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置入PICC对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质量的作用分析
2020-12-09谭晓洁陈利莉
韩 婷,谭晓洁*,刘 雪,曹 翠,陈利莉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江苏 徐州 221000)
脑出血是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1],需长时间接受输液治疗,输液多为强刺激性、高渗性的脱水剂,酸性的血管活性药物及抗菌药物等。经外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r-herer,PICC)是通过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入导管,导管沿血管走形,尖端最终位于上腔静脉,可将药物通过外周静脉直接输入血流量大的中心静脉。血管的选择范围较大,穿刺成功率高,穿刺部位肢体的活动不受限制等优点[2],对于改善患者的输液治疗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我院抽取脑出血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以常规输液护理为对照,研究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早期置入PICC对护理质量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2 0 1 8 年1 月~2 0 2 0 年1 月期间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中,患者共40名,男17例,女23例,年龄54~66岁,平均(59.14±4.17)岁。观察组中,患者共40名,男19例,女21例,年龄52~65岁,平均(59.23±4.40)岁。
1.2 方法
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置入留置针,静脉输液护理。观察组(40例)实施早期置入PICC:(1)组建PICC护理小组。选拔沟通能力强、具有PICC置管资质、PICC静脉输液护理经验3年以上的临床护理人员成立PICC护理小组。(2)早期置入PICC护理管理。脑出血患者入院2d后,即选择在患者肘上部置入PICC,穿刺时应注意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进行操作,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观察抽回血、见回血后,采用施乐扣、3 m无菌透明敷贴对导管进行有效固定,最后再用弹力绷带加压止血。(3)置入PICC后护理。小组成员增加对患者的巡视频率,检查导管是否固定妥当,有无阻塞等不良事件发生。
1.3 评价指标
(1)探析2组《神经外科输液治疗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采用本院自制的《神经外科输液治疗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评价项目包括输液工具的选择、穿刺部位的选择、穿刺部位的固定、输液工具造成的不便(如影响休息、翻身、如厕等)、输液工具造成的不适(如疼痛、肿胀、皮肤瘙痒等)、护士穿刺技术、输液工具注意事项、输液结束后皮肤或血管损害、住院期间输液工具相关费用、住院过程中静脉治疗整体满意度。每个项目评分10分,总分均为100分,评分越高,代表护理质量越好,患者护理满意度越佳。
(2)探析2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2 结 果
2.1 探析2组《神经外科输液治疗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
护理前,对照组《神经外科输液治疗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68.89±3.35)分,观察组(68.91±3.28)分,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t=0.0269;P=0.9785);护理后,对照组《神经外科输液治疗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75.14±4.37)分,观察组《神经外科输液治疗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89.02±5.2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12.8369;P=12.8369)。
2.2 探析2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9.89±3.14)d,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2.91±2.28)d,明显短于对照组(t=11.3763;P=0.0000)。
3 讨 论
临床研究表明,脑出血疾病病情危重、致残率致死率较高。需立即、长期输入甘露醇、白蛋白、丙戊酸钠等相关药物进行治疗[3],以控制疾病进展。常规的静脉输液技术,不便于护理及长时间保留,易增加静脉穿刺的次数,导致穿刺点出血、穿刺点红肿、静脉炎、穿刺点感染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痛苦。
PICC静脉输液治疗技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优势显著。对脑出血患者早期置入PICC,一方面,可避免反复穿刺,避免对患者血管的过度刺激,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另一方面,可有效节省临床医护人员的时间,减少输液耗材,降低患者费用,提高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早期置入PICC的脑出血患者,《神经外科输液治疗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早期置入PICC的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对脑出血患者早期置入PICC,临床价值显著,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