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
2020-12-10刘金侠孙林洁
刘金侠,孙林洁
(青岛城阳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山东 青岛 266000)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且高发的传染性疾病之一,疾病可进展为肝硬化,而肝硬化失代偿期则是乙肝发展的晚期阶段,此期肝脏细胞遭到严重损坏,病毒不断复制,机体代谢功能发生严重紊乱,极易出现腹水、营养不良、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有研究表明[1]: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5年生存期不到14%。由于病情严重,并发症较多且病死率极高,患者多存在抑郁、悲观、恐惧、绝望等负面情绪,甚至产生自暴自弃、轻生的念头。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roup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GCBT)是基于认知行为治疗,将同疾病的患者以团体形式聚集起来进行心理治疗,并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来改善患者认知、行为和情绪的目的,是一种新型心理治疗方式[2],已在心理、精神疾病、慢性病及肿瘤治疗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将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应用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有效缓解了患者的抑郁情绪。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感染性疾病科于2019年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3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纳入标准为:(1)年龄≥18岁;(2)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3];(3)排除患精神病病史者或一个月内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者;(4)排除不能正常沟通交流者;(5)知情同意本次研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及心理干预,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分组:将试验组患者按8~12人组成小组,每周进行2次治疗,共进行6次治疗。(2)第1次治疗:由护理人员担任主持人,向小组成员介绍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目的和意义,并制定本次治疗的目标。要求每位小组成员进行自我介绍,在小组间建立初步的友谊,构建和谐、温馨的氛围。(3)第2~3次治疗:向患者介绍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原因,如何发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此期的危害,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治疗方法及饮食、活动等日常保健方法。鼓励患者讲述患病后工作、学习、家庭、人际交往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对于表现出抑郁、愤怒、悲观、绝望等情绪的组员应加以重点观察和记录。(4)第4~5次治疗:邀请专家向患者介绍抑郁情绪对疾病造成的影响,以及一些情绪调节方法。如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冥想疗法等,并指导患者通过阅读、聊天、低强度运动、听音乐等舒缓情绪。同时,对组员在疾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通过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安慰,使组员得到有效的社会支持。(5)第6次治疗:指导患者回顾治疗前及治疗后自己在心态及躯体症状上出现的变化,鼓励患者将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中学习到的方法用于以后的生活中。并建立小组微信群,使组员间的友谊和支持得以延续,从而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
1.3 观察指标
采用9条目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双人核对数据后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两组患者PHQ-9评分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PHQ-9评分为(4.01±2.34)分,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PHQ-9评分为(7.83±2.51),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PHQ-9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由于疾病已进展到晚期,生存率较低,存活期短,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乙肝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遭受到排斥和歧视,极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不利于疾病的后续治疗。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是将同疾病患者聚集到一起,为患者创造了一个较为封闭的交流环境,患者之间“共情”的心理也使得组员可较为自由地分享内心痛苦和情绪,而互相安慰、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也给予患者以良好的社会支持。
综上所述,本文将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应用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有效缓解了患者的抑郁情绪,帮助其以积极心态面对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