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临床研究
2020-12-09吴丽杰
吴丽杰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0 引言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中比较常用,具有较强的是杀菌效果,而且耐药性较低,安全性高。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药物滥用增多,使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越来越多。若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严重时,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需了解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原因,采用合理措施进行有效预防,提高临床安全性[1]。本研究选取129例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探讨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129例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男68例,女61例;年龄32-80岁,平均(62.84±2.75)岁。
1.2 方法。统计分析头孢菌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涉及指标包括:年龄、饮食习惯、药后饮酒、过敏史、过敏体质、情绪、性别、环境;观察患者不良反应类型。
1.3 统计学分析。研究采取SPSS 20.0系统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对比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对比检验,若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头抱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因素。影响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为年龄、饮食习惯、药后饮酒、过敏史、过敏体质、情绪等(P<0.05),性别、环境对其无明显影响不是其危险因素(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类型。129例患者中不良反应主要为严重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等,见表2。
3 讨论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此类药品具有多种类型,对于炎症感染性疾病具有明显效果,可充分发挥抗菌、抑菌作用。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时,有的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而且近些年来,不良反应发生率越来越高,导致临床效果受到极为不良的影响,使抗菌效果明显降低,而且极有可能导致患者病情更为严重,使之安全性受到影响。因此,应了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原因,采用合理措施进行有效预防,提高用药安全性[2]。
表1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因素分析[n(%)]
表2 患者不良反应情况(n,%)
经研究可知,影响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为年龄、饮食习惯、药后饮酒、过敏史、过敏体质、情绪等(P<0.05);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严重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等。过敏体质、饮食不规律、服药后饮酒在不良反应发生中具有重要影响。在对患者实施药物治疗时,需要了解患者体质,尤其过敏体质,应首先对患者过敏原进行有效测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用药方案,而且需要合理使用药物剂量,明确用药时间等[3]。
通过研究表明,患者年龄越大,在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极有可能是因老年患者机体功能明显降低,基础疾病较多而导致的。患者在用药后若饮酒或是饮用含酒精类的饮料,极有可能造成呼吸、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症状,通常认为是其原因为:酒精内乙醇对乙醛脱氢酶活性形成一定抑制作用,由此导致血液内乙醛含量明显上升,使得药物代谢受到一定影响,如情况严重还有可能发生“双硫化”样反应。情绪对于不良反应也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若机体长时间保持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应激反应下,往往导致抗原形成受到影响,极易造成不良反应发生。而且饮食、个体差别等也有可能导致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当患者存在过敏史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提高,与患者个体差别具有明显关系。尤其是一些患者是过敏体质,极易出现过敏性反应,例如发生皮疹、哮喘等,如情况严重还有可能造成患者休克。
针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具有重要作用。应严格掌握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适应证、禁忌证,按照患者病情选取适宜药物治疗,并合理选取给药途径。若患者存在家族过敏史、自身用药过敏史,应对患者一般资料予以仔细了解,明确掌握患者过敏情况后,才可合理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如患者表示以往有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过敏情况则不对其进行应用,可结合患者身体状况就同类型药物进行使用。因患者间存在一定个体化差异,需在给药前实施药敏试验,注意皮试反应,预防皮肤过敏。当患者具有过敏史时,在选取用药时应慎重,根据规定合理使用剂量,并制定合理给药时间,在用药后应进行有效防范,最大程度缓解不良反应。用药后,特别是在30 min内,应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若出现异常需及时处理。在用药后,患者有可能发生多种不良反应,应将此种可能对患者进行讲解,使得患者能够及时观察并了解自身不良反应,并积极对医生反映不良反应情况。医生需根据患者身体表现及自述情况,对不良反应予以及时处理,且对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合理调整。静脉滴注药物治疗时,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合理调整输液速度。
除了严重过敏反应外,消化系统反应在临床中也是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当患者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后,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说明患者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通常在停止用药后,不良反应相关症状会消除,若患者出现较为严重不良反应,通常需及时停止用药,且采用止泄、止吐等方法进行针对性处理。若患者有胃肠道溃疡、凝血功能异常症状,需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剂量、使用时间进行严格控制,若有必须,在临床用药时,可对其PT变化情况予以严密监测,若有必要可予以维生素K。当患者有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时,需及时停止用药,且对其输注新鲜血、血浆等进行治疗,并对患者血常规、凝血指标等进行及时检测,若有避免可予以维生素K治疗。故而在患者用药期间,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实际情况的询问,一旦出现不良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同时启动针对性处理方案
根据患者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在用药时,应及时了解患者个人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了解患者是否喜好食用刺激性食物,明确其是否饮酒等,并及时对患者进行讲解,使之了解、不良饮食习惯、用药后饮酒会导致不良反应产生。在用药过程中,应指导患者保持良好情绪、积极心态,有效预防不良反应导致不良反应产生。应加强安全用药健康指导,使得患者充分了解用药注意事项,提高其用药认知,预防不良用药行为导致不良反应产生。在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时,应注意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钠极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对患者实施治疗时,应尽可能不用上述两类药物,如必须使用,可需对患者实施药敏试验,对药物使用应保持慎重,提高用药安全性[4]。
在对患者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时,应按照患者个体情况予以对应药物治疗,可降低乙醇类药物联合使用,而且应提高药敏试验应用强度,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而且应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若患者有饮食、生活不规律情况,应通过合理指导使之得到有效纠正,对于不良反应具有显著预防作用,可有效预防不良后果发生[5]。在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合理控制的同时,为了提高临床效果,在采用药物治疗时,应注意头孢菌素可针对细菌感染相关疾病进行治疗,对于真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病毒感染相关疾病并不适用,因此在药物治疗前,应通过检验明确患者为细菌感染,如此才可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应注意,不同代头孢菌素具有不同的抗菌效果,而且使用范围存在一定差别,第1代通常应用到多用于青霉素敏感、耐药金葡菌感染患者,第2代具有较广泛的抗菌谱,在外科感染中应用较为广泛,第3代在革兰杆菌阳性感染中应用广泛,第4代在重症细菌感染中应用广泛[6]。
总之,了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可采用合理措施进行干预,预防不良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