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式复习中培育学生英语思维品质的实践
2020-12-09帅慧娟
帅慧娟
摘 要:在小学英语话题式综合复习课中,教师要注重英语思维品质的培育,深刻、全面、系统地归纳梳理知识,将对某一话题的深度探讨、任务性活动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用英语做事”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心智发展。
关键词:话题式复习;英语思维品质;思维导图;开放式问题;语篇推理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7-01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8-0061-02
培育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是新时期英语学科教学的价值导向与追求。在日常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英语思维品质的培育,才能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英语复习教学也应如此。传统的“逐课复习”模式或题海战术都容易忽视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导致学生记忆碎片化。学生在零散的知识点复习和题海操练中,明显思维不够活跃,缺乏学习主动性。
话题式复习以《新课标》所提倡的“用英语做事”为目标,在梳理和建构知识体系的同时,通过对某一话题的深度探讨和任务性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其英语思维品质,提高其综合学习能力。下面以人教版PEP教材六年级话题animal综合复习课为例,阐述在话题式复习中培育学生英语思维品质的实践策略。
一、巧用思维导图串联梳理,整合目标
考虑到与话题相关的语言内容丰富,核心知识零散分布于各册书本中,在设计小学六年级综合复习课时,应设置生活化的真实情境,以一条主线串联整个教学活动。巧用思维导图,在具体语境中适切架构导图,串联话题信息,用导图框架结构直观示意与讲授,将单元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有机整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复习过程】
话题揭示之后便营造真实情境,出示本节课的任务,让学生帮助动物园制作动物信息介绍卡,以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在词句复习的梳理环节,先利用一张动物园地图,复习动物类单词,并使用its a.../they are...区分单复数。接下来通过猜测教师最喜欢的动物、趣配音,让学生操练it is.../it has.../it likes.../it can.../it lives...这些句型来描述动物。然后抛出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种动物?”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汇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构建知识框架,提升分析与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其中,habitat可作为生长点,拓展一些相关词汇。
设计小组集体描述、班级同学猜的活动,巩固句型运用,提升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接下来让学生运用自我提炼的思维导图进行语篇阅读,既让学生掌握动物的描述方法和写作框架,同时也提升其阅读技巧和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本节课最终的落脚点在学生的语言输出:帮助动物园完成动物信息介绍卡。而以animal为中心的思维导图,既是本堂课的主体思路,也是学生写作的主体思路。家庭作业中布置了让学生画关于动物的思维导图,同时提醒学生将较常见的农场动物都补充进来,尝试向朋友们介绍和描述动物。
【反思】
思维导图能将复习话题的相关知识有机融合,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归纳和整体建构知识的能力。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巧设“帮助动物园制作动物信息卡”这样一个任务作为主线,通过思维导图将与话题相关的词—句—篇—章有机融合,有助于学生完整、系统掌握教材内容,由点到面,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复习、总结、运用、拓展,达到“紧扣主题、反复巩固、螺旋上升”的效果。由此将零散的语言知识架构成一张清晰完整的知识网,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提升。课例中紧扣描述动物的核心主题架构思维导图,使学生在话题复习中建构关于动物的知识体系,在写作中实景演练,拓宽了学生的语言思维,丰富了学生语言表达,提升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巧设开放性问题辐射训练,建立关联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巧设开放性问题,开展辐射式思维训练,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度。让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能较全面地分析、思考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在话题式复习课中,辐射式思维训练会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可以通过开放式问题的提出来引导学生检索自己的知识系统,梳理已学知识,纳入新知,并有效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教师需要在核心问题的设计上花心思,让学生在知识整理活动中既巩固知识又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复习过程】
我们常说“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以不经意的聊天和熟络感情为契机,通过三步以简笔画形式画了一只可爱的长颈鹿,每展示一步,就引导学生猜测。“When Im happy,I will draw.What am I going to draw today?”教师画的是什么呢?一个与众不同、充满悬念的开始,让课堂氛围快速活跃起来,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其参与课堂的兴趣,并水到渠成地引出话题animal。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这种形式的导入,更能引起他们参与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下,他们可以尽情表达脑海中出现的任何一个想法,而且不用考虑答案是否标准,更能体会表达的成就感,他们能感受到自己是这堂课的主体,而不只是教师思想的跟随者。
