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护理对心外科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影响
2020-12-10陈亚莉
陈亚莉
(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湖北 武汉 430000)
心外科属于医院中最为重要的科室之一,此科室患者具有病情严重、发展速度快以及住院时间较长的特点,因此在治疗期间极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对患者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1]。基于此,本研究以我院心外科收治的90例患者为调查对象,分析对其采用人性化护理前后患者负面情绪改善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心外科患者临床资料
本院心外科于2018年3月开始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随机选取本院实施人性化护理前收治的45例患者为对照组,选取实施后收治的45例患者为研究组,
其中对照组男性为38例,女性为17例,患者年龄下限为19岁,年龄上限为63岁,平均年龄为(41.27±4.09)岁;对照组男性为39例,女性为16例,患者年龄下限为19岁,年龄上限为65岁,平均年龄为(41.32±4.12)岁。对比2组心外科患者临床资料,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在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前对心外科患者实施传统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并密切关注心外科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心理干预以及日常生活护理等措施。本院于2018年3月开始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具体措施为以下几点:(1)在健康宣教中融入人性化护理理念,对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与心外科患者进行沟通,并为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更好的配合术者进行手术,从而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2];(2)术前人性化护理,在患者接受手术前1d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对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进行核对,同时还需要为患者详细接受手术相关事宜,消除其存在的恐惧、焦虑心理。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咳嗽,从而有效排痰,在患者术前还应对其进行常规备皮,操作过程中注意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3)术后人性化护理干预,在患者手术后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心电监测,同时对患者呼吸、动脉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进行密切监测。在麻醉效果消失后为其详细讲解手术顺利完成,避免患者对自身病情过度担心而产生不良心理情绪。同时为了避免患者术后皮肤出现压力性损伤现象,护理人员还应按时协助其变化体位,防止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术后早期指导患者进行关节和肢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对患者预后效果造成影响。术后还应密切关注患者切口状态,观察是否出现渗液、渗血等现象,一旦出现异常现象则需要及时进行处理;(4)环境管理中融入人性化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床单、病房等进行清洗,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同时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2℃左右,湿度控制在55%左右,每天保持室内通风2h以上,降低患者住院期间出现交叉感染;(5)饮食干预,营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和身体素质为其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在饮食方案设定过程中应注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和易消化等食物,同时叮嘱患者尽量减少辛辣、油腻等刺激性较强食物的摄入。
1.3 观察指标
采用汉斯顿焦虑、抑郁评估量表对2组心外科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存在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显示,x2进行检验,计量结果以(±s)表示,t进行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对所选心外科患者调查显示,对照组护理前焦虑和抑郁评分为(47.46±3.29)和(48.01±3.31),而护理后分别为(42.15±3.11)和(42.24±3.14),组内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t=2.173、2.150,P<0.05);研究组护理前焦虑和抑郁评分为(47.50±3.28)和(48.04±3.32),而护理后分别为(35.22±3.01)和(34.80±3.02),组内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t=3.945、3.527,P<0.05);组间比较组内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t=2.018、2.009,P<0.05)。
3 讨 论
人性化护理首先是有Watson所提出的“人性照护”发展而来,人性化护理模式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强调对患者实施更加全面化、优质化和人性化的护理干预,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降低患者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3-4]。在护理期间不仅要重视对患者进行病情护理,同时还应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饮食干预、并发症预防以及环境管理等。经过对所选心外科患者调查显示,护理后2组患者焦虑和抑郁均得到一定改善,但研究组患者改善程度更加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心外科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不仅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同时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积极效果。由此可见,人性化护理干预值得在心外科患者护理工作中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