凹陷,薄膜下无溶液聚集则证明敷料封闭成功。每隔5-7天更换1次敷料,直到创面无水肿迹象且肉芽组织覆盖创面后,停止使用并执行植皮操作。
1.3 疗效标准
治疗完成后对比两组患者换药次数、植皮愈合时间、疼痛评分(VAS)以及住院时间;VAS评分总分为10分,得分越高,患者疼痛表现越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以上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VSD组患者(n=28)换药次数为(1.9±0.8)次、植皮愈合时间(19.7±2.8)d、VAS评分(4.7±1.3)分、住院时间(21.6±5.8)d;常规组患者(n=28)换药次数为(9.7±2.3)次、植皮愈合时间(28.6±5.1)d、VAS评分(6.8±1.7)分、住院时间(33.0±7.2)d。两组患者换药次数、植皮愈合时间、VAS评分和住院时间对比分别为(t=16.949,P=0.001);(t=8.094,P=0.001);(t=5.192,P=0.001);(t=6.524,P=0.001),以上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烧伤是一种较常突发疾病,多数情况因患者皮肤直接接触火源或高温物品所致,一般送往医院的烧伤患者情况较为严重,部分患者甚至已被伤及真皮层,其表皮易出现创面感染、血管损伤等情况,同时因破坏皮肤组织再生能力,无法自行愈合创面,若此情况下患者不及时开展有效的清创、植皮治疗则容易危及患者生命。
在进行相关的清创、植皮的治疗中,选择正确的护理方式将极大影响治疗的效果,过去常规的护理方式虽有利于患者创面的恢复,但由于中途换药次数较多以及疗程较长,导致创面感染的概率提升,不利于后期植皮的开展[2]。
目前多数皮肤科开始应用VSD辅以烧伤患者的治疗,该方案可在患者创面处创造出一个封闭的系统,并应用负压吸引改善创面微循环,有效清除创面周围异物,减轻创面水肿,进而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同时让创面处形成的脓液能够充分引流,减少因频繁换药对肉芽组织的损害,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进而提高整体治疗的有效性[3]。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采VSD治疗的VSD组患者换药次数、植皮愈合时间、VAS评分和住院时间均优于常规组,以上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在烧伤患者的护理中应用VSD,可以有效减少换药次数、缩短植皮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减轻患者疼痛感,进而确保治疗的有效性,提高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