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质量影响
2020-12-09胡军
胡 军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庆 400000)
据相关医学数据统计分析,目前我国的肿瘤晚期患者中至少3/5的患者需要进行临床相关护理干预,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肿瘤患者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干预方式,其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经受多次穿刺带来的疼痛感与并发症状,并且具有维护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临床应用效果显著[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为2018年8月~2020年7月本科室收治的66例肿瘤患者,并将其采用数字法进行随机分组;常规组中共有患者33例,男:女=21:12;年龄34-78(57.2±3.0)岁;实验组中共有患者33例,男:女=20:13;年龄34-78(57.6±3.1)岁;两组患者资料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
常规组在临床护理中由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血管粗细情况选取合适的留置针进行穿刺,在穿刺过程中需要将留置针保持15赌的方向插入患者的皮下,观察其管内出现回血后,进行固定并与输液装置进行连接。
1.2.2 外周静脉置33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
(1)心理护理:部分33肿瘤患者由于长期接受治疗,不免会产生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甚至放弃治疗;护理人员应该通过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使其减轻心理的不良情绪,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治疗依从性,并针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出现的疼痛现象适当的给予注意力转移及药物干预,为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2)导管操作方法:在导管穿刺之前需要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处理,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将手臂外展与身体呈90°角,操作人员则需要佩戴无菌手套,给予患者保留体外5 cm~6 cm导管以安装连接器,用20ml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安装正压接头,外贴一次性3M透明敷贴进行加压包扎。
(3)基础性护理:在置管过程中需要有效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首要选择贵要静脉,其次可以选择肘正中静脉、头部静脉等,针对患者的血管选择合适的穿刺点、穿刺部位以及穿刺管导管材料,同时在患者出现静脉炎后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热敷,必要时可采用多点酸粘多糖乳膏药物进行有效治疗;穿刺过程中如果出现导管堵塞可以采用 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导管冲洗,并做好导管的加压固定,以防止导管脱出[2]。
1.3 指标观察
由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的穿刺出血量、操作时间等置管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满分100分制。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常 规 组 的 出 血 量( 2 . 8 ± 1 . 2 ) m l , 操 作 时 间(26.2±1.8)min,护理满意度(64.89±5.23)分;实验组的出血量(1.1±0.8)ml,操作时间(23.3±1.9)min,护理满意度(81.36±6.31)分;相比常规组,实验组的护理质量较好,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于肿瘤患者的日常护理中,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出现的静脉炎、导管堵塞、穿刺点渗血等并发症状,同时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穿刺操作时间,避免化疗药物外渗的可能性,效果显著[3]。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主要是针对患者在穿刺前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正确的治愈信心,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之后在导管穿刺过程中通过选取合适的穿刺点、穿刺部位以及穿刺管导管材料,减轻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出现的而不良反应,并针对出现的并发症状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干预,整体保障穿刺的成功性,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4]。
由此可见,针对肿瘤患者应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出血量,缩短穿刺时间,同时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价值。