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氏醒脾开胃方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湿浊中阻证临 床 研 究

2020-12-09孙月婷卢海霞宋昌娟曾树宏赵旦娅陆为民

江苏中医药 2020年12期
关键词:胃肠证候综合征

马 靖 孙月婷 刘 婷 卢海霞 宋昌娟 曾树宏 赵旦娅 陆为民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是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FGIDS)的一个亚型,临床上常表现为餐后饱胀不适(以致影响正常活动)、早饱不适(以致不能完成平常餐量进食),且无可解释其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1]。本病往往由进餐诱发症状,并持续于餐后。一项对国内35 834例具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餐后饱胀不适者占57.12%,早饱者占40.21%,且63.14%的患者主要症状与进食相关[2]。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压力日趋增加,餐后不适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中约42.60%为PDS患者[3],因而PDS已成为临床常见病、高发病。徐景藩教授为首届国医大师,一生致力于脾胃病的诊疗,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提出诸多创见。近年来,课题组开展了徐氏醒脾开胃方治疗PDS湿浊中阻证的临床研究,获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批号:2018NL-063-02)。收集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间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3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8例,其中治疗组脱落10例,对照组脱落8例,最终按规定完成治疗者2组各60例,同时选取治疗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P物质(substance p,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的水平,并随机选取医院体检中心体检正常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21例,女39例;年龄23~63岁,平均年龄(46.43±10.09)岁;病 程8~36个 月,平 均 病 程(13.87±7.93)个月。对照组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6.97±11.32)岁;病程6~48个月,平均病程(14.60±8.42)个月。此外,选取20例治疗组患者:男8例,女12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44.45±10.13)岁。健康对照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22~55岁,平均年龄(42.30±10.36)岁。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2016年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1],PDS诊断标准必须包括以下1项或2项:(1)餐后饱胀不适(以致影响日常活动);(2)早饱不适感(以致不能完成平常餐量的进食);且未发现可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证据。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每周至少出现3 d。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制定湿浊中阻证诊断标准。主症:餐后饱胀,早饱感;次症:食欲不振,嗳气,便溏,神疲乏力;舌脉: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濡。

1.3 纳入标准 (1)符合PDS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湿浊中阻证辨证标准者;(2)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3)1周来未使用治疗本病的中西药物;(4)受试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合并Hp感染、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腹部手术史、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2)合并有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及上腹痛综合征的重叠综合征者。(3)辨证不明确或不属于湿浊中阻证者。(4)具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肝、肺、肾、血液疾病或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者。如肿瘤、艾滋病、哮喘、肾结石、肾功能异常;尿蛋白>(+),镜下尿红细胞>(+)(尿Hb不作为判断指标);谷丙转氨酶(ALT)高于正常值上限;有临床意义的心电图异常;血小板计数<100×109/L;血白细胞<4.0×109/L。(5)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法律规定的残疾患者(盲、聋、哑、智力障碍、肢体残疾)。(6)怀疑或确有酒精、药物滥用病史。(7)根据研究者的判断,具有降低入组可能性或使入组复杂化的其他病变,如工作环境经常变动等易造成失访的情况。(8)过敏体质,如对两种或以上药物或食物过敏史者;或己知对本药成分过敏者。(9)正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研究的患者。(10)处于重度焦虑抑郁状态,有自杀倾向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给予徐景藩教授醒脾开胃方治疗。方药组成:佩兰15 g,石菖蒲10 g,陈皮10 g,益智仁10 g,炒冬瓜子30 g,黄连3 g,炒谷芽30 g,甘草3 g。化裁法:脘胀明显,加厚朴、苍术、枳壳;伴恶心、嗳气者,加姜半夏、干姜;舌苔白厚腻,久治不祛者,加草果仁;兼有阴虚者,加芦根、石斛;病程日久,反复不愈者,加莪术、三棱。中药由江苏省中医院中药房提供,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200 mL,每日2次,饭后1~2 h服用。

2.2 对照组 给予莫沙必利分散片(成都康弘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产品批号:国药准字H20031110)口服,每次5 mg,饭后半小时服用,每日3次。

2组均连续服药4周为1个疗程,每2周复诊1次。观察时间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停用其他药物。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中医证候积分 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医证候积分采用分级量化标准,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患者餐后饱胀、早饱、食欲不振、嗳气、便溏、神疲乏力证候积分变化,根据主症、次症不适程度,分别记0级、Ⅰ级、Ⅱ级、Ⅲ级,其中主症各级分数记0-2-4-6分,次症各级分数记0-1-2-3分。

3.1.2 实验室检测指标 选取治疗组患者2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常规离心后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SP、CGRP的水平,并随机选取20例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结果正常者的血清SP、CGRP值作为健康对照。