“What animals do you know?”那你知道哪些动物呢?让学生迅速开展大脑检索,说出已学的动物单词。教师也顺理成章地出示重点词汇及相关词汇进行音形义复习。
本节课是一节综合复习课,本节课的目标不再是简单地引导学生听、说、读、写这些动物单词,而是通过各种维度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教师接着提问:“How do you classify the animals?”既然学习过这么多动物,你打算如何给它们分类?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大家的想法是五花八门的,有的按照生活栖息地分为海陆空,有的分为卵生和胎生,有的分为肉食、草食和杂食,还有的按照腿的数量、体型的大小、外表的颜色等来分类。开放式问题的抛出既实现了英语学科与科学学科的有效融合,也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并没有给出分类的标准,简单地让学生自己将单词填入固定的类别中,而是先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出可以如何分类,为什么这么分。然后教师会对学生给出的分类方法的科学性给予適当的评价,帮助其养成严谨的思维。
讨论汇报之后,学生可以选择任意一种方式去分类,并在这个类别中添加别的动物。既巩固了单词书写,又鼓励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任务,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
【反思】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占据课堂的主导权,提问也是从自己的思维出发,有一些提问学生并不感兴趣,内容也较单一。开放性问题更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英语素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拓宽学生思路。在此课例中,本着从易到难、层层深入、恰当评价的原则来设置开放性问题并鼓励学生完成。
三、结合语篇阅读训练推理,学会质疑
在英语话题式复习教学中,字、词、句、篇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语篇阅读就是避免目标语言独立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可或缺。在语篇中复习知识,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整体性原则,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以语篇学习为载体的复习课堂中实现少教多学,形成知识体系,为今后的长久学习夯实基础,提高效率。
根据话题需要,在不脱离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生成或再构语篇,整合需要复习的内容,在语篇练习时进行推理式思维及辩证式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的精神品质,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运用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英语思维品质也得到发展,提高复习课堂实效。
【复习过程】
在动物类单词及句型梳理与操练之后,开展文本阅读。文本是一篇根据本课复习要点和学生基础简化了的关于大象的语篇。教师出示大象的图片,并充分利用由学生归纳和提炼的思维导图,通过判断、分析、推理,完善思维导图的内容。既有对已有知识的再梳理,又有基于舊知的拓展,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铺垫。
学生通过阅读找出相关的关键词,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关于大象的复述、排序等,在完成语篇内容的同时使语篇合乎逻辑,从而提高了思维的逻辑性,语篇的表达能力。
在阅读语篇并进行思维导图完善的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文本信息深入地思考wh- questions。例如,appearance这个词对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但在不断的呈现和归纳中,学生就能说出其表达的就是“Whats it like?”。在语篇学习中引导学生据书本中已学过的trunk来猜测tusks,鼓励学生从另外的角度看问题,学会质疑,懂得大象的鼻子和牙齿有特殊的名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原有知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反思】
在小学英语话题式复习中进行语篇阅读,可以充分利用图片,开展推理式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通过判断、分析、推理,使思维符合逻辑规律。引导学生开展深层次的文本阅读,让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回答教师的问题来理解文本,还可以提出问题,what,where,who,why,when,how…这些辩证式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的精神品质,通过逆向思考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维度之一,思维品质的培养要与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培养有机结合。开展话题式复习,更加深刻、全面、系统地归纳梳理知识,将知识导入与复习、拓展阅读与写作训练等语言训练活动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随着知识技能复习的推进,学生的思维也在不断深入。只有将学生思维激活,有机融合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建立知识间的关联,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思考和理解问题,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鲁子问.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子颖, 黄天琪.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英语语言的学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1(6):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