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疗效分析
2020-12-09沈楠林
沈楠林 陈 磊
(射阳县人民医院, 江苏省射阳县 224300)
纵隔是左右两侧纵隔胸膜及其包含的器官与组织的总称,在胸廓的中央部位,包含了神经、胸腺、食管、血管、气管以及心脏等重要脏器组织,解剖结构相对复杂,存在多样的肿瘤源,因此有较高的肿瘤发病率[1]。纵隔肿瘤患者多以气短、胸闷、吞咽困难以及阵发性咳嗽等为主要的临床症状。若患者不及时就医,随着病情的发展,肿瘤扩大,会对周围脏器形成压迫,可能诱发感染甚至进一步恶变,因此必须予以切除[2]。本研究选取54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54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原发性纵隔肿瘤临床诊断标准[3];(2)患者及家属均已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且自愿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1)有手术禁忌证;(2)有视听障碍或精神异常;(3)有远处转移病灶。按照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7例,其中对照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31~63(47.0±8.5)岁;病程0.5~6(3.2±0.6)年。观察组男16例,女11例;年龄33~62(48.0±8.8)岁;病程1~5(3.0±0.5)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接受传统开胸手术治疗。首先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全麻,采取患侧抬高30°或健侧卧位,在胸椎棘突与肩胛骨内侧缘中点部位做一15~20 cm的切口。将皮肤和肌肉逐层切开后,用肋骨牵开器将肋骨牵开,探寻纵隔肿瘤位置,将粘连组织分离,游离纵隔肿瘤,直至全部切除。最后将引流管置入并缝合切口。
1.2.2 观察组 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麻醉方法同对照组。将1个套管口置入患侧第6~8肋间的腋中线位置,并置入电子胸腔镜,观察病灶切口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再在第3~6肋间将第2个套管口置入。相继打开肿瘤表层的纵隔胸膜和包膜,用抓钳牵引肿瘤,并于肿瘤包膜内剥离肿瘤,采用钝性与锐性相结合的方式,将囊壁游离,直至全部切除。确认切面与吻合口无出血情况后,选用丝线对主要血管和肿瘤蒂部进行结扎,最后将引流管置入并缝合切口。两组患者均根据术后恢复情况决定是否采取放化疗。
1.3 观察指标与评判标准[4-5]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以及健康状况。(1)选取VAS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 d及治疗后3 d的疼痛程度,满分10分,疼痛剧烈程度与评分高低成正比。(2)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3)并发症包括切口液化、心律失常、肺不张、肺部感染等。(4)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对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健康状况的高低与评分高低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本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3 d,观察组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x±s,分)
2.2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术后引流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x±s)
2.3 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70%(1/2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n)
2.4 健康状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 (x±s,分)
3 讨 论
临床多以手术治疗纵隔肿瘤,但由于传统开胸手术的切口较长,手术创伤较大,容易造成大量出血,并引发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使得患者预后较差[6]。伴随医疗技术的发展,以胸腔镜为代表的新型手术辅助设备逐渐应用于临床外科手术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广大患者所接受[7]。
本研究对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给予胸腔镜手术治疗,治疗后1 d、3 d,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术后引流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且创伤小,更利于患者恢复。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7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22%(P<0.05),略低于姜吉洵[8]报道的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并发症发生率(7.5%),说明胸腔镜手术的安全性较高。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说明胸腔镜手术能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总结分析其原因如下:(1)作为一种微创手术,胸腔镜能放大手术区域的视野,以便术者更清晰地观察病灶部位,使整个操作过程更精细化,减少对正常组织及邻近血管的伤害,减少出血量[9]。(2)胸腔镜手术的小切口减轻了手术创伤,避免了对肋骨和胸骨的损伤,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确保了胸廓的完整性,减少了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从而降低术后感染、排痰困难以及切口液化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有助于患者尽早恢复[10]。
综上所述,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和手术创伤,还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加速患者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