3.2 疗效判定标准 综合疗效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制定,采用尼莫地平评分法,以减分率作为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痊愈: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证候积分减少≥70%,<95%;有效: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3.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有序等级资料及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3.4 治疗结果

3.4.1 2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组60例,临床痊愈2例,显效22例,有效3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60例,临床痊愈1例,显效16例,有效3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5.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4.2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各单项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详见表1。

3.4.3 治疗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SP、CGRP水平比较 健康对照组血清SP水平明显高于治疗组治疗前,而血清CGR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组治疗前(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清S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CG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详见表2。

表2 健康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血清SP、CGRP水平比较(±s) 单位:pg/mL

表2 健康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血清SP、CGRP水平比较(±s) 单位:pg/mL

注: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比较(±s) 单位:分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比较(±s) 单位: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

3.4.4 2组患者药物安全性观察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行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4 讨论

餐后不适综合征患病率逐年升高,鉴于其生理病理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只能根据症状表现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通常采用促胃动力药、胃底舒张药、抗抑郁药、抑酸药、根除Hp感染等,但用药缺乏特异性[5],效果也差强人意,因而疾病往往呈现出慢性、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等特点。

根据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将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痞满”范畴。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通过对临床诊治的胃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餐后不适综合征的发生与湿邪密切相关,病机关键为湿浊困遏中焦、升降失调[6],治疗上以醒脾滞、开胃纳、化湿浊为关键,自拟醒脾开胃方。方中以佩兰为君,其气味芳香,功善醒脾化湿,和中开胃,尤适于湿浊中阻,脾胃受困,气机不调,脘痞不饥者[7]。石菖蒲、益智仁为臣药,徐老尤喜选用石菖蒲,认为其化湿醒脾开胃作用甚好[8];益智仁味辛、性温,对中阳不足,虚寒内生,胃中津液失于运化输布,清水痰涎上泛口中者,加用益智仁可暖脾摄唾[9]。炒冬瓜子、陈皮、炒谷芽共为佐药:炒冬瓜子性味甘凉,功能开胃醒脾,兼益胃气;陈皮味苦,性辛温,苦可燥湿,温化寒痰,辛以行气,湿浊中阻兼有气滞者尤宜;炒谷芽,性味甘温,专于消食和中,健脾开胃,作用温和,助消化而不伤胃气,若遇面食积滞者,与麦芽相伍,和中兼以开胃,效果颇佳。此外,脘胀明显者,加苍术、厚朴、枳壳理气燥湿,行滞除痞;伴恶心、嗳气者,加姜半夏、干姜和胃降逆兼以止呕;舌苔白厚腻,久治不祛者,加草果仁除寒化湿,开郁化食;兼有阴虚者,加芦根、石斛清热生津以化湿;病程日久,反复不愈者,加莪术、三棱行气活血,消食化积。

近年来,随着《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的出版,脑-肠、肠-脑互动异常,脑肠肽分泌异常等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发病机制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SP与CGRP通过影响PDS患者的胃肠动力及敏感性两个方面,参与了PDS的发病。(1)胃肠动力方面:相关研究发现,SP通过对胃纵行肌、环行肌的双重收缩效应及刺激胃肠壁内神经元的去极化,兴奋AchE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促使快波释放,增强平滑肌的收缩,从而起到促进胃肠动力的作用[10-11]。相关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佩兰可通过增高胃底、胃体肌条张力,改善近端胃容受性功能,进而改善PDS患者早饱症状,促进胃排空;陈皮及其有效成分可能是通过影响FD患者相关胃肠激素分泌进而促进胃肠运动[12-13]。CGRP通过松弛肠段的纵向、圆形肌肉,刺激蠕动反应的神经元,使其释放其他抑制型神经递质,从而达到抑制胃肠蠕动之目的[14]。(2)高敏感性方面:SP可作为疼痛递质通过感觉神经传入纤维向上传递至脊髓中枢[15],从而参与脊髓中枢对疼痛的传导及调制。基于此,有研究认为SP可能与PDS高敏感性相关。神经元通过释放CGRP和SP,将内脏信号传递至脊髓上下通路,其中CGRP在痛觉的产生与传递中起重要作用,若血浆中CGRP含量下降,则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减弱,相应内脏的痛阈可升高[16]。在炎症和损伤时,这些神经机制被上调,则可能导致敏感性升高。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徐氏醒脾开胃方可有效改善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餐后饱胀、稍食即饱等临床症状,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通过升高血清SP、降低CGRP水平,从而达到促进胃肠动力、降低内脏敏感性有关。下阶段课题组将以此研究为基础,拟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将其推广应用,为餐后不适综合征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胃肠证候综合征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Chandler综合征1例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考前综合征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