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患者因显性误吸而导致呼吸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
2020-12-09何莹
何 莹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0医院,云南 昆明 650032)
急性脑卒中(ACS)是脑血管中常见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神经功能障碍及吞咽困难。治疗过程中常出现胃食管反流和假性球麻醉等情况,故易发生显性误吸,并发多种疾病,预后效果较差。严重者,还将出现呼吸衰竭,威胁生命健康安全。刘霞[1]研究发现,实施有效护理干预能预防显性误吸发生,降低呼吸衰竭发生风险。为此,本文选取19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呼吸衰竭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1日~2020年3月1日我院就诊的19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卒中患者,且洼田饮水评分均2级以上。发生误吸者13人,返流者28人。发生显性误吸患者中,男33例,女8例,年龄65~87岁,平均(77.52±5.92)岁。
1.2 方法
1.2.1 病情检测
发生显性误吸后,最先表现的是剧烈咳嗽,同时伴有呼吸困难,一次性吸入大量食物残渣可能气道引起窒息,而呕吐或无返物流常阻塞下叶支气管,极易导致肺部感染或加重原有感染,典型临床表现为痰液分泌量增多、发热、呛咳、呼吸加快、低氧血症等。因此,立即进行常规检查,评估氧合指数,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患者发生显性误吸后6 h监测体温,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血常规等,分析血气分子,留置深静脉导管。显性误吸24h及48h,针对出现呼吸衰竭患者检测氧合指数变化情况。血气分子检测中显示出现呼吸衰竭,肺部将出现湿罗音,体内中性粒细胞或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胸片显示,肺部出现浸润性阴影,该阴影位置与误吸体位有密切联系。
1.2.2 抢救与护理
出现误吸情况后,应立即取出误吸物,降低呼吸衰竭可能。在进食或鼻饲过程中出现强烈的呛咳、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停止进食,并检查误吸情况,是否吸入气管中。
1.2.3 吸出误吸物操作
首先指导患者保持侧卧位,托起下颌,按压舌头,使用震荡和叩击法法清理误吸物。可使用拳头击打剑突下向膈肌,刺激胃部,从而使误吸物快速突出。若患者有意识障碍,无法自行咳嗽,应了快速使用负压吸引装置吸出误吸物。护理人员在此过程中密切配合医生,在纤支气管镜下将误吸物迅速引出。
1.2.4 病情观察
清理误吸物后,密切观察呼吸、血氧饱和度、体温及意识等变化情况,给予心电图监护,定期测量体温变化情况。
1.2.5 预防措施
针对有卒中或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入院后均应进行标准的吞咽功能评估,结合目前临床护理人力配制及使用率和可操作性。
1.3 疗效标准
比较对发生显性误吸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后,氧合指数、PaO2及PH值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 P S S 22.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发生显性误吸41人,护理干预前氧合指数为(25.84±4.21)kPa,护理干预后(46.54±5.81)kPa,t=18.473,P=0.001;护理干预前PaO2为(7.61±0.41)kPa,护理干预后(13.21±0.34)kPa,t=67.321,P=0.001;护理干预前PH为(7.51±0.03),护理干预后(7.88±0.04),t=47.383,P=0.001。护理干预后氧合指数、PaO2及PH值指标明显高于护理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脑卒中是老年多发病,且老年患者身体各项机能衰退,咽喉感知能力减退,神经肌肉协调障碍,易出现吞咽障碍,导致显性误吸发生[2]。另外,急性脑卒中患者伴有意识障碍及假性球麻痹等情况,导致显性误吸发生率风险增大。患者年龄较大,基础性疾病较多,极易发生吸入性肺炎,从而出现呼吸衰竭。若抢救不及时,将导致死亡发生。临床研究发现,在抢救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显性误吸发生,从而降低呼吸衰竭发生可能。
护理前,首先检测显性误吸情况,再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和抢救措施。快速吸出误吸物,使用面罩机械通气,保持呼吸顺畅。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有无异常,避免意外情况发生。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氧合指数、PaO2及PH值指标明显高于护理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论与李源[3]团队完全一致,说明误吸前后患者氧合指数、PaO2及PH发生较大变化,通过护理干预,能纠正临床指标,改善呼吸衰竭。
综上所述,急性脑卒中发生显性误吸后易发生呼吸衰竭,导致死亡发生。因此,应做好抢救措施和护理干预,快速清理误吸物,保持呼吸畅通,提升